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
2023-09-12文许霞
文 许 霞
一、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研究发现,虽然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合作共育已经呈现发展趋势,但合作并未真正开展,大多流于形式,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相关调查显示,多数幼儿园建立了自己的“班级家园联系栏”“健康传递”“爸爸妈妈早知道”等区域,旨在创设一个教师和家长互动的平台。但是,多数合作共育的活动仅在学期初、学期末等特殊时期开展。有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栏”里的“开学寄语”一直从开学初展示到学期末,有的幼儿园只有在问题出现的情况下才借助于“家园联系栏”解决问题。可见,家、园、社区合作呈现随意性,缺乏计划性。
(二)合作存在分歧
据调查研究,家长与教师观念的分歧,是阻碍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知不觉地成为幼儿教育的主导,每次家长会或家庭活动都由教师主导,家长坐在下面“一声不吭”地听和记录。家长虽有想法和疑问,却往往没有讲述的机会。教师时常要求家长配合其工作,致使家长长时间处于被动状态。其实,教师要面对的家长很多,其中不乏一些在科学育儿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家长,此外,也有一些教育观念不强、只会一味复制别人思想的家长。这两种极端情况都会成为影响家园合作共育的因素。
(三)合作形式单一
目前,幼儿与家长的合作大多依靠“家园联系栏”“家校通”等载体,前者以公告的形式展示幼儿一日在园情况,传达教师想对家长说的话;后者以手机发送信息的方式,传递家园联系内容。前者存在久不更换的问题,后者则有事才联系,无事不联系。因此,两者都存在不少弊端。另外,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形式大多以家长会、亲子活动为主,社区教育未得到应有重视。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缺乏互动性,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
(四)特殊家庭合作难度大
通过研究发现,特殊家庭的家园合作难度大。这些家庭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幼儿的教育缺乏关注,和教师交流的频率低。在家园活动或社区活动中,这类家庭的家长往往很难被重视。
二、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指导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要做好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需要三个方面共同努力,齐头并进。一线幼儿教师是合作共育的先发者和带头人,这是合作共育的关键。教师要以热情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家长,热烈欢迎家长来到幼儿园,走进幼儿的集体生活,让家长参与保育教育工作。教师要学会倾听幼儿和家长的心声,观察幼儿和家长的反应,并及时、正确地应对;学会换位思考,采纳家长和幼儿的合理建议,和家长成为朋友,进一步增强家园合作共育的意识,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家园合作共育的积极性。
(二)形成家园合作长效机制
家园、社区的合作不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之外的课业,它包含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合作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幼儿园、家庭、社区都要承担起教育的职责。幼儿园可以走进社区,以社区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将家、园、社区合作共育落到实处,引导幼儿从室内走向“大户外”。
(三)多形式开展合作共育
一些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幼儿一日生活的情况向家长进行展示,家长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观察到幼儿的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在园的第一手信息。一些幼儿园还开通微博、微信和QQ 群,利用互联网建立对话系统,围绕话题,集思广益,一起出谋划策。当然,传统的方式也不可丢弃,如家访、电话联系等。
(四)给特殊家庭幼儿更多关爱
特殊家庭的家园共育要比普通家庭的难度大,教师不能放弃任何幼儿,而要比对待普通家庭的幼儿更加关心这些特殊幼儿,关注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打消他们的自卑心理,以更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们,促进特殊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