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策略
2023-09-12张琛
张 琛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芜湖 237000)
1 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调互动
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间密切关联、互为助长,二者有着良好的协调互动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它对优秀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人才培养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在目标与方向层面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引,且区域经济发展使人才获得了诸多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其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有充分的保障,能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人才是区域经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与推动者,是创新实践成果的缔造者,他们在区域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能动性作用,他们的素养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区域建设的成效[1-2]。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专业定位、培养数量、能力特点等具有较为明确的要求,校企协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需全方位了解和把握这些具体要求。立足区域实际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制定人才培养实施策略,优化培养内容和流程,从而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契合度与衔接性,强化区域人才资源的配置与供给。其次,需加强人才培养与就业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完善就业保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稳就业、促就业的目标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发展及就业应具有一体化特点。校企协同拉近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距离,深化了二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双主体联合育人机制得以形成,高校与企业加强了优势资源的共享与互补,由此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设了更为优渥的环境与条件,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有了进一步保障。
2 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角色定位
2.1 政府是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推动者
校企协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关涉多方主体,其中首要的便是政府。政府在此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与推动作用,同时对模式构建及实践运作进行监管,政府角色功能是否能得到有效发挥,对高校及企业参与协同模式构建的热情与积极性有重要影响,而政府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促进角色功能发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利益所得状况,只有政府与其他主体实现了利益均衡,达致了目标与方向的趋同性,协同育人才能得以顺畅推进[3]。由此解析与梳理政府在协同化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利益所得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技力量的积极参与,科技是能产生高效生产力的重要存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开展,它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其次,“双创”教育正向引导和带动了个人的成长发展,并为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伴随着“双创”教育的全方位、深层次开展,愈来愈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得以培养,并走向众多的社会行业与岗位,在此背景下,国民的综合素质实现了跃进式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也得以大幅度提高。最后,国家建设发展双一流大学,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必然会关涉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及“双创”人才的培育,二者之间具有明确而显著的关联性与协同性。此外,“双创”教育有助于优化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环境,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使国家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裁量权。政府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然形成了长效化的方针与战略,随着产教融合程度的日益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项目逐年增加,“双创”人才培养已形成了强劲发展的态势[4]。
2.2 高校是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执行者
校企协同推进“双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积极参与及具体落实。作为直接的实施者,高校的利益关切与诉求应得到重视,由此才能均衡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促进高校角色功能的发挥。
首先,“双创”教育的推进与实施成效标志着高校的国际水平,是检验其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校建设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需重点关注“双师型”教师的构成比例与专业化发展环境;高校获取生源、提高综合竞争力与实力排名都会关涉“双创”教育的开展,由此诸多高校对“双创”教育及相关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学院建设、专业与课程设置方面向“双创”教育倾斜,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强,并逐步纳入必修课范畴,占据了越来越高的课时比重。其次,政府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对高校给予了充分的保障与支持,企业的软硬件设施保障也不断跟进,这些对高校落实和推进协同化“双创”人才培养形成了强效激励,使其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内在驱动力。
从高校层面来说,教师与学生是推进“双创”教育的重要资源及积极参与者,因此应重视他们的利益关切,应将“双创”教育组织开展的成效与教师的福利待遇挂钩,由此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学生意识到经世致用的重要意义。
2.3 企业是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共建者
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中,企业是重要的主体,作为共建者而存在。企业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双创”人才,对人才的要求引导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协同育人模式下企业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场所,助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在“双创”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无可替代。此外,企业可在协同育人中获益,随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不断提高,企业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协同项目孵化为企业带来了诸多的市场机会,其综合竞争力得以提升,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协同育人也为企业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到合作企业就业,很多人会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员工,为企业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
3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策略
3.1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校企协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充分调动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彼此的互动关联,协调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从而打造“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引导和组织高校与企业的联动,为二者的合作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使二者形成和谐的育人关系,同时要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建设对各类创新人才的需求状况,以此为基础助力高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协作,不断提高产教融合的程度,使二者在协同育人中精准把握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角色功能[5-6]。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要围绕“双创”人才的培养为高校教师与企业精英之间的互动交流搭建有效的平台,使双方加强联系,共同推进各项合作事宜的开展。高校要充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与互补,使优秀的教师人才能在不同院校及专业间流动,以提高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时为企业人才与教师人才的流动创设有利条件。高校要主动邀请企业精英到校任兼职导师,以利用其实践经验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同时也要选派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使其通过深入生产一线而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3.2 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方式
提高校企协助作育人成效既依赖于高质量的理论教学,同时也要求操作性强且形式丰富的实践方式。围绕“双创”人才的培养,积极构建完善的协作育人机制,使协作育人得以规范化、长效化发展。高校应结合区域产业特色不断创新育人方式,使之能高度符合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切实需求,助力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又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区域社会前进的强效助推剂。在实践中高校可通过举办“双创”大赛、组织学生到相关行业岗位实习实训等方式开展“双创”教育,学生在一线生产场景中可深化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举一反三,体悟和收获更多心得,同时被创新创业的魅力所感染,生发出对其饱满的热情与信心。在这期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得到很好地调动与激发,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更为深刻丰富。
3.3 构建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校企协同培养复合型的“双创”人才需以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高校应立足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又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应涵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同时还应有协调的课时配置比例,应能激发和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保持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高校在推进“双创”教育的过程中还需主动关注企业的发展需求,将相关的项目课题搬进课堂,使学生直观认知与感受企业生产一线的场景。与此同时,创新创业课程应成为学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重视和强化“双创”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不断提高其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其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共同成为高质量“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媒介与载体,在协同育人机制中,企业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参与到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此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实操能力得到淬炼,对高校和企业来说是一项双赢的事业。高校在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以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实效,使课程体系得到深入的革新与优化,学生的主体性得到重视和尊重,教育改革才能得以强势推进。
3.4 开展三创融合教育,形成第二课堂进行补充
积极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促进创意产生、创新实现、创业指导三创融合格局的形成。协同育人的推进重点在于强化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使二者形成良好的交互协作关系,在彼此互为促进、共存共融中实现“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7]。对于高校而言,需强化对教师的激励与引导,提升教师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不断丰富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对“双创”教育的关注,实现知识的累积与增长。与此同时应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成为第二课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此来向学生传授各类型产业发展知识,使学生对创新创业形成直观的理解与认知,在此过程中应避免教学的笼统性与抽象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校企协同育人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维度,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已具有第二课堂的属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立足于不同年级的学情状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精准性,由此对协同育人形成有效补充,同时教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避免枯燥的灌输式讲解。
3.5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促使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为了提高“双创”教育的成效,高校有必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与热情。诸多高校将创新创业纳入课程设置体系,或由学生凭借自身爱好作出自主选择,或直接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专业教师会围绕“双创”教育目标来组织和开展教学,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分组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热情,同时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并在相关平台进行展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创新创业大赛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有效平台,学生积极参与创业项目建设,其内在潜能得到挖掘和开发,同时收获诸多的成就感。随着“双创”教育的深入推进,各类创新平台纷纷涌现,如孵化器、创业竞赛、创业激励平台等。以创业竞赛为例,高校积极贯彻以竞赛促教学的理念,通过与企业共建合理的比赛机制,出台完善的奖励措施,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比赛,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双创”人才。
3.6 推进科研项目实施,实现理论实践深度融合
“双创”人才培养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高校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投入科研项目实践中,由此积累实践经验,丰富创业技能,高校作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场所在科研资源占有更大的优势,其实验设备、实验工具较为齐全,师资结构更为合理,高校应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推进“双创”教育的开展。同时,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高校应加大资源开放力度,邀请企业精英共同参与项目实施,通过产教融合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水平,在推进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其参与科研项目实施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项目实施的方法、流程以及所需的软硬件设施,由此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学生可收获更多的荣誉感与成就感,同时增强学生参与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7 完善质量评价系统,促使人才培养效果提升
监督评价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双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将该体系纳入教务管理系统中,并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法与流程,设置科学的评价依据与标准,学生据此对“双创”教师的教学能力、态度、职业操守等开展评价,形成的评价结论应及时反馈至高校相关部门及教师,以此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效能。此外,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将企业纳入评价主体范围,邀请企业精英共同参与“双创”教学评价,企业具有良好的独立性,评价更为客观真实,能反映实际的状况与问题,这对高校改进“双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能具有极大帮助。另外高校应健全听课评课制度,通过制定落实该制度,高校可形成对“双创”教学的常规化监督管理,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尽快加以改进。
4 结 语
区域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高校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共建了校企协同“双创”人才培养机制,该机制促进了高校与企业双方优势资源的互补性配置,同时优化了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的环境与条件,使学生获得了更多实践机会与平台,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了“双创”人才的培养效能。此外,校企协同“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丰富了企业的人才资源库,提高了企业的科研能力,使企业的转型升级及区域社会快速发展具有更为强劲的驱动力,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实现了高校、企业、社会的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