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四招,做好小学科学课的幼小衔接

2023-09-11张鸣

新教师 2023年3期
关键词:幼小学会科学

张鸣

学生进入小学一年级,从身心诸方面都需要一个过渡。2017年起,小学科学课程就在一、二年级开设。几年来,本人深刻体会到做好幼小科学课程衔接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用“四招”助力破解小学科学课程幼小衔接问题。

一、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兴趣,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师的兴趣、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和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三部分。

1.做一名“有趣”的科学教师。

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想要做好幼小衔接,首先要多和学生接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等时间,增加在学生面前的“曝光量”。其次,教师要创造条件,尽量多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再次,教师要从生活上给予学生关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浓浓爱意。

2.让课程有趣起来。

从科学课程本身来讲,它本是充满乐趣的。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近它、亲近它。之所以特别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是由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决定的。刚入校的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持续性短,专注力不足,兴趣的产生与消失变化很快。这就要求教师不得不特别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组织。一是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课堂,或创设情景,或形成故事,或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二是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幼儿心理学理论修养,具备时刻发现学生注意力转移的能力。

3.发现科学的乐趣。

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利用全部六年的时间来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爱上科学。

二、学会参与

刚刚进入小学,多数学生带着羞涩和不安,因为胆小、畏惧教师等各种原因,他们在课堂上不主动或不愿意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展示。

1.引导学生学会参与思考。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多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科学课程是一门不仅需要形象思维,更需要抽象思维的课程。因此,如何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也在考验一名科学教师的课堂思维设计。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引出科学问题,通过直观教学、形象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课堂上教师的设问一定要注意层次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防止“断崖式”提问,让学生失去思维的基点和基础。如此,才能够引导学生愿意思考、学会思考、参与思考。

2.引导学生学会参与讨论。

对刚入校的小学生,教师必须从构建课堂发言秩序入手,训练和规范学生的课堂思维与思维输出,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发言习惯。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既要听懂教师的提问,也要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正确的内容,还要能提出自己的质疑,与同学分享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这既是一个课堂发言秩序问题,更是一种科学民主氛围的构建问题。

3.引导学生学会参与小组活动。

科学课的动手活动比较多,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很多活动需要小组合作来完成。因此,让学生具备参与小组活动的能力,也是幼小衔接该关注的环节。例如,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小组、项目小组的概念,懂得自己在小组内的作用和学习方式,学会小组内同学的配合和小组间的竞争规则,能够学会尽快构建自己的学习小组。通过提升小组参与度,可提升学生的课堂、课程融入度,进而培养学生的科研组织领导能力。

三、懂得观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科学课程的主要活动。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师需要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一是教师的引导语言必须要明确。比如,让学生观察树叶,如果教师讲“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片树叶”,其中的信息就不够明确具体;如果改为“请瞪大你的眼睛仔细看看这片树叶的形状”,则要明确具体得多。

二是要注意启发观察的顺序和层次。比如,让学生进行种绿豆的实验,没有指导前,多数学生仅会观察绿豆的生长速度和形态。教师指导后,学生懂得观察处于某个位置上的绿豆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开始关注位置与生长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引导学生持续观察一个事物的变化。一年级科学课程里,对生物的观察是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入校后,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建立观察小组,让各小组认领观察任务,开始进行长期观察。对阶段性的观察结果,教师可每周抽出一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或是采取周报的形式,发布各小组的观察报告,从而从整体上持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是培养科学精神,避免经验主义。追求真实的科学精神是科学课程的灵魂,这应该作为学生一踏入科学课堂就必须牢记的基本准则。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避免产生似是而非、差不多、想当然的经验主义,要强调观察不仅要仔细,更要真实。对观察与设想不一致的情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帮助学生认真分析,直至查明问题的所在。

四、学会动手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本课程的核心是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科学素养需要建立在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而学生动手能力是幼儿与小学生的一个重要分界线。因此,引导、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科学课程幼小衔接的内容之一。

1.重视科学体验。

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一年级的学生更适合、更喜欢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因此,科学课程的课堂应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其教学应该以重视科学体验为主。

由此看来,观察和体验理应是课程的重点所在,并且不仅需要课堂上的实验、观察,更需要走出教室,让学生自主探究。一年级上册的大部分内容是观察植物,让学生充分了解校园内的植物情况。这部分内容要得到教师的格外重视。为此,教师应该充分设计教学计划,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为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科学体验,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2.追求指导效率。

充足的实验材料下,要想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提升教师指导的效率。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对实验了然于胸,更要了解学生动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的每双手都不闲着,让每双眼睛都可看到,以此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总之,做好小学科学课程的幼小衔接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特点,让学生感受发现的乐趣,从心理、思维、情感和能力上做好过渡,点拨其方法,提升其能力,引导学生在轻松地追求科学乐趣中,感悟科学的魅力,提升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幼小学会科学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科学大爆炸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学会分享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科学
科学拔牙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