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心理干预对伴有抑郁症状的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效果探究
2023-09-11王齐芳李荣伟谢起贵谢东阳王秋兰
王齐芳 李荣伟 谢起贵 谢东阳 王秋兰
【摘要】 目的 分析逐步心理干预对伴有抑郁症状的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7月—2020年7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D型人格伴抑郁症状的冠心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心理干预)和试验组(30例,逐步心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评分、D型人格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预后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HA评分、DS14评分,IVST、LVDD、LVSD等心功能指标,NPY、β-EP、MLT等生化指标水平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AQ评分及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伴有抑郁症状的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实施逐步心理干预,可消除或缓解负性情绪,降低D型人格症状评分,提高生活质量,且对保障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关键字】 冠心病; D型人格; 抑郁症状; 逐步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6-002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6.010
D型人格常见于具有高水平消极情感、社交抑制和负性情绪等患者,是继A型行为后新发现的冠心病预测因子,主要通过中介变量(情绪因子、生物学危险因子)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1]。冠心病患者受疾病因素影响,本身就存在高危抑郁风险,受D型人格影响,可加重抑郁等负性情绪,进一步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短期病死率[2]。因此,应结合患者病情,开展个体化心理疏导,促使患者以积极心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而当前的常规心理干预缺乏对患者的D型人格个体化干预,过于笼统的心理干预措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3]。逐步心理干预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临床需求及个体化差异开展的新型心理干预模式,可有效弥补常规心理干预模式的局限性。本研究以60例伴有抑郁症状的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为例,进一步明确其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9年7月—2020年7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D型人格伴抑郁症状的冠心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58.98±5.41)岁;冠心病病程1~7年,平均(3.79±1.24)年。试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59.01±5.26)岁;冠心病病程1~7年,平均(3.81±1.57)年。2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取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美国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4]中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焦虑与抑郁两个分量表分值均≥8分;(3)D型人格量表中消极情感和社交抑制两个分量表得分均≥10分;(4)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Ⅰ~Ⅲ级;(5)智力正常,可独立完成心理测验。
排除标准:(1)有精神病家族史;(2)有严重器质性脑病;(3)近期有重大精神创伤;(4)有严重器官功能不全;(5)接受急诊PCI手术不能完成量表评估;(6)有理解及听力障碍不能完成量表评估;(7)近期发生急性感染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心理干预。由专业心理治疗师提供患者给一次45 min的心理培训课程,包括冠心病患者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指导,介绍临床上抑郁症的治疗方案,但既不推荐也不提供。
1.2.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实施逐步心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1)创造一个开放、舒适的环境,邀请患者进行一对一的面谈沟通,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在沟通中营造轻松的氛围,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并逐渐引导患者倾诉与总结过去和现在生活状况、负性情绪和心理压力来源。着重关注患者的情绪评价,与患者一同总结未解决的情绪问题等。(2)根据个体差异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负性情绪宣泄方式,并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精神面貌。(3)組建线下活动交流会,邀请患者与家属一同参加,增加患者社交的同时,以病友的支持与理解鼓励树立治疗信心,减少或缓解负性情绪。
1.3 观察指标 (1)抑郁情绪症状:以HA亚量表评定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抑郁情绪症状,此量表共7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在0~3分,其中0~7分为阴性,8~10为轻度,11~14分为中度,15~21分为重度。(2)D型人格量表评分:以DS14量表评定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D型人格症状评分,此量表包括消极情感和社交抑制2个分量表,分量表得分范围均为0~28分,当两个分量表得分均≥10分则定义为D型人格。(3)生活质量评分:以西雅图量表(SAQ)评定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此量表共5个维度,19个条目,每个维度满分100分,标准得分=(实际得分-该维度最低得分)×100/(该维度最高得分-该维度最低得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4)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Philips,型号:心悦iE33)检测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SD)。(5)采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晨起空腹静脉血 3 mL,常规离心处理后,以迈瑞Mindray MR-96A型全自动酶标仪,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清中血浆神经肽Y(NPY)、β-内啡肽(β-EP)、褪黑素(MLT)等生化指标。(6)预后效果:统计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心脏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HA评分、DS14评分及SAQ评分对比 2组患者干预前HA评分、DS14评分及SA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HA评分及DS14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2组患者干预前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IVST、LVDD、LVSD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化指标水平对比 2组患者干预前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NPY、β-EP、ML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预后对比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33%,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较普通冠心病患者具有严重的抑郁风险,一旦患者合并抑郁症状,即可通过影响患者的生物学因素间接阻碍疾病转归与预后效果[5]。因此,改善伴有抑郁症状的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6]。逐步心理干预是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的病情、临床需求等相关差异制定的新型心理干预模式,将其用于伴有抑郁症状的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在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时,掌握其性格特点,再采取适当的语言艺术进行健康宣教,可纠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偏差,缓解或降低过度担忧的情绪,其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方式可鼓励患者乐观面对疾病[7-8]。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HA评分、DS14评分,IVST、LVDD、LVSD等心功能指标,NPY、β-EP、MLT等生化指标水平顯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SAQ评分、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常规的心理干预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但缺乏针对性,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逐步心理干预通过评估与了解患者的性格、经历、文化程度、病情、经济状况及需求等个体差异,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可最大程度改善或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拉近护患关系,并树立治疗信心,提升配合度,以此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心功能恢复[9-10]。通过联合家属为患者创造和谐的诊疗环境,指导家属充分理解和关心患者,及建立线下交流会,增加社会交往等措施,可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来自家庭、医护人员的温暖与和谐,进一步改善负性情绪,减轻心理应激反应[11]。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而言,常规的心理干预缺乏对抑郁症状和冠心病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导致患者因负性情绪而使冠心病的控制效果不佳,增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而逐步心理干预更加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通过开展循序渐进的干预,对伴有抑郁症状的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解除或缓解抑郁症状具有积极作用,促使患者恢复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配合治疗,规范用药,保障冠心病病情控制效果,进而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12]。
综上所述,对伴有抑郁症状的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实施逐步心理干预,可消除或缓解负性情绪,降低D型人格症状评分,提高生活质量,且对保障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艳艳,林平,王旖旎.D型人格对冠心病行PCI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9,34(6):12-15.
[2] 梁振月,王菊廷,姚人银,等.心理干预对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抑郁的效果分析[J/CD].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4):60,76.
[3] 骆丽,于晓峰.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6):7-8.
[4] 颜红兵.美国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24-125.
[5] 李如雪,林平,高雪琴,等.A型行为模式和D型人格概述及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8,25(22):23-26.
[6] 陈娇娇,马红梅.疾病感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型人格和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1,15(3):269-274.
[7] 程梦吟,张瑞星,常明钰,等.冠心病患者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和D型人格行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7):584-588.
[8] 衣荟洁,林平,李玲,等.D型人格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6):737-741.
[9] 肖雪,胡大一,田静,等.团体沙盘干预对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1,26(4):342-347.
[10] 唐慧明,陈孝强,许月红,等.生物反馈对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20,41(6):692-694.
[11] 王梦雨,李家磊,郭虹,等.D型人格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机制: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1,20(9):650-654.
[12] 尹桂红,符会妮,彭晓燕.D型人格对冠心病患者短期心脏康复的影响[J].广东医学,2020,41(13):1365-1369.
(收稿日期: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