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科边界,探索融合创新
——浅谈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在实践中的应用
2023-09-12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申承华
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 申承华
学科融合是新课标指出的重要教育新体系,学科融合的意义是便于形成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小学教育中,数学是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科之一。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正是无所不在的实用性,才能将劳动教育与数学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样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学的实用性构建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模式。
数学学习是知识性学习和劳动性学习相结合的课程,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小学阶段是学生启蒙劳动意识、学习日常生活自理、养成劳动习惯、感知劳动乐趣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也是养成学生美好品德的关键时期。教师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应将二者有机融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在渗透课中侧重学科实践,通过思维的介入,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中追寻劳动教育的意义。教师要加强劳动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努力在学生的心田播撒劳动教育的美好种子,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中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而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回看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知识的形成和人类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为了居住而建造房屋,为了生存进行物物交换,从货币出现到商业诞生,这些都离不开“算术”。数学是在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一方面,数学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数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二、当前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数学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现阶段,大部分教师仍未认识到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侧重于单学科的教学工作,把大量精力用在数学等单一的学科教育上,不去研究劳动教育在各个学科中的融合问题,思想认识仍停留在学科完全分开教学的模式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意识较为淡薄,劳动教育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例如,个别教师认为,普及数学知识的起源不仅会占用课堂时间,而且这部分拓展知识也不会作为考试内容,因此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介绍。在学习完“除法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对除号产生的生活情境只字未提,直接忽略涉及的相关的劳动情境。
(二)教师没有寻找合适的机会,将课本中涉及劳动教育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讲解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侧重于数学公式、数学理论的讲解,忽略了课本上和劳动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错过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机会。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小小设计师”这节主题活动课时,忽略了其中的劳动教育内容,简单地将其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自行完成,然后将成品分享至班级群,如此便告完成。教师在此教学活动中缺乏操作指引,没有达到活动课应有的教学目的,活动课变成了仅仅停留表面的手工模仿课。
(三)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研究分析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融合的方法途径,生搬硬套,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没有领会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因而在劳动与数学教学融合方面的技能掌握较少,在进行融合时就会显得比较刻意生硬。例如,在教学“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有的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直接展示主题图,说:“同学们请看,这位厨师正在蒸包子,观察桌上的包子,你发现了什么?”课堂这样开始虽然简洁明了,但主题情境的引入显得生硬,使原本生活气息浓郁的情境变得僵硬。虽然我们倡导主题切入要简短精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硬搬套。教师可以通过经常交流信息、互相配合帮助,找到更好的融合方法和路径。
三、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融合的方法途径
(一)在动手实践中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的情境,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情境,使数学具有“生活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劳动相关的知识点生活化,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数学并不只有抽象的一面,现实生活背景都是一个个数学学习的场景,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我们经常在数学课堂中将教材的专业数学名词和劳动教育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体验中领会数学知识点,让陌生而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形象而具体。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教师提前布置让学生回家擦门窗、淘米做饭、拧瓶盖等,让他们能很快理解擦玻璃、擦厨房门时的推拉动作就是平移,而拧开瓶盖的过程就是旋转。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旋转这一知识点,带学生一起制作风车,让学生有一种切身的感受。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非常感兴趣,当有同学做好了,他们会举起风车大声地说:“老师,你看,我的风车正绕着这个竹签在旋转呢。”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在劳动制作过程中学会了数学知识,既让他们得到了劳动锻炼,培养了劳动情怀,又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数学名词“枯燥”的概念,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在讲到“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劳动实践作业——我为爸妈做道菜,让学生从买菜开始做起,通过买菜感知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菜多少钱一斤即为单价,而买了几斤便是数量,买一种菜总共付了多少钱就是总价。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架起“经验感知”的桥梁,更形象地理解单价、数量、总价及其相关数量关系,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建立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在体验中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真正认识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育绝不只是知识点的训练,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知识,通过思考启发性的问题逐步培养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在校外劳动中有机地渗透数学知识
以校园劳动教育为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还要尽可能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构建劳动实践基地,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统计的相关知识,能将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我们组织了劳动实践活动“我与黄豆共成长”,在黄豆的生长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测量、记录,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学生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在劳动中感受、体会相关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
再如,在讲到“洗碗筷”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碗和筷子分开洗,给他们讲讲数学分类的概念。在让学生栽种花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不同的图形去种植,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这样,学生的脑海中会对图形认识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讲讲长度、面积的概念:1米是多长,面积又该怎样去理解,1平方米是多大?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思路,“培”素养,既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又感悟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全面地提升综合素质
劳动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二者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将劳动与数学学习融会贯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既能学习数学知识,又能锻炼劳动能力,渗透劳动思想,让学生“劳”有所获,“数”有所得。教师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可以让每个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树立劳动意识,认识到劳动对于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从而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如四年级开展的“自制量具、巧夺天工”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借助500毫升、250毫升、200毫升、100毫升等容量的容器,制作一个1升的量具。学生发挥创意想象,装饰美化量具,制作中力求科学、实用、美观。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建立了“升”的量感,也体验了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成功的喜悦。
再如,基于“比”这个章节,“你知道吗?”介绍了黄金比的概念:a:b≈0.618:1。当一个物体两个部分的长度比大致符合黄金比时,总能给人以一种优美舒适的视觉效果。讲完这一内容后,教师借助班级举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设计“劳动争章”,设计图形时要结合劳动元素,要体现a:b≈0.618:1这个黄金比。这个“综合与实践”活动,体现了数学学科与劳动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之美,爱上学习数学,也向学生宣传了“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并且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劳动素养。
整体来看,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教师要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以劳筑梦,以德育才,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最新要求,丰富课程资源,深度贯彻“五育并举”的理念。教师要将数学学科与劳动教育更好地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和劳动的融合发展中,跨出融合,学而有获,在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同时,深化数学核心知识。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紧紧联系生活,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之美、生活之美。教师要做好劳动与数学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将“融”朝着纵深发展,提升课堂质量和学生数学素质,让课堂更加绚丽多彩;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劳动生活实践巧妙地结合,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新知、超越自我、全面提高。数学学习需要劳动实践活动,教师要让劳动教育进入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的魅力,感知数学的概念,发展数感,全方位体现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