APP下载

浅析吴地乐舞和汉唐古典舞的关系

2023-09-12袁薇张灿灿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汉唐舞姿乐舞

袁薇 张灿灿

吴地乐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吴地悠久历史文化孕育出的绚丽之花[1]。它从远古图腾中走来,在乡村旷野里生发,在华丽的宫殿中绽放。吴地乐舞在江南水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灿烂的民间文化中繁衍、生息[2],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吴地悠久历史文化的折射和延续。历史上多地域文化因素合一的原因,还造就了吴地乐舞“中和平正,节序有度”的乐舞审美思想,奠定了吴地舞风雅致、婉约、和谐的美学基础。

汉唐是中国古典舞中的流派之一,它是以中国古代历史中最辉煌的汉唐文明的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清以来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本文以时空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两者的历史源流、舞蹈风格、题材及表现形式的梳理,阐述吴地舞蹈历史上多地域文化因素合一的源头形成过程,对比分析汉唐古典舞。

1 文化渊源及形式风格、题材关联

1.1 吴地乐舞

历史上,吴地舞蹈资源丰富,地域特征鲜明[3]。春秋吴国、汉代吴地是吴地舞蹈艺术的萌芽与发源地。春秋早期,西施的响屐舞以踏足为节的舞蹈形式已经在吴越地区十分盛行。从吴、楚、越三国征战开始,吴楚两地的舞蹈文化就开始交融、发展。屈原《招魂》中写道:“二八齐容……吴歈蔡讴,奏大吕些。”从中可见,当时楚国的女乐演出中,就已经有吴地歌舞的表演。东汉张衡曾有一段关于“淮南观舞”的描述。从舞辞中看,汉代的吴地宴乐舞蹈具有楚舞典型特征,还兼有汉代舞蹈的动作特性。折腰、飘袖、轻盈、飞转等舞蹈动作和形态,既有汉代舞蹈的共性,又是汉时吴地舞蹈的舞风,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经典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吴地舞蹈,如前溪、白鸠舞、拂舞、白纻舞等(当时统称为“杂舞”)被收录进了《清商乐》中。出自江南吴地的民间歌舞,属于南朝清商乐“新声”,是有歌、有舞、有曲的民间歌舞形式。它和《西曲》在中原汉族传统乐舞南移后加入了《清商乐》系列。其中,最为典型的白纻舞从较为朴实的民间歌舞转变为艳美缠绵、带有浓厚贵族文化色彩的宫廷性舞蹈,从晋到唐数百年一直盛行不衰。随着南北间舞蹈文化艺术的不断交流,吴地舞蹈独有的地域特色融入隋唐的传统舞蹈中。此时,唐代软舞将北上的吴地乐舞全部收纳,吴舞婀娜多姿的个性发展成为唐代软舞的共性。吴地乐舞失去了地域特征的独属性,受到盛唐乐舞的影响,呈现同一化特征。

“南下”吴地的唐代宫廷舞蹈,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霓裳羽衣》中可以看出,吴地舞蹈已具备盛唐乐舞的共性。中国传统舞蹈“手袖为容、踏足为节”的特征,在隋唐时期的吴地舞蹈得到明显的体现。在继承吴地舞蹈舞袖传统的基础上,受到了北方舞蹈文化的影响,手袖由六朝时期的大宽袖变成胡风影响的细长窄袖。此时,吴地具有独特地域性的舞蹈文化已为隋唐舞蹈文化的整体所覆盖,完全淹没在隋唐舞蹈文化的主流之中。

1.2 汉唐古典舞

汉唐古典舞又叫中华乐舞,乃是中国古典舞的一个重要分支。

汉唐古典舞在汉代乐舞时期奠基,融合了古代楚文化和吴文化的舞蹈精髓,在唐代乐舞时期发展、壮大。两者虽然历史时期不同,但舞蹈风格却是一脉相承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者将汉代以及唐代的舞蹈统称为汉唐舞。

汉代吴地乐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乐舞形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唐代乐舞发展与成熟的重要基石。

吴地乐舞和汉唐古典舞从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一前一后,首尾相连。两者从汉代开始相互融合、依存、渗透。吴地乐舞与汉唐古典舞之间通过交融衍生出一种前“首尾”、中“共生”、后“延续”的关系。汉唐古典舞的血液里流淌着吴地乐舞的影子,它延续着吴地乐舞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精华。

汉唐古典舞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舞蹈学科,古老是因为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年轻是因为现今的汉唐古典舞,更多的是参照古代文献典籍中有关舞蹈的资料和考古文物中的舞蹈形象,以中国古代历史中最辉煌的汉唐文明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清以来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它是创建者孙颖老师在20世纪末以开发中国古代舞蹈资源为基础,形成的以追求传统价值和历史感,呈现出新古典风格的舞蹈流派。

孙颖老师以其渊博的文化知识背景和独特的艺术创作灵性呕心沥血、皓首穷经地进行着相关研究,历时二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古典舞蹈剧目,在此期间逐步明确了汉唐古典舞的形式与风格。群舞《踏歌》《相和歌》到大型历史舞剧《铜雀伎》成功地复现了汉代乐舞艺术的风貌及社会发展的历史。“寻根述祖谱华风”系列的《炎黄祭》《龙族风韵》这两台晚会,更是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舞蹈文化发展历程。

2 动作风格

2.1 袖

吴地乐舞从原先的民间舞蹈发展为宫廷舞蹈,整体表现为体态的轻盈和动作的轻柔,呈现出清丽、飘逸、婉约、清秀的乐舞风格[4]。其中一个最大特点是对舞袖的运用:从资料上看,至少有“掩袖”“拂袖”“飞袖”“扬袖”几种类型。在表现时注重各类袖舞的组合运用,在左右、前后、顿挫、跳跃中时上时下、时疾时徐,时而抛散、时而翻转,行云流水,以不同的袖舞表现不同的情感。现今的汉唐古典舞作品《踏歌》在舞蹈造型上对袖子的运用也极为丰富,如“翘袖”“抛袖”“打袖”“搭袖”等,多种多样的运用方式,使得整个舞蹈丰富多变,具有律动性。而汉唐古典舞中最具特色的博袖,主要體现舞者在舞袖时呈现的收与放、强与弱、张与合时的动作形态。汉唐古典舞博袖、水袖与汉唐两代吴地乐舞舞袖的动作特征极为相似。汉唐古典舞是在吴地乐舞的基础上进行的传承、提炼、发展和弘扬。

2.2 腰

张衡《观舞赋》“搦纤腰而互折,嬛倾倚兮低昂”形象地刻画出汉代舞蹈袖与腰精妙绝伦的配合和运用。腰的运用主要以下面几种居多:第一种如徐州铜山苗山汉墓出土的乐舞画像石。前后型折腰舞袖,一女子头梳高髻,细腰如束,上身向斜前倾倒下前腰,眼波流转,顾盼生辉。舞者体态婀娜,长袖飘绕,呈现典型的“翘袖折腰”舞姿。第二种如安徽萧县出土的乐舞画像石。小幅度体侧旁腰舞袖,一长袖细腰舞者,正向左侧旁腰起舞,体态柔美,生动摇曳,婀娜多姿。其舞姿向体侧做倾折状,形成小于九十度的旁腰舞姿。第三种如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蹴鞠折腰舞画像石。大幅度体侧(后)折腰,舞者上身向体侧或向后下九十度及以上大腰,这种折腰舞姿的呈现,需要舞者有较高的舞蹈功底。两位细腰舞者做翘袖折腰舞姿时,腰部向左侧倾折形成九十度以上角度,长袖在侧,飘逸飞舞。与2021年风靡全国的舞剧《只此青绿》中的“青绿腰”如出一辙。舞姿整体清雅细腻,凸现汉代典型的舞姿形态和江南吴地美感。其中,汉唐古典舞依旧延续了汉代乐舞的动作特点,以腰为轴既可以转化身体重量,又可以塑造整体美感,使舞姿刚柔并济,千变万化。

2.3 眼

吴地乐舞非常注重眼神的运用,如白纻舞中描写的转眄流精、如娇如怨,达到以目传情的效果。汉唐古典舞对眼神的运用就更为具体了,通过眼神的“聚、放、凝、收、合”,配合“定睛”“转眼”“扫眼”“凝神”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精神信息。吴地乐舞和汉唐古典舞都注重眼神的运用,后者却比前者表达方式更丰富,训练方式更完善。可见,汉唐古典舞很好地延续了吴地乐舞中眼神的精髓并进行了全方位的补充、提升和完善。

3 题材及表现形式

3.1 题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地乐舞,是有歌、有舞、有曲的民间歌舞形式,盛行于长江流域及太湖流域。其中有许多节目是表现春的民间歌舞,充满了春的浪漫、春的轻盈,给江南生活增添了绿的春意。其内容更多是表现男女间爱情,风格大多婉丽、娴雅舒曼[5]。现今由孙颖老师创作的经典汉唐古典舞蹈作品《踏歌》表现的正是在阳春三月里,一群婀娜多姿的踏青少女联袂歌舞,拉手而歌,踏足为节,不知不觉中融入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江南秀色里的场景,呈现了一幅古代少女携手春游的踏青图。从舞蹈题材、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来看,汉唐古典舞作品《踏歌》正是对当时吴地乐舞的完整复现和完美诠释。

3.2 意境

吴地古有对凤和鸟的崇拜,催生了清商乐舞的这种“鸟”的舞意和“长袖”的舞形,后在宫廷乐舞和士大夫的推动下,出现了新的“雅”化舞意,形成了清秀、飘逸、婉约、雅致的艺术风格特点。汉唐舞则以“纤腰”“轻身”等为舞姿特色,强调“袖”出轻盈柔美,“韵”含婉约俏丽。由此可见,两者风格意境,一脉相承,极为相似。

吴地悠久的养蚕业和丝织业为吴地乐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盛行六百年的白纻舞起初是穿着白色纻麻服表演,后随着江南水乡丝织业蓬勃发展,渐渐开始采用苎麻和丝绸为材质。色彩以白色为主,质地细腻,清新素雅,衣袖比较宽大,长袖翻飞,如飘动的白云,轻盈飘逸之感延续至汉唐乐舞中。

3.3 音乐

吴地清商乐舞在表演时的乐曲,多采用丝竹管弦,而非汉代那种钟鼓之乐的风格。在边歌边舞形式上,白纻舞采用的白纻歌辞,前溪歌舞现存主要是沈充创作的《前溪曲》。现今的汉唐古典舞作品《踏歌》《相和歌》等也延续了边歌边舞的形式,这种形式独树一帜,别有一番风味。

4 结语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吴地乐舞和汉唐古典舞都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与传承价值。笔者以时空发展为主线,通过对吴地舞蹈和汉唐古典舞从历史源流、动作风格、题材及表现形式几方面进行梳理,得知它们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吴地乐舞与汉唐古典舞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地方舞蹈传统文化,成为现今舞蹈学术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吴地乐舞与汉唐古典舞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促进地方舞蹈文化的保護和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引用

[1] 许恩.吴地舞蹈文化源流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2] 刘洁.吴地乐舞的流变与传承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0.

[3] 符姗姗,李晓春.吴地乐舞传统文化价值探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132-134.

[4] 许钰民.吴地乐舞探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8 (3):51-55.

[5] 张杏.中国汉唐古典舞博袖女班课程的文化内涵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4):103-108.

猜你喜欢

汉唐舞姿乐舞
龟兹乐舞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上海汉唐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汉唐书商研究述评
舞姿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风中的舞姿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