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服务制造强国战略机制研究
2023-09-11卓普周石庆鹏卓兴建王立超余吉安
卓普周 石庆鹏 卓兴建 王立超 余吉安
摘 要:制造业央企作为“大国经济”的“压舱石”,以创新驱动“卡脖子”技术攻关,能加速推进新时代制造强国重要战略目标实现。本文以中铁工业服务制造强国战略相关的具体举措及其典型实践为例,对央企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进行研究,通过介绍央企服务制造强国战略中的地位作用、责任使命的独特背景,分析中铁工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从项目承接、技术规划、生产流程及IPD管理体系四方面深入介绍总结中铁工业的重要举措和经验。综上,本文在国家层面,从需求牵引、宏观调控、市场化竞争机制三方面,以及在央企层面从制度创新、产业链建设、数字化转型、用户导向机制四方面,对央企服务制造强国战略提出思路借鉴,以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关键词:央企;制造强国;中铁工业;战略;机制
本文索引:卓普周,石庆鹏,卓兴建,等.<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17):-145.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9(a)--05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央企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1]”“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高创新能力、优化质量管理、塑造一流品牌,主动承担带动产业发展和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责任。
1.1 制造型央企的总体状况及其领先领域
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创新的主要载体和国家安全的保障部门。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2—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其中,高端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4]。
近年来,央企在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在民用航空装备、卫星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央企的销售收入占行业的80%,已引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累积,央企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围绕高端装备产业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在核心业务领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建设需求。央企加速踐行“三个转变”,并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重大成果,为建设制造强国作出了积极贡献[5]。
1.2 央企在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方面的独特作用
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具有分布范围广、贯彻执行力强、市值规模大等特点。近十年,央企建成了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在国资委的倡导和推动下,央企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十三五”时期累计投入3.4万亿元,占全国的1/4。央企在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
(1)央企协同各大资源主体,积极推动核心技术与项目联合攻关。当代科技创新是多主体的协同创新,央企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主体,发挥了排头兵和主力军的作用[6]。众多央企加强产学研合作,一方面,积极参与中央企业间的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另一方面,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署了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在多项科研项目研究、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与合作研究。
作为全国高铁建造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中国中铁制造板块核心成员企业,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工业”)根据盾构机、架桥机、道岔、钢桥梁等产品技术特点,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及业主或施工单位开展联合攻关,成为“大国重器”协同创新的典范。2023年1月,中铁工业与深圳地铁集团、深圳市政院、中国电建十一局、深圳大学共同研制的世界最大断面组合式矩形顶管机在郑州中铁装备国家TBM产业化中心下线,这是我国在矩形顶管技术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央企已经从求规模、求体量、求速度转换到做强做优战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央企正在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呈现出稳中提质、稳中趋优的良好发展态势[7]。以中铁工业为例,中铁工业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企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作为我国出口海外盾构机/TBM数量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知名度最强的企业,目前中铁工业隧道掘进机在海外市场累计获得超过百台的订单,产品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备多项性能在海外客户评价中名列前茅。
(3)央企不断加强品牌标识建设,实现行业自身品牌价值提高。品牌是区别于同类竞争产品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品牌建设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市场发展的重要载体,部分央企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效。例如,作为“中国品牌日”发源地的中铁工业已经建立了“一体多元”品牌体系,先后荣获最佳上市公司企业、中国上市公司百强高峰论坛“中国百强企业奖”等80多项荣誉称号,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超过130多次,亮相主流媒体1100余次,使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得到全方位展示。在2022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中铁工业以品牌价值139.05亿元位居中国机械设备制造榜单前列,与2021年的99.73亿元相比,有着大幅度的提高。
1.3 央企在新时代制造强国战略中的使命和责任
中央企业是共和国的长子,发挥着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需要央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央企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抓住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在服务制造强国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制造业央企要发挥规模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利润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等新模式[8],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向着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定步伐;加强技术合作与引进,与技术先进国家和企业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 央企高端装备制造总体格局和国际竞争态势
2.1 制造业央企竞争优势与国际竞争态势
相比其他企业,央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企业,具有规模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共有近百家国有企业上榜。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有47家,毫无疑问,制造业央企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制造业央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成本优势。依靠生产的规模经济和适当的资源价格,在国际上的很多领域占领了市场。(2)配套完备。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体系、最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设施。(3)部分领域拥有技术领先优势。央企在部分产品领域,如盾构机、钢桥梁、道岔、架桥机等因中铁工业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拳头产品。
我国高端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我国加快推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造业投资布局,依托海外落地项目推进海外经营“属地化”管理,加快“走出去”步伐,高端制造业海外市场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高端制造业面临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挑战。虽然以中铁工业为代表的一批工程机械央企在盾构机、架桥机等领域以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了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推动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但从全球竞争态势来看,我国制造业央企创新研发基础仍相对薄弱,在一些高端产品领域还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制造和检测能力不能满足使用需要。随着全球市场的竞争升级,国外部分供应商和企业一旦采取限制措施,严重制约了我国相关行业的安全与发展。
2.2 中铁工业在工业制造领域中的竞争优势
中铁工业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部署,充分发挥了央企的政治优势。作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的首倡地,中铁工业始终以“三个转变”指引企业发展方向,制定了科学量化的践行方案和评价体系,每年举办“三个转变”暨中国品牌战略论坛,通过践行“三个转变”在工业制造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競争优势。
(1)持续提高的创新能力,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表率。中铁工业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持续推进产品产业升级,各生产基地的数智化水平、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核心部件的自制能力不断增强。中铁工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承担“1025”专项科研攻关,解决“卡脖子”技术,研制适用于川藏铁路建设的极端装备,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的梅山春晓大桥是目前世界最大跨海钢桁拱桥,也是全国首座全焊接结构形式钢桁拱桥。其中,在主桥跨中108米的下层桥架可向两侧纵移(伸缩)打开,以满足500吨级船舶通航要求。该技术属国际首创,成功入选了交通运输部2022年度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入库成果名单。中铁工业通过不断创新和生产制造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为自身及行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助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2)不断优化的品控管理,是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的典范。中铁工业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提高,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原则,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铁工业子企业中铁装备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质量文化、质量控制能力、质量制度建设入手,大力倡导“产品是人品、质量是道德”的品质观,全面推行制造车间6S管理、生产计划控制和目标管理。加强产品质量控制,重点抓“问题归零(FDARS)”理念在整个产品设计制造环节的宣贯和实施。卓越的产品质量引领市场,2021年中铁装备成为行业内唯一获得中国质量领域最高奖——中国质量奖的企业。
中铁工业持续推动智能制造信息化“一中心、三示范”项目成果转换,深入开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技术与业务融合,运用新技术为业务提供创新价值。通过科技创新,中铁工业积极推动中国工程机械制造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四项主营业务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桥梁用钢铁结构、道岔、架桥机等全部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助力推动我国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
(3)赓续勇毅的进取精神,是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榜样。中铁工业始终秉承“塑造一流品牌”的企业精神,坚持把企业品牌文化与生产经营实践紧密融合,探索形成了以科技创新、提质增效、全球合作、精神传承和责任担当为核心内涵的品牌建设模式,积极创造、传播、维护中国品牌形象。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中铁工业挑重担、打头阵,参建的京张高铁、拉林铁路、港珠澳大桥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在抢抓发展机遇和参与市场竞争中,中铁工业以骄人的业绩打响了品牌。中铁工业在重载道岔市场占有率50%以上,为国家高铁建设和运输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高铁,世界第一”增光添彩。据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的品牌价值评价,中铁工业 2022 年品牌价值达到139.0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中铁工业连续举办中国品牌战略论坛,参加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助力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3 中铁工业服务制造强国战略的举措与经验
3.1 国之所托使命必达,承接专项任务保障产业链安全
中铁工业始终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共性及关键技术突破需求,主动对接科技部、工信部和国资委,承接包括“863”“973”“1025”等重点研发任务和项目,助力攻关产业“卡脖子”技术,推进部件国产化,保障产业链安全。中铁工业主动牵头与国内龙头企业、高校联合签订开发合同,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促进“政产学研用”聚焦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实现高端制造装备及核心零件国产化,推动服务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实现,并为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做贡献。
以中铁工业子企业中铁装备为例,累计开展各级科研项目307项,累计研发投入20亿元,获政府专项经费29620万元,年均研发占比超过7%。长期持续投入与不懈科技攻关带来了丰硕成果,中铁工业子企业先后完成了异形断面隧道掘进机、大型盾构机密封系统、大排量(750mL/r)液压泵等重大产品或核心部件的研发,为保障产业链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注重长期技术规划,孵化新型产品助力行业发展
中铁工业以基础科学、技术攻关为双引擎驱动行业发展,提前识别和布局未来3~5年重大技术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提前做好产品所需的关键技术准备,缩短开发孵化周期,提高产品技术竞争力。中铁工业的破岩开挖技术、地质探测技术、盾构智能化技术等都是长期规划和滚动开发的典型技术。
中铁工业创新产品的孵化方式是先基于研发出来的技术及对应功能加速开发产品,再共同孵化,后产品推广。2022年,共完成21单孵化产品的经营推广,共实现13项孵化产品推广应用。
3.3 大型定制小批量生产,优化离散制造响应市场要求
中铁工业隧道掘进机等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型化、定制化及小批量生产,是典型的离散制造型产品。离散型制造往往是高度定制化,技术工艺和供应链高度复杂,如“鹏程号”隧道掘进机含有的部件高达上万个。另外,就是生产制造高度离散,生产制造周期长,如“雪域先锋号”隧道掘进机制造工期长达10个月。
经过长期实践,中铁工业探索出一套响应市场要求、工期可控、质量可靠的做法。通过市场预测和长周期部件的预先采购,将订单池进行分类,建立潜在订单转化模型,基于模型结果开展长周期零部件的预先采购和限制型物料备料,这样工期和生产安排才不会捉襟见肘。大型化、定制化、小批量生产,质量管理较批量化产品难度更大。因此,中铁工业制定《制造类产品质量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办法》,总结形成了基于分类分级理念和方法的平台化管控模式,通过标准化的产品分类、产品分级、质量风险识别、质量策划与控制、质量改进五大虚拟子平台,实现从设计、制造到服务整个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质量管控。
中铁工业2022年出厂大型设备90台套,平均一次验收合格率96.3%,按期交付率达100%。
3.4 引入IPD管理体系,推行精准研发满足客户需求
为了持续打造和巩固核心竞争力,实现“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企业愿景,中铁工业子企业积极学习、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引入IPD(集成产品开发)管理体系,并启动“IPD管理变革”,围绕客户需求进行精准研发。
中铁工业子企业当前引入的IPD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需求管理流程、产品规划流程、产品立项流程、产品开发流程。中铁工业子企业跨部门团队应用IPD市场洞察工具选定煤矿细分市场,分析了趋势和竞争环境,提炼了核心需求及其产品包,排出了待开发清单,并制定了业务计划书,命名为M10项目,进入产品开发阶段,经过4个决策评审和7个技术评审,项目逐级收敛了风险,得以成功实施。M10项目精准响应了细分市场领域的需求,跨部门团队开展轻量化设计、制造工艺改进、国产化试用与验证、配置组合等针对性工作,满足了客戶的要求。经测算,项目产品利润率达到24%,国产化率达到95%,项目为矿山新应用场景树立了样板,市场逐渐接受新型TBM产品,2022年中铁工业矿山市场新签合同额达16.3亿元。
4 优化和完善央企服务制造强国战略的机制与建议
4.1 国家顶层设计
4.1.1 国家需求牵引机制
国家战略需求要求央企承担起服务制造强国的责任,肩负起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这对央企参与高风险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外部牵引。国家出台如《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等相关制造强国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件,扶持央企围绕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深入开展技术创新,提升制造水平。
一是制定失败免责的研发指导办法,国家通过积极营造包容性的创新环境,鼓励更多央企将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有机融合,保障研发不因创新失败而举步不前,保障企业不因非主观过错造成创新失败而受到约束。二是持续鼓励央企申报和承担国资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重大课题项目,加大对课题承担单位成功完成课题的激励力度。三是出台政策或意见,让课题承担单位可以用市场化薪酬待遇吸引和留住课题攻关人员,保障创新质量和技术攻关的延续性。
4.1.2 鼎新新型举国机制
国家在市场化要素分配机制基础上,发挥着“看得见的手”的宏观调控作用,能有效地运用财政政策和手段,做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基础研究投入、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工作,为央企等市场主体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明确细化重难点产业技术的阶段性与中长期规划,健全新技术、新产品奖励机制,引导政府平台企业增强孵化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重大产品;鼓励央企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优先考虑并攻破核心技术,鼓励科研团队积极承担科研项目、推动创意商业化。围绕国家战略,建立有效的产业协同机制,杜绝科技攻关和工程项目一窝蜂上马、恶性竞争、重复投入。
充分发挥中国市场的巨大优势,建立新型“以市场换技术”模式,制定配套战术谋划技术引进,在争取外部尖端技术中牢牢占据主动,特别是要在法律和企业合同中明确突出技术转让和技术培训,鼓励企业在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过程中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运行机制、管理体系、营销模式,提高巨大市场优势下的技术引进成效,以市场空间赢得央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时间。
4.1.3 优化竞争合作机制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央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健全市场化竞争机制,需要帮助央企发挥竞争的“鲶鱼效应”,协同行业主体营造适度竞争环境和良性竞争氛围。针对行业同质化市场竞争呈现无序、恶性低价的环境特点,出台防止行业恶行竞争的政策文件、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力度。构建行业信息管理平台作为各企业沟通的桥梁,促进各主体深入探讨行业发展和资源配置问题,形成“竞争+合作”的良好竞合关系。
健全人才竞争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国家需要坚持人才竞争,必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的原则,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健全市场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
4.2 央企持续革新
4.2.1 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及制度创新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创新竞争的控制工具功能。探索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方法,统筹协调政府多部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建议设立审查与授权绿色通道或制度,对央企在战略前沿技术方向上的专利申报开展快速审查与授权,以便尽早获取专利保护。健全完善法律风险防范、纠纷案件处理各项法律管理制度,加大对专利侵权的打击力度,缩短专利侵权案件审理周期,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引导央企深入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知识产权驱动创新”意识。建议加强央企知识产权合规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商业秘密和专利协同保护的创新成果保护體系。鼓励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团队建设,在专利保护的实际审判过程中提高举证能力,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发展的驱动作用,有力支撑央企的高质量发展。
发挥各类知识产权的综合协同效应。建议增强政策指引,鼓励央企以行业内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为纽带,与高校院所、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等建立协同创新网络,使行业内各个主体充分释放创新热情。
4.2.2 鼓励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
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是产业强大的根基,是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制造强国战略的坚强支撑。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链长企业,实现产业由大变强,形成可持续国际创新引领能力,占领价值链的高端等已刻不容缓。
中央企业着力提高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能力。以中铁工业为例,当前已具备担当隧道掘进机等领域现代产业链链长的良好基础条件。中铁工业的隧道掘进机是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最多、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及产销量第一的龙头产品,应用于国内60多个省市隧道建设项目,并出口到法国、意大利、马来西亚等32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着我国掘进机及地下空间开发的最新、最高水平;隧道掘进机产业已形成以中铁工业为集成创新龙头,包含政府、优势高校院所、产业上下游企业在内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在未来隧道掘进机产业链链长的整体带动下,有望培育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企业。
建议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步伐,鼓励和支持一批龙头企业成为现代产业链链长,建立健全支持产业链基础研究、前瞻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为服务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强大动能。
4.2.3 面向智能制造加快数字化转型
深入实施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平台的建设工作,把握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为了更好地契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央企要明确数字转型对央企发展的重要意义,成立专业数字化部门或研究院负责各环节的数字转型顶层设计工作,投入资金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设备,建设数字智能信息平台,实现生产现场信息可视化和生产流程透明化,利用数字智能化技术改造存量装备、升级新型装备、原创前沿装备,进一步推动整体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
中铁工业要挖掘数字化研发型、应用型人才。在谋划、决策、安排人才进行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时,注重数字化科技成果的合理评估,将数字化科研成果和人才潜力评估作为选用标准,保障“政产学研用”共同推进科研项目落地。根据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优化人才的项目调度,提高数字技术研发、集成应用和运维管理等专业人员比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对推进企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提供股权、期权等激励性奖励,助推核心技术数字化和产业化进程。
4.2.4 面向市场、用户导向创新创造
中铁工业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建立面向市场、用户导向的机制体制。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工程建设难题,立足行业市场和客户需求,统筹管理、研发、营销等业务部门,探索后台部门(预算、技术、工程)前移,建立多部门联合的营销中心或市场中心,建立管理、研发和售后为一体牵动的用户导向机制体制。
遵循市场规律,构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中铁工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需求进行精准分析,找到与客户之间的共识点,发挥研发团队的创新优势,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以加快解决工程建设难题的进度。针对不同区域和技术需求的客户,利用多样化的营销工具和方式,有效契合客户需求。在产品研发和项目履约等业务过程中,要始终提供高品质的质量保障,并在售后服务中提供高溢价的额外增值服务,及时解决客户问题。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20-09-1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29.
张辛欣.规模实力进一步壮大!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提高至近30%[EB/OL].光明网.2022-06-14,https://m.gmw.cn/baijia/2022-06/14/ 1302996215.html.
郭大鹏,原诗萌. 践行“三个转变”央企引领中国制造实现新跨越[J]. 国资报告,2021(6):44-49.
刘青山,原诗萌.探寻新格局下的中国企业使命与路径:第四届中国企业论坛综述[J].国资报告,2021(10):80-87.
白天亮.央企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前10月利润增速创近五年同期最好水平[J].现代企业,2017(12):40.
方行明,曾小玲,杨万东.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21(6):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