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幼儿学习方式的STEM 活动指导策略

2023-09-12殷志燕

好家长 2023年6期
关键词:满天星小人树叶

文 殷志燕

自然是活的思想的发源地,是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自然是幼儿学习最丰富、最生动的来源。春秋园自然资源丰富,园内种植了近40 种四季花卉和常见果树。一墙之隔是一处占地18 亩的开放公园,绿草如茵,水系繁多。从所处区域背景看,幼儿园背靠淹城遗址,邻近野生动物园。基于此,幼儿园聚焦幼儿培养目标,以自然资源为抓手开展STEM 活动。

一、识微见远:幼儿学习方式的有效解读

(一)问题驱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幼儿的学习活动需要以问题探索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和动机,带着任务学习,以使他们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借助任务或问题的驱动,迁移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自主建构,积极内化,习得更多知识与技能。

自然界有许多有趣的东西,到底有什么呢?幼儿要去户外寻“宝”。为了让活动更有指向性,幼儿前往户外寻找三样物品,即一个摸起来毛茸茸的东西、一个闻起来香香的东西、一个小小的东西。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一张记录表,表上画了五行,前三行画了需要寻找的三样物品的标志,下面两行则是空的,幼儿可以自由想象找什么物品。在活动中途,幼儿能根据记录单上的要求寻找相应的物品。活动中,幼儿共找到了30 种物品,认识了毛茸茸的狗尾巴草,长着红色小果子的南天竹,黄、橙两色的桂花等。我们给予幼儿自由的空间,探索的机会,让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兴趣去认识新事物,满足探究欲望,从而丰富自我认知。

(二)操作依托

思维是不断发展的,幼儿对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分析、比较、概括的基础上的。中班幼儿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分析、比较、概括事物是需要借助实际事物操作进行的。

仙仙摘了一片黄杨的叶子,凑近闻了一下:“不太香。”瑶瑶也摘了一片黄杨叶子,把叶尖和叶柄叠在一起(对折),树叶中间部分折断了,瑶瑶凑近树叶断开的部分说:“很香啊。”瑶瑶把树叶递给仙仙,仙仙闻了闻,说:“树叶里面好香呀!”从这个案例里可以看出,在“寻香”过程中,仙仙直接闻树叶,而瑶瑶则通过对折叶子,发现树叶里面的香味是比较浓的。一个“折”的动作改变了对树叶香味的认知。小朱摘了南天竹的小果子,又摘了满天星。他把两样东西放在了地上,排一排。然后,他捡起满天星,摘下花梗,留下了满天星的花朵,他把花放到果子旁边,比一比,把小花放进了框子里,小果子留在了地上。从小朱的行为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中班幼儿通过对比的方式建立“小”的概念;而从摘掉满天星花梗的行为则可以看出,他知道大、小的概念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摘掉满天星的梗,“大”便可以变成“小”,满天星和小果子帮助他形成“小”的概念。

(三)同伴互助

户外活动时,5 名男孩在山坡走来走去,山坡太陡,从上面走下来有一定的难度。毛毛坐下从山坡上滑了下来,后面的4 名男孩都学着他的样子从山坡上滑了下来。模仿是幼儿期最突出的特征,通过模仿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求,更能促进其认知和技能的强化。在这个事例中,4 名男孩通过模仿学习坐着滑下山坡的方法,既安全又有趣。又如,幼儿想去摘花坛里面的桂花树的花,可是周围2 米内都是半人高的灌木。顶顶说:“这棵树太远了,后面有近的。”顶顶日常积累的经验给了同伴很好的借鉴,避免了活动时出现安全问题。枫树长得有点高,小雨跳起来,拉住了枫树的树枝,摘了一片叶子,转过身大声说:“谁要叶子?”这时,几名幼儿也过来摘叶子。幼儿间的互助合作,帮助各自解决了问题,增进了彼此的情感。

二、取则行远:STEM 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让问题成为引子,开启幼儿的学习

问题的产生是源自幼儿自身的需求,而学习也从这里开始,解决问题则使幼儿的学习不断深入。教师需要敏锐地发现幼儿活动中的问题,分析、筛选蕴含教育价值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投入探索活动中。在筛选过程中,教师要从幼儿的角度,发现“小问题”背后的“大价值”。只有厘清幼儿的学习需求,才能从幼儿的立场来选择活动内容,让探索活动真正支持幼儿的发展。

例如,靠窗的植物角里放了许多植物。可是,没过多久,幼儿就发现植物枯死了。“为什么这些植物会枯死呢?”教师和幼儿一起寻找植物枯死的原因,并提出疑问:“植物喝过水了,也晒太阳了,为什么还会死呢?”幼儿偶然发现,由于时间变化导致太阳位置变化,日光照进教室的位置也会同时变化。但是,植物摆放的位置不变,每天照射的日光其实不多。教师和幼儿开启了一场关于“晒太阳”的护植行动。教师及时抓住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发现植物生长与光照的关系,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时段日光照射的位置。

(二)让资源成为架子,支持幼儿的活动

资源是让教育变成现实的物质保障。幼儿要主动与周围的资源互动,自主建构对资源基本特征的认识,在猜测、设计、制作和运用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经验。教师要充分挖掘园内外的自然资源,链接STEM活动目标与幼儿发展的联系,围绕资源价值梳理幼儿园资源图景,进一步优化资源投放方式,拓宽投放范围,让材料唤醒幼儿的学习经验,引发自然的探索活动,让材料真正支持幼儿的发展。

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一起寻找秋天的树叶。树叶的多样性给了幼儿多种探索。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了树叶的大小、颜色、外形不同,在寻找树叶的过程中积累了关于树叶特性的认识。

(三)让陪伴成为梯子,助力幼儿的发展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在这里凸显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强调教师的“陪”。陪,指活动陪伴、问题推进和评价引导等,让幼儿在自然的场域中,和资源发生互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经验。另一方面,关注幼儿的“伴”。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创造充足的交往机会、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幼儿在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提升经验、获得发展。

例如,一个午后,幼儿一起去看望咕咕鸡。一名幼儿捡起了草坪里的鹅卵石,放进鸡舍的小水桶里。教师在旁边默默地看着。这名幼儿将十几块石头放进了水桶里,说:“咕咕鸡喝水吧,水上来了。”教师问:“你为什么要把石头放到水桶里?”幼儿回答:“乌鸦要喝水。”这时,教师才发现桶里原本浅浅的水升高了很多。原来,幼儿发现水槽里水少了,借助故事《乌鸦喝水》,尝试这样做。回到教室后,教师做了一个“乌鸦喝水”的玩具,让幼儿一起感受其中的原理。又如,饺子已经玩过三次游戏“编织鸟窝”了。年糕拿着树枝和草绳,看了看图纸,没有动手做。饺子看见后说:“你看图上,这是第一步,这是第二步,这是第三步,照着做。”年糕用草绳在树枝上绕了两圈,由于没有绕紧,草绳掉下来了。饺子说:“你跟着我学。”饺子把自己编到一半的鸟窝拆开,从头开始编。“我做一下,你做一下。”年糕边看他的动作边编鸟窝。饺子还不时提醒:“要拉紧,不紧要散的。”在饺子的帮助下,年糕学会了编鸟窝。

(四)让探究成为底子,赋能幼儿的成长

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他们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教师要借助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通过创设适宜环境,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多元表征等,培养幼儿实践探索的能力;鼓励幼儿交流探究成果,分享探究经验,逐步养成探索的意识。

例如,在阅读了绘本《树叶跳舞》之后,幼儿想做一个树叶小人。怎么做树叶小人呢?幼儿学着绘本的画面,拼树叶小人。可是,树叶小人只能摆在桌上,不能站起来。怎样才能让小人站起来?幼儿尝试了用双面胶粘、针线缝,将树叶小人身体的部位都连接起来,使树叶小人能够站起来。树叶小人虽然能站,但手和脚不能动。怎么能让手、脚动起来?团团分享了自己看皮影戏、玩皮影的经验。教师收集了皮影戏制作的视频,播放给幼儿看,帮助幼儿找到做树叶小人的方法。选择什么材料来连接关节?磁铁、纽扣、毛根、吸管……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在交流和分享的环节中,幼儿选出毛根作为连接器,一场树叶小人的舞会正在进行中。在做树叶小人的过程中,幼儿知道了磁铁、纽扣、毛根、吸管等材料的特性,了解了关节的作用,在尝试、设计和制作中提升了动手操作、创造表达等能力。

自然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探索、实验、发现和创新的成长环境。只有在正确认识幼儿的学习方式后采用适宜的组织方式,才能有效支持幼儿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创造表达,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满天星小人树叶
满天星
一群马·满天星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树叶的不同称呼
满天星
指印小人来了
生活小物“满天星”
一片树叶
木勺小人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