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法治教育专册教学之道

2023-09-12须洁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须洁

摘要: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法治教育专册,重在普及宪法常识,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整体研读,把握教材逻辑;任务驱动,引领问题探究;创设情境,促进深层认知;缜密思辨,观照价值理解。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专册;法治教学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法治教育专册,重在普及宪法常识,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下面,结合实践,分享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之道。

一、整体研读,把握教材逻辑

法治教育专册从学生生活出发,将法律规定生活化,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国家认同,树立法治意识和国家观念。既然编排了法治教育专册,那么教师就不能局限于某一内容、某一课时,而要以整体思维去理解本册教材,把握教材逻辑教学方向。

整体来看,本册教材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从四个学习领域设计主题式学习内容,突出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教材逻辑结构如下页图1所示。细读内容,不难发现,教材以“知识生活化、道德法治相融合”为出发点,从初步感知到辨知,再到回归并指导生活,循序渐进地讲述了相关宪法常识和基础法律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逐步熟悉并理解法律,在初学法律阶段形成体系化认知。

具体而言,教材的课题和框题之间存在内容的交叉和逻辑的递进,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逻辑意图,厘清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

不同课题,相似框题内容,要在对比研读中把握教学重点。例如,《国家机构有哪些》一课的第二框“国家机关的职权”与《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一课的第一框“权力行使有边界”都涉及同一内容:国家机关的职权。表面上看,教学内容有重合,但是细细研读就会发现,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国家机关的职权”侧重整体的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国家机关就在身边,每个机关和部门都担负着特定的职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国家机关的保障。“权力行使有边界”侧重局部的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熟悉的行政机关及其不同的行政权力,同时了解国家机关行使权力是有法定范围和法定程序的。

同一课题,不同框题内容,要在逻辑梳理中厘清教学目标。例如,《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第一框“人民选出的代表”的教学目标是认识选举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了解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选举资格和选举流程。第二框“责任在肩人民在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人大代表的职责和履行职责的方式。第三框“我们是场外‘代表”的教学目标是懂得参与选举是责任的体现,要珍惜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个框题的内容设置具有层级性,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的研读、剖析和定位,才能厘清教学目标,高效开展教学。

教师如果不能整体研读教材,厘清教材内容的教学逻辑,教学目标就有可能浅化或窄化,教学的方向就有可能走偏。教师要在整体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有效聚焦重点、精准把握方向,将真实可触的生活情境与陌生晦涩的法律知识勾连起来,从而实现法治与生活的真正融通。

二、任务驱动,引领问题探究

教师应该从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出发,设置任务,引领学生探究,并尝试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零散而感性的,尤其是法治教育专册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对其认知也比较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提煉出核心问题,再依据核心问题设计任务,以任务引领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用法。

例如,在“人民选出的代表”这一框的教学中,教师先设计了一份学习单,请学生写出自己想了解的关于人大代表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人大代表是怎样选出的?哪些人可以当选人大代表?选举投票的流程是什么样的?人大代表怎样才能不辜负人民的重托?为什么人大代表的选票的分量不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提炼出本框的三个核心问题:选举方式、选举资格、选举流程。如何设计出一个任务来统领这三个核心问题的学习呢?经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教师点拨,学生举手表决,最终确定以“如何组织好一次人大代表选举”为驱动任务。接着,教师提出引领性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想要组织好一次人大代表选举,先要了解国家是不是有具体的法规;如果有,我们是不是可以此为依据?”从而,自然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并将其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学习,自主提出组织选举的思路,完成一次真实且完整的“模拟选举”。

任务驱动下的问题解决,需要教师从引导者走向协助者,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点拨。教师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路径、方法的同时,更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法治观念。“学习不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装进脑袋里,而应是在持续的自我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世界、认知自我、发展理性。”[1]在模拟组织一次人大代表选举中学习,是“边学边用”,是“实战演练”。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到底有哪些重要程序,为什么要这么操作,要有怎样的法治意识,要注意哪些法律知识等。可以说,这样的教学,真正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三、创设情境,促进深层认知

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需要建立在真实情境之上,以真实情境作为法治教育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将真实的互动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法治认知;还可以基于真实的事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例如,在《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课前调查:“你身边有人大代表吗?是哪一级别的人大代表?”学生通过调查,惊奇地发现原来人大代表就在自己的身边。其中一位学生介绍,自己的妈妈就是苏州市级的人大代表。教师抓住这一特别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邀请大家一起来设计实践活动“相约身边的人大代表”。有的小组提出,能否请阿姨来到学校,开展一次“家长讲堂”,和同学们面对面讲述自己的代表履职故事;有的小组则提出,能否利用课余时间去阿姨工作的单位参观采访,了解人大代表到底要做些什么;还有的小组提议,可以请这位同学作为代表,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带给阿姨,作为提案的素材。最后,经过协调,我们共同选择了线上互动的方式,邀请阿姨和大家现场连线,回复大家关心的问题,同时对自己的代表职责做全面的介绍。在与人大代表互动的真实情境中,从人大代表的产生到人大代表的履职尽责,再到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学生都有了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人大代表人民选,人民代表为人民”不再停留在字面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意识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大家的政治认同感油然而生。

再如,在教学《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一课“权力行使有边界”这一框时,教师基于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创设情境——某同学在家门口的小超市买到了过期食品,并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六年级学生对过期食品是有一定了解的,但在生活中有可能不会特别留意商品是否过期。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去超市换一份未过期的食品。“那么,是不是换到了不过期的食品就可以了呢?超市会不会继续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应该请谁来监管?”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想到可以拨打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12315,请相关部门核实情况,若情况属实,则对商家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出示两部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请学生认真阅读,深入了解商家应承担的责任。在真实情境的引领下,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法律的权威性,更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用法治思维处理生活事件。

四、缜密思辨,观照价值理解

提高思辨能力、养成思辨习惯、形成思辨意识,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2]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不能直接奉送结论、背诵观点、灌输法律条文。教师要在设计探究任务、设置真实情境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把握教学的方向,引导学生概括、提炼信息,对问题进行全面、缜密的思考和分析,深刻理解法治的价值。

例如,“人民选出的代表”这一框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中《知识窗》和《活动园》等栏目的内容进行拓展,开展了“思辨身份”的活动。活动中,教师精心设计虚拟身份卡,巧妙地融合国籍、民族、宗教等学生存在认知误区的因素,引导学生对照宪法的规定,辨析这些人是否具有人大代表资格。学生积极思考,基本都能依据宪法作出正确判断。而在辨析“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的服刑人员”这一身份时,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没有选举资格,理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于是,教师进一步提问:“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如果要准确判断这个身份是否有选举资格,还必须掌握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注时间限制,从而对“剥夺政治权利”与选举资格有了更为正确的认识。两次思辨层层遞进,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思考辨析,理解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懂得了选举的价值和意义,也为后续“珍惜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学习做了铺垫。在本框教学中,教师还设置了“候选人和选民见面”这一活动。教师出示了三位候选人的相关资料,请学生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投票,并顺势提出思辨问题:“应该选怎样的人做人大代表?”该问题关联下一框“责任在肩人民在心”中人大代表的职责,学生在思辨中深刻认识到人大代表的价值:人大代表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先进工作者,他们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要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代表着人民的心声。

作为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积极探索有效的法治教学策略,让学生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中央,促进其对法治的理解,最终实现法治观念与思维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尹后庆.务实而专业地迎接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挑战[J].基础教育课程,2021(2):16.

[2] 严卫林.道德与法治思辨教学“三道之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2):6.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
浅谈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法治教育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探究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