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润德泽 立德树人
——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红色教育实践

2023-09-12李霓施詹凯宁

中小学校长 2023年4期
关键词:少先队员少先队党史

□李霓施 詹凯宁

红色教育以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红色文化为教学载体,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旨在呼唤当代有为青年养成家国一体、不畏困难、挑战自我、服务社会的崇高品质。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文润智慧,德泽心灵”的办学理念,通过多维度的实践探究红色教育工作的行动策略,通过党团队一体化、红色教育课程化、实践活动社会化,培养少先队员们的坚定信念与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红色教育党团队一体化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学校充分发挥党的引领、团的带领作用,着力打造党团队一体化传承红色基因长效机制,成立“文德路小学党团队志愿服务队”,开展红色文化宣讲行动。除此之外,学校依托本地红色资源,组织“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系列教育活动。

(一)党团员讲好党的故事,让党史教育“落地有声”

看似普通的物件,见证着历史的滚滚红尘;看似平凡的党员,贡献着生命的价值。学校积极开展“红色故事荟”活动,组织党团员教师和少先队员交流互动,做红色故事的讲述人。通过讲述历史小物件的故事、讲述身边党员的故事,让学生从小立志用实际行动践行“时刻准备着”的誓言,促进少先队员更好地感悟百年大党骨子里的“红色基因”。

队员们在党团员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文德学子“追星”路活动,用“对话”的互动方式,成功“追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闪闪红星散落在各行各业之中,他们有“肩上芭蕾”创始人吴正丹、跳水奥运冠军陈艾森、全国五一劳模北斗首席科学家杨春宝;也有数次“出征”支援的“南粤楷模”最美医生张忠德、“法官妈妈”陈海仪、党的二十大代表师永霞博士……队员们在每一段“追星”的经历中,聆听榜样人物故事,感悟成功背后的艰辛,感受榜样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与魅力。“追星”归来的队员,会把榜样的故事和学习经历告诉更多的队员,让榜样的力量不断传递和扩大。同时,队员们还在自己中队建立了“先锋角”等宣传阵地,拓宽宣传渠道,让更多的队员明白“榜样力量”的真正模样,也进一步坚定队员们的理想信念。

(二)共读红色书籍,让党史教育“生根发芽”

学校党团员教师成立读书会,共读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读书修身、立德树人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坚定了教师践行初心使命,努力做新时代有为教师的信念。在学校组织的线上线下读书分享会中,根据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队员们分主题阅读红色书籍。领读者通过朗读,将队员带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深刻地体会革命先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红色经典阅读活动滋养了少先队员们的浩然正气,锻造了他们的意志,树立了正确的信念。队员们还走进电视台直播间,在世界读书日活动中,向观众们分享红色经典故事,弘扬革命精神。

为了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在操场建设了开放式的阅读园地“文德书院”,以便队员们能够在课间进行自由阅读。在“文德书院”成立之际,学校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共同演绎“为我中华,作育栋梁”的课本剧,展现文德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精神面貌,表现了文德人从红色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的执着追求。

(三)用好红色资源,让党史教育“走心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1]。为了让红色教育“走心入心”,学校签约红色史迹教育基地,校内外共建教育基地,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活动,将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让红色基因传承好。学校通过实地参观、现场体验、艺术呈现等方式,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激发起队员们的探索欲。

学校“党团队志愿服务队”在假日通过大手拉小手、传帮带的自主互动形式,共同学习党史知识,锤炼讲解技巧,走进红色史迹,走上“红讲台”,为广大参观者带去生动、精彩的讲解。同时,党团员教师带领少先队员开展红色故事朗读员、革命剧目小演员、义务书法家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在队员们心中播下“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种子。

二、红色教育课程化

红色教育课程化是学校教育进行思想引领、政治启蒙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学校将红色教育融于学科课程、项目式课程、红色研学课程、网络微课程之中,让队员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好革命精神。

(一)学科课程拓宽视野

学校认真梳理红色文化与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深刻把握构筑红色教育的认知认同,促成红色理念的实践转化,优化和拓展教育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知识结构、话语方式和组织形式,构建独具“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为了更好地对队员进行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学校将少先队红色教育渗透入课堂教学之中,组织了多样化的活动,认真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保证每周收看“羊城时政学堂”,进行“向祖国妈妈献礼”队列展示,“党团队三旗传递”主题队活动,聆听历史的声音——开展铭记“九一八”事变主题队会等活动。

(二)项目式课程联动思维

项目式学习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实践驱动的项目,组织、引导、激发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相互合作,探索项目答案并解决的教学过程。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辅导员指导队员学党史,队员们通过童谣、诗词等形式表达学习党史后的心得,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在队内进行展示交流,最后开展义卖捐助爱心活动,以此增进队员们的成就感,收获助人的快乐。在创意设计的过程中,队员们设计出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创产品,创作出一件件专属的“文德红”,包括“红文”魔方、拼图、明信片、环保袋、笔记本等。其中有一位少先队员设计了“先锋棋”,将越秀区红色研学资源、党史知识有机融合在棋盘里,寓教于乐,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项目式学习充分发挥出每一名队员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研学课程体验历史

为了抓住教育时机,学校少先队结合“先锋棋”的创意形式,创新性地组织开展了红色研学课程。在“红起点,新征程”红色研学课程启动仪式上,学校成立了“百人团”——围绕12 个主题,组建12 支队伍,以“团一大”纪念广场为起点,沿自主设计的12 条线路及研学卡向越秀红色研学点出发。在定向研学中点燃学习党团史的热情,让百年党史、团史“动起来”“活起来”,让队员们感受到“身边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学校开展的红色研学课程,党员、团员教师身体力行,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传播红色文化,将红色教育延伸到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为队员们一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网络微课程丰富教育内涵

在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红色文化教育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学校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积极、创新、灵活、高效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创红色教育的新格局。党员、团员教师将党史故事、党史宣讲拍成队员们喜闻乐见的小视频和音频,进行线上线下的推送分享,开展了新形式、多元化、高质量的红色教育,不仅在校内开设了红歌传唱微课、红色小故事微课,还鼓励队员们参与 《百歌献百年》 的节目录制和“红色歌曲公益直播”。

三、实践活动社会化

(一)构建少先队共育体系,引领发展

学校少先队加强党建带团建、队建,大力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共青团牵头、团教协作、社会协同的少先队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少先队工作的支持保障,联通了街道、社区的少先队组织建设,把校外少先队组织作为少先队员迈向社会的重要支撑。学校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形成少先队工作联建共育机制,探索打造“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积极构建校内外互为补充、互相支持、有机联动、队员普遍受益的少先队工作新局面。

在街道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学校联动辖区内其他学校,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形成少先队工作联建共育机制。按照“就近就便”原则,整合社区内教育、文娱、体育设施等资源,组织策划社区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聚焦队员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构建起“家门口”的少先队社会化工作格局,成立了越秀区大塘街少工委。越秀区大塘街少工委包括1 个党团队联动大队和6 个党团队联动中队,由校内外的党员担任中队辅导员,制定了越秀区大塘街少工委运行机制,以此实现“党员来指导,团员来引领,队员来参与”的目标,确保思想引领的正确性。

(二)开展“联动式”少先队特色活动,助力成长

学校少先队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红色教育活动,包括红色文化宣讲活动、“童心向党,筑梦未来”红色教育主题联动画展、非遗传承(学习运用掐丝珐琅绘制“红色地图”)等活动,队员们积极参加榜样教育实践活动,在多样化的渠道中学习红色知识,感受深刻的红色精神。

学校充分利用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中的红色资源,在沉浸式的教育中发挥社会大课堂作用,学校少先队员更好地走进历史、铭记历史,进一步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让学生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从而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少先队员少先队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加入少先队
不老的少先队
少先队员永向前
少先队员永向前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