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教”与“学”构建高效课堂

2023-09-12常恩元

中小学校长 2023年4期
关键词:变革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常恩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 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中就明确指出:“教学过程的变化是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1]关注学生的“学”,倡导学习方式变革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并始终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特别是学习科学明确地告诉我们,“学”是根本,“教”是为了“学”,“教”的变革最终是要引发“学”的变革。

一、“教”与“学”方式现状与分析

2022 年9 月1 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全面实施,在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追问,学生是否学会?更加关注“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什么”“学得怎么样”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目标。因此,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教学方式的现状及分析

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提升素养。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构建意义关联,对学生学习均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但现实中却仍存在理念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中国二十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表明,我们有理念,缺方法;说得多,做得少。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习兴趣等教育理念,尽管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同,但在一线教育教学的落地上依然缺乏实效,存在假合作、假探究等问题,课堂看似热闹,其实学生没有实质性收获。原因就在于我们一直缺少适合这些理念的具有操作性的策略。

当前有关教学方式的分类维度较多,根据国外学者Biggs 等人的研究,可将教师的教学方式分为传统型教学方式与新型教学方式。[2]传统型教学方式是教师往往以讲授、灌输为主,表现为“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成绩的高低。新型教学方式是教师多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坚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主,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2021年曾做过调研,在86 名专任教师中,使用传统型教学方式的教师达61.6%;只有38.4%的教师使用新型教学方式。调查数据还表明,传统型教学方式标准差的离散程度小于新型教学方式标准差的离散程度,可见教师更倾向于使用传统型教学方式。从学生成长与未来发展看,传统型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与能力的提升,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改进。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及分析

学习方式是指个体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具有偏好性的行为方式与行为特征。目前,有关学习方式的概念、分类,不同学者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认识,Biggs 等人除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分类外,还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表层式学习、深层式学习和成就式学习。表层式学习的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只能学到肤浅、零散的知识;深层式学习的学生,注重内在求知欲的激发,主要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并注重知识的理解;成就式学习的学生多采取直接且有利于获得高分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以考取好成绩为动机,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从学校对985 名学生的调查数据看,33.12%的学生选择了表层式学习;28%的学生选择了深层式学习;38.88%的学生选择了成就式学习。从选择人数由多到少排序看,依次为成就式学习、表层式学习、深层式学习。说明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选择主要倾向于成就式学习,在学生的观念里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和指向他人的学习动机,希望通过好成绩实现升学,获得家长、教师的赞扬,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还是以关注学生的成绩为主,没有实现从强调“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目前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转变。因此,成就式学习排在最前位置。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还占主体,致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被动地接受,使学生只是停留在表层式学习。在三种学习方式中选择深层式学习的学生最少,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三)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影响分析

从学校调查的数据及对比看,选用传统型教学方式的教师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在接受传统型教学方式的学生中,有95.23%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为表层式学习,并且65.65%的学生学习成绩低于选择成就式学习、深层式学习的学生。

国内外研究已表明,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如果以基本的讲授模式上课,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会是机械被动的接受式。另外,教学方式还能够有效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3]例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作用明显,有利于学生主动管理学习,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使用“学习过程量表”也证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成绩有关。[4]教师如果偏向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深层式学习转变;教师如果偏向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一般会导致学生学习方式趋向表层式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摒弃知识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认识到过度灌输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意义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现状,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促进者与支持者。因此,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有着重要意义。

(一)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

当今教育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作为教育人,我们应深刻思考21世纪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早在1997 年12 月,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组织奥地利、德国、美国、法国等12 个国家研究本国核心素养框架,培养符合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2016 年9 月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研究成果发布,涉及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相继发布,其中也明确提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学科素养的落地,有赖于“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二)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需要

兴趣可唤醒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热情,鼓励学生主动求知、探索与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变苦学为乐学才是人性化的教学,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教师照本宣科讲得毫无激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自控能力弱,导致学习成绩不佳。但在新型教学方式下,教师更加注重创造性教学,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与品质的需要

为满足家长及社会各界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愿望的需求,我们必须在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上下功夫,持续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校课堂教学要聚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使学生愿意学习、会学习,告别死记硬背式的学习、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的主要举措

2022 年4 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 中提出,要“吸收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强化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科学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它以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由教育学、信息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等多种学科综合而成,旨在探讨人类的学习机理及“学”与“教”的基本关系,建立“人是如何学习的”系统理论和方法体系,属于新型的、跨学科的交叉领域,[5]其核心理念主要体现为“基于理解的学习;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重视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以学习科学为理论基础的“友善用脑”教育理念已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友善用脑”提出以学生为本,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如果学生不能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就应教会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要注重情境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学习。

(一)以系统培训为先导,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教师的育人理念、教学观、学生观等因素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其前提必须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校邀请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专家来校讲学,普及学习科学知识,讲授“友善用脑”教育理念的内涵、原则、方法与实践策略,指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聚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学校坚持以点带面,选定“种子教师”进行先期培养,让“友善用脑”理念根植于课堂,推进“一三八”教学范式的有效实施,并在观摩交流借鉴的基础上,逐步扩充到学科组、全校。

(二)以教科研为着力点,突破“教”与“学”变革之困

针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学校坚持问题导向,以教科研为着力点,围绕“教”与“学”两大主题,通过问卷、访谈及课堂教学观察等,进行广泛调研,及时汇总、分析数据,针对问题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特别是针对教师的传统型教学方式及学生表层式学习方式的改进,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组,成员包括主管干部及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主动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具身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实践研究”,探索学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具身学习课堂范式,指导各学科组依据学校调研数据结合本学科“教”与“学”的实际,拟定研究计划,依据学习科学理论确定可行的改进措施与操作办法,让“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成为本组的研究课题。

(三)以专题教研为载体,助力“教”与“学”方式变革

围绕“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学校启动课堂教学改革年活动。以“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为教研主题,组织教师学习“教”与“学”的理论依据;了解当今“教”与“学”的主要方式;引导教师分析本组“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寻求“教”与“学”方式变革的举措;围绕“教”与“学”方式变革开展说课活动;举办“教”与“学”方式变革听评课等。通过校本专题教研助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注重情境设计、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并依据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提供多种选择机会与针对性帮助,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科素养的落实。

(四)以激发兴趣为前提,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

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物,都与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密不可分,学生的课堂学习同样如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如教师通过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自主成长与和谐民主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激励学生自主发展。教师注重与家长的配合,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唤醒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进而形成“场”效应。

(五)以教学实践为平台,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

“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学校以教学实践为平台,通过六种形式推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一是授课教师发起的邀请式听评课活动,主要参与人员是学校的干部、教师;二是教研组发起的诊断式听评课活动,主要参与人员为校外的专家、学者,校内的干部与教师等;三是教研组发起的组内研究课活动,参与人员以深入教研组的干部及本组教师为主;四是学校发起的汇报课与示范课活动,如新进教师及“师徒结对”徒弟的汇报课,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及“师徒结对”师傅的示范课等;五是日常的课堂教学开放日,邀请家长、社区居民代表、责任督学等来校观摩指导;六是全校性的教学评优,每学年的第一学期为全校教学人员参加组的内评优活动,第二学期为各组推荐出的教师“卓越杯”课堂教学展示。通过上述活动,教师既能学习、借鉴他人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还能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最终达到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目的。

(六)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校围绕“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坚持机制创新。如学校将听评课、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评优课等制度化、系列化、常态化;设立“教”与“学”方式的改进年,明确课堂教学改进主题;设立课堂教学创新奖、突破奖,表彰和鼓励课堂教学主动变革,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开展“教”与“学”方式变革的专题研究,引导教师寻找突破点;完善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关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等。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得到肯定与认可,不断提升师生在课堂中对多种“教”与“学”方式的运用能力,进一步完善学习方式的评价。

两年来,学校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克服功利思想的侵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选用适宜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深层式学习转变。二是教师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从调查数据来看,有65.23%的教师选择了新型教学方式,较两年前的38.68%提升了26.55%;选择表层式学习的学生由33.12%降 低到21.08%。三是课堂发生了变化。教师重视差异化教学及个别化指导,注重精准的学情分析,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更加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的时间明显增多,自主式、探究式、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课堂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学业成绩区域保持高位。

“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教育人要潜心研究、锐意改革,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教育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变革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变革开始了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