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先”推进“五育融合”
——以北京亦庄实验中学为例
2023-09-12王菁菁
□王菁菁
当前,“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基层学校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无疑,从“五育”并举迈向“五育融合”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对于基层学校来说,让“五育融合”破题落地却并非易事。“真正的 ‘融合’ 是融通、渗透和整合,是 ‘各育’ 之间的彼此渗透,是 ‘你’ 中有 ‘我们’,‘我’ 中有 ‘你们’。”[1]如何让“五育融合”的课程在学校里“生长”出来?如何设计实施能够更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其全面发展的校园项目、仪式和系列活动?如何促进“五育融合”中的多方参与、协同配合?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难以简单回答,但应萦绕在每一位教育者的心头。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是北京市综合教育改革实验学校,建校7 年来持续探索“德育为先”推进“五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德育为学科育人汇聚资源
传统教学偏重学科知识讲授,学生学习相对被动,这就很难实现着眼于学生素养提升的“五育融合”。想要解决过分偏重智育的问题,就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借助智育以外的资源和方法促进学生的真实成长。德育因其内容多元、途径丰富,尤其能够为“五育融合”汇聚各方资源。德育像“无形的手”,一边联结着学科单元素养目标,另一边整合起校内外资源,将人员、活动、空间、植物等资源合理配置到学科教学中,实现优化使用。当学科教师关注德育目标时,丰富的校内外资源便能够充实到教师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学生依托资源完成学科学习任务,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各学科组认真钻研教育部印发的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有意识地将不同学段的德育目标融入学科教学当中,设计学习单元,汇聚资源并合力推进“五育融合”。例如,道德与法治学科组针对 《在社会中成长》 一课,设置“培养公民意识,培育乐于助人品质”的德育目标,配置“校园志愿服务”这一活动资源和“学校志愿项目负责教师”(以下简称“负责教师”)这一教师资源,在此基础上设计专项学习任务。该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帮助负责教师开发一个新的服务项目,以满足学生志愿者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语文学科组则从“文化育人”的德育实施途径入手,在“写景抒情”单元中设计“为校园美景命名并作记”的学科任务,引入校园植物资源,实现了与美育的“融合共赢”。体育学科组着眼于“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德育目标,设计“角度在提高投篮命中率里的巧用”等主题,并与数学、物理教师合作备课,促进跨学科融合育人。
二、德育为创意项目提供航标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认为,学生在学校里是接受教育的一方。但如果换个视角,将学生和学校看成相互作用的双方,就会发现学校有很多“留白”,利用“留白”开展创意项目,既能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获得全面成长,也能带动学生参与绘就校园文化,用自己的作品影响他人。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在启动项目之前锚定德育航标,使参与项目的学生不致陷入单纯的艺术设计或劳动制作中,从而更好地发挥项目的育人作用。
2020 年,学校第一届高中生毕业,学校和毕业生决定设计一个展区珍藏毕业生的成长故事。项目启动后,参与其中的毕业生代表、在校生代表和教师就项目主旨达成共识,即“通过讲述学长学姐的成长故事,引导在校生勇于尝试、自由选择、珍惜师友、自主规划”。在此德育航标的指引下,毕业生决定将展区命名为“百鸣堂”,取“百家争鸣”之意。随后,师生共同设计展览主线并划定分区,挑选最有代表性的展品并为之设计互动展陈形式。历经一年时间,“百鸣堂”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落成,成为学生喜爱的“校园打卡地”。
假如缺少德育内容作为航标,一个与毕业生有关的展览也许只会展出优秀学生照片、导师班合影、学生获奖证书等,但当我们把“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自由选择”“自主规划”等设置成航标时,参与项目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就会主动挖掘个体独特的成长故事,思考哪些校园活动是自己的成长关键节点;毕业生会去回忆自己与某位教师的相处经历,将感恩写进书信、化为展品;等等。
每座校园中都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创意项目,如设计校服、毕业服,为教学楼和小广场命名,研发活动纪念品等。这些项目必然要求学生全面调动已有知识和能力。只有抓牢德育这个航标,学生才能够在“设计—制作—讲述”的全过程中获得一种“有内核的全面成长”。
三、德育为校园仪式塑造课程化内核
校园仪式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五育融合”的重要平台。开学典礼、成人礼、升旗仪式、青春礼、毕业典礼等仪式的设计,既应让学生印象深刻,也要体现其教育意义。在校园仪式的课程化设计、实施中,“德育为先”能够有力促进“五育融合”。
实际上,不少校园仪式枯燥而形式化,或呈现大杂烩、说教多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德育被“误用”有关。作为课程化内核的德育内容才应该是“为先”的部分,它能够为创设特定仪式环节提供指引,使仪式“浑然天成”,营造出能够感染人、触动人、引人深思的氛围,实现校园仪式的综合育人目标。
比如,开学典礼应该彰显教育的庄重性,激发学生求学的主动性,并通过每年特别设计的创意环节使学生憧憬崭新的学年和自我的成长。北京亦庄实验中学2020 年秋季开学典礼是在疫情背景下举行的“来之不易”的大型校园仪式,学校将“坚忍”“感恩”设计为仪式的德育内核,在主视觉设计、嘉宾邀请等环节处处加以凸显。此外,师生策划团队还特别设计了“打响开学铃声”环节,并事先运用3D 打印技术制作了一把镶嵌学校LOGO 的“金色钥匙火炬”。在该环节中,参照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形式,校医代表手举火炬传递给安保代表,继而,各年级学生代表接力传递火炬,最终共同登台用“钥匙”开启舞台上的“不凡之门”,郑重打响开学铃声。该环节只有短短几分钟,但让很多学生热泪盈眶。显著的育人成效,无疑与“德育为先”,艺术、体育、技术等元素的有机融合密不可分。
德育能够为不同的校园仪式提供不同的课程化内核。成人礼的内核是“责任”和“感恩”,升旗仪式的内核是“理想信念”,青春礼的内核则是“情绪调适”和“自主自立”。重视德育为校园仪式提供课程化内核的作用,能够强化校园仪式的目的和意义,避免形式主义,突出仪式感和教育性,推动“五育融合”在校园中成为常态。
四、德育为系列活动提供育人主线
“五育融合”育人活动的开展,其难点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连续性和纵深性上,毕竟碎片化地组织活动并不难。为此,学校应统筹设计“五育融合”系列活动,使活动育人成为常态。德育能够为系列活动提供育人主线,使更多学生沉浸式、长线程地参与其中,获得持续的收获和成长。
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例,北京亦庄实验中学的“校园纸张零废弃”项目通过将德育贯穿始终,使“校园纸回收”形成了有趣的长线程闭环。以往我们也进行过废纸回收再造纸的尝试,但因其成本较高而更像是学生体验活动,难以真正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作用,自然也难以深化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于是,学校拟定了“生态+传统文化”的育人主线,基于主线设计活动:由学生社团收集纸张;由纸塑社团大展身手,历经“碎纸—制浆—制作内范—制作配件—画线做细—多次上色—脱范晾干”等多道工序制作出纸塑编钟,经开学典礼亮相后在校内永久展览。“校园纸张零废弃”项目将“五育”融于生态文明教育,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以德育助推“五育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获得了多方肯定,荣获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和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育人主线的确立,大大延伸了融合育人的纵深空间,使育人活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更有保证,能够以学期为单位长效地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拥有清晰育人主线的“五育融合”育人活动,能够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在辛苦中感受到价值和乐趣,获得意义感和成就感,由此,“润物无声”地实现育人目标。
中学劳动实践活动设计也需要明确基于德育内容的育人主线,提升育人效果。劳动实践活动在实施时常会遇到一个困难,即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双重目标难以兼顾。过于偏重“体验感”,劳动容易流于形式,“走过场”,育人作用大打折扣;过于偏重“吃苦”,学生则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教育同样难以入心。而如果引入德育内容作为系列活动的主线,则能够帮助化解劳动的“苦味”,增加“鲜味”,让学生品尝“美味”。
以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劳动+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为例,我们将育人主线设定为“敬业+传统文化”。学生学习相应节气的气候特点和农业传统,在校园农场里体验作物从播种、养护到收获的完整生命过程。种植实行“责任田承包制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领责任田,进行种植方案的设计规划,探究如何提高作物产量,研究农产品如何开发与加工。通过种植,学生了解到作物的生长过程,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学会了常见种植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升了劳动技能,也更加珍惜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特别是在收获之后,他们会将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自己喜爱的教师和亲近的伙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德育内容的范围很广,这给德育本身的落地带来了很大挑战,却也正因其广、因其大,在德育中广泛存在着与“智体美劳”关联的节点。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持续推进、不断探索“德育为先”推动“五育融合”的路径,以期形成相对完整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更好服务每一位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