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为美术教学添上“浓墨重彩”
2023-09-11李怡曹卉
李怡 曹卉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能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有线条、有色彩、有廓形、有筋骨。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乡土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彰显乡土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要秉持一种守正创新的原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关键词:小学美术;乡土资源;表现意义;智慧创造
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术课程与教学资源,其中绝大多数是富有地域性特色的乡土课程资源。作为教师,要精挑、寻绎,努力让乡土资源融入到学生的美术学习之中,让乡土资源成为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组成。乡土资源不仅具有乡土性,还具有民族性、民俗性、文化性,具有传承性、发展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乡土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彰显乡土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让乡土课程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熠熠生辉。
一、乡土采撷:让美术教学有线条
美术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的支撑、支持。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生美术学习动态生成、发展、提升的源头活水。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乡土课程资源就嵌入在、融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1]。
例如,教师教学《元宵节里挂彩灯》这一部分内容时,就结合了地域性的乡土资源———“做花灯”“踩高跷”“做汤圆”“猜灯谜”等。尤其是将具有浓厚地域性特色的“剪纸”艺术引入课堂,更增添了课堂学习的乡土气息。在课堂上,邀请乡贤,给学生们现场讲解、示范、引导学生剪纸。当学生看到来自身边的乡贤剪猫像猫、剪狗像狗、剪只凤凰仿佛要飞时,对乡土技艺的亲近感油然而生。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乡土资源、乡土文化,并且积极主动邀请乡贤去搜集、共编、创编乡土课程校本教材。
乡土资源的采撷,能丰富教师的美术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让学生学会用一种美术的眼光去观察乡土资源,便于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觉地发现、发掘、应用美术乡土课程资源。同时,乡土资源的采撷,有助于传承、弘扬、放大、拓展乡土文化资源,让乡土资源得到保存,让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蕴含的精神等得到放大、拓展、延伸。
二、乡土还原:让美术教学有色彩
乡土还原,就是要让学生的美术课堂学习具有一种乡土味道。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美术课堂学习的内容等进行“再创造”“再加工”,让美术课堂学习资源“乡土化”,让美术课堂学习资源“乡土性”,这就是“乡土还原”[2]。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渗透、摄取相关的乡土课程资源,能给学生的美术学习带来一种“创新”的味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渗透乡土课程资源,则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乡土文化、乡土精神,要能领略、把握乡土文化、精神的精髓、灵魂。
例如,教学《电脑美术———版画效果》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有意识地融入、渗透了相关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将家乡的著名的标志性的建筑、植物、动物、手工艺等引入其中。借助于电脑进行表现,形成版画的雏形、模型,引导学生用电脑中的画图工具去表现,要着力引导学生表现乡土的文化韵味。可以采用聚焦细节的手法,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可以采用变形的手法等,让乡土的相关的建筑、习俗、活动等走入学生的美术创作之中。通过美术创作,着重表现乡土建构、乡土手工艺、乡土活动、乡土习俗中的某个方面的乡土特点、特质等。学生在接受乡土文化气息熏染的同时,也提高了技艺表现水平,发展、提升了美术创造力。
美术的乡土还原,能让学生从小微的乡土课程资源中创造、表现一个乡土气息的世界。在学生的美术学习中体现、彰显一种乡土的课程精神等。
三、乡土建构:让美术教学有廓形
乡土建构,要求教师的美术教学要始终围绕乡土习俗、文化、精神等展开,要让乡土文化、精神等始终游弋其中,让乡土文化、精神等始终在场[3]。乡土建构让美术教学处处流淌着乡土的血液。乡土化的建构是无形的,它融入的是乡土的精神、文化等,乡土化的建构又是有形的,它总是通过美术具体的创作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来。乡土美术学习建构,能让学生为乡土文化所吸引,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再现、表现乡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乡土建构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的指导。
例如,美术教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的《印染游戏》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引入了南通地区的乡土课程资源———《蓝印花布》,引导学生认识“蓝印花布”的图案,并引导学生观摩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让学生感受、体验蓝印花布的色彩之美、纹样之美、构成之美、制作之美等。在引导学生进行乡土课程审美之后,教师提供了充分的乡土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蓝印花布的仿印。学生从蓝印花布的纹样设计开始,一直到蓝印花布的印染,再到蓝印花布的小物件制作,完全沉浸在乡土文化精神之中。
乡土美术教育是一种感性的、自由的、自觉的教育。在实施乡土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乡土文化的视觉、知觉水平。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学生等的乡土意识、乡土理想、乡土情趣,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深深扎根于乡土之中。要让学生通过美术审美和立美活动,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这是乡土美术课程和教学建构的一种诉求,也是乡土美术课程和美术教学表现、表达的一种境界。
四、乡土创造:让美术教学有筋骨
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是一个审美、立美和创美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乡土创造。乡土创造,能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有筋骨。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来说,不仅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4]。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美术图案、色彩、线条等的寓意,了解到它们的象征性意义,更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自己的手中的画笔去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以乡土题材为创作的纲领,引导学生进行乡土性的创作。
例如,教师在教学《陶泥的世界》时,引导学生结合地域性的乡土特色———“紫砂艺术”进行创作。从陶泥的设计到陶泥的材料的选择,从学习大师的造型艺术到学习大师的艺术风格,从学习陶泥的工艺流程到陶泥器具的用途,等等。这些为学生的乡土化陶泥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引入了乡土的文化资源,因而美术课堂创作激发了学生的浓烈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强烈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一幅幅作品成为了学生的本质力量的感性现象,成为了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
乡土创作是学生的美术乡土化学习的一种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坚守乡土文化与精神的特质。创新就是要求学生在继承乡土文化与精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而不能让美术学习、创作为乡土的一些框框所羁绊、所制约。
乡土采撷能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有线条,乡土还原能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有色彩,乡土建构能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廓形,乡土创作能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有筋骨。通过乡土课程资源的链接、渗透、融入、表现、建构和创造,让学生形成对乡土美术的体悟、认知。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要秉持一种守正创新的原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通过引导学生多元化、审美性的活动,促进学生乡土性的美术学习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庄君敏.小学美术教学中乡土资源运用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1(16).
[2]尹成功,于倩.鄉土资源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新教育.2020(34).
[3]易玉娥.农村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8(1).
[4]吴章新.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1).
课题项目:江苏省泰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txjyj2020071)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