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药学一流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3-09-11吴繁荣陆维丽陈飞虎
吴繁荣 陆维丽 陈飞虎
摘 要:随着国家“双一流”发展战略的提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对我国高校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安徽医科大学药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为例,分析了当前药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境,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建设核心内容方面,系统阐述地方高校药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思路与举措,为国内其他高校的药学专业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等学校;药学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8-0075-04
1 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大力发展医药、健康服务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的医疗健康产品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点任务和迫切需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突出大健康的发展理念,明确指出“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加强药师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卫生应急、卫生信息化复合人才队伍建设。”因此,培养既符合现实医药行业需要,又贴切未来行业创新要求的新型医药人才,是教育界和医药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
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鼓励不同类型的本科高等院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积极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全面实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基础是一流本科教育[1]。而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安徽医科大学是安徽省省属高校,其药学专业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安徽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和安徽省医药复合型人才创新实验区。2020年,药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面对高等教育新形势,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作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根本抓手,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安徽医科大学药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例,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建设核心内容方面,系统阐述地方高校药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思路与举措,为国内其他高校的药学专业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2 當前地方高校药学一流专业建设的难题和困境
2.1 育人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新医科与大健康产业发展,强调对药品的全周期和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关注,药学人才的服务模式需从“以药品为主”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2],培养能够面对重大疾病防治挑战和解决健康领域科学问题的创新型药学人才,做到“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目前,全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均开设药学专业,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5+2”“5+3”本硕一贯制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药学专业培养模式一直在探索更新,但目前国内药学专业培养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培养理念需进一步更新。大多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仍只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现代医药学的“大健康”全科教育理念有所差距,药学人才培养中医药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度不够。二是培养目标设置需进一步细化。药学专业如果同样按照“懂医精药、善研善成”设置培养目标,会导致药学类专业区分度不高,无法突出各专业特色。三是课程体系须进一步贴合产业需求。如药学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脱节,很难支撑医药企业和医院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找准专业定位、细化培养目标、建立一系列与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育人模式,是当前国内药学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2.2 培养体系有待优化
药学专业实践性很强,培养出的人才能从事药品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过程,因此实践性教学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极为重要。但目前大多数国内高校在药学实践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上丰富度不足。主要是以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辅以相关的医学、化学知识。但是,随着我国“四新”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深入,药学教育中也急需增加新文科、新工科相关内容,不断提升药学人才人文素养、跨学科融合力和专业前瞻力。二是教学模式上较为僵化。地方高校传统药学教学模式还是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验课教学模式较单一、重复,实验课学时相对较少,课外实践环节形式少且质量难以保障[3]。此类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地方高校要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医药行业发展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培养模式,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药学创新人才。
2.3 师资队伍有待增强
在一流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教师是专业建设的实施者,是专业建设中的关键因素。但从当前来看,地方高校的师资面临队伍结构合理性失调、学科协同发展能力较弱、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4],高校人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人才引进缺乏吸引力。地方院校多数位于欠发达城市,无法保证人才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地方高校财政收入不高,投入不足,不能很好给予人才相应待遇。因此地方高校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二是培育人才缺乏引领力。药学学科具有很强专业性,地方高校由于缺乏有一定造诣的大师作为“领头羊”,因而难以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学术团队,教师整体科研实力难以较快提升。因此,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既要重视引入人才,为人才持续发展创造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又要加快人才培育,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加大药学二级学科的学术领军人才扶持力度,以点带面、协同发展,建设高素质教研师资队伍。
2.4 教学实践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21世纪世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5]。药学教育同样需要“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目前地方医学院校的实践教育基地大多为附属医院或者校办药企,但是随着药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内实践基地越来越满足不了药学专业本科生课内见习、专业实习、课外科研实践等多元化的实践需求。因此,拓展实践教育基地的类型与数量,尤其是加强与地方优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将大大提升药学实践教学的质量。但同时,多样化的实践教育基地也给实践基地同质化管理带来难题,如何保障药学实践教育的标准化,如何进行质量控制,这仍是目前药学实践教育的难题。
3 药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措施
3.1 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五育并举达成培养要求
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接“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和新时期“新医科”建设需要,融入“新药科”理念,科学合理地定位了“培养思想品德高尚、人文素养较高、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法制意识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懂医精药、善研善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药学创新实践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为达成这一培养目标,我校制定了“五育并举”的培养举措,通过德育铸基、智育固本、体育强魄、美育浸润、劳动促能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药学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3.2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作为药学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尤为重要。改革重点由以前医药融合,拓展以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医文理工课程的有机融合[6]。特别是融入人文科学课程、创新拓展课程等新文科、新工科课程内容,不断突出药学专业的融合创新性。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紧扣能力培养,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内实践和第二课堂等五大模块,如图1所示。通识课程主要与人文科学、地方特色文化等结合,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基础课程包括化学、生物学、医学类等新医科、新工科内容,为药学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多样性奠定基础。专业课程涵盖药学专业国标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培养学生进行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和临床研究等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药学专业课内实践包括课内见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主要提高学生综合药学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涵盖素质教育、创新创业及社会责任等内容,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创新力的高级人才。
3.3 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专业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应用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市场对医药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以促進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案例式、问题式、课题式等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在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建立专业课程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质量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立药学专业精品课程。目前,基本完成专业课程在线资源建设,利用互联网远程互动协作平台,开展MOOC、SPOC和混合式课堂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开共享。
3.4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药学培养目标需要强有力的实践课程体系来支撑。我校药学实践教学中,科学规划实践基地建设,采用管理软件监控实践基地的教学实习,较好进行基地同质化管理,有效保障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质量。同时,学校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型创新实践教育[7]。我校将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有机结合,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创新创业类训练计划,完善“第二课堂”学习评价体系,形成科教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不断提高药学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药学专业实践分为专业实验、科研训练、课程见习、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六个模块,如图2所示。在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上,开设了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项目,部分课程如药剂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开设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校外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见习,了解医院、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和药学研究部门等药学岗位的性质与职责,后期可依据自身专业兴趣、升学意愿与就业意向自主选择实习方向。科研训练方面,我校提倡“早接触、早锻炼、贯全程”的科研训练理念。在学生低年级开设药学导论课程,讲授药学专业的特点、药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树立学生专业思想和科研意识,并且设立“早期接触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尽早引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在高年级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创新科研实践训练、学科竞赛、自主创业、申请专利、发表文章等一系列实践,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
3.5 引育并举,优化教师评价方式,打造专业“金师”队伍
对地方高校来说,如何打造一支专业“金师”队伍,形成梯队合理,能力突出,行业领先的优秀师资是培养人才的必须条件。我们坚持“培养、引进”并重,“引人、引智”并举的策略,实施人才引进与培养项目,加强专业教师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鼓励和推动“传帮带”的教学方法、技能的传承。建设优质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积极促进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形成药学基础教学人员和临床实践教学师资交叉融合的特色创新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持续优化教师多维评价体系,明确教师评价导向,将思想引领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鼓励教师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树立一批师德高尚、乐于教学、精心育人的优秀教师典型。积极推动教师将科研实力进一步转化为本科生科学研究、双创训练、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的优势,落实科研反哺教学计划。
3.6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
学校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目标,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特点,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学生学业综合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及时地评价学生学业,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学习。课程考核方式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形式。终结性评价可为期末考核课程论文、答辩、技能考试等单一或混合形式。所有考试均有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形成性评价一般由到课率、预习完成度、课堂讨论、小测验、作业、实验报告、论文、课程汇报等组成,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汇总的动态变化,原则上形成性考核成绩所占比例不低于课程成绩的30%。
3.7 加强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优化教学的顶层设计,统筹部署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进程,出台促进专业发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通过政策导向和实施形成人人关心教学、人人重视教学、人人支持教学、人人奉献教学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以教学为重心,以教研室为根基,以教师为第一资源,以育人为第一要务”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基础上,健全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开展领导教学巡视、学院专项检查、学生评教、同行评学、督导监控等活动,强化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并将“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阶段闭环管理体系的每一环都落到实处,积极发挥各级评价的反馈功能和激励作用,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4 建设成效
近年来,我校药学专业持续推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师生全员参与专业建设的良好局面,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金课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1部教材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2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课程获批安徽省教学示范课程,30门次课程获批安徽省精品课程等,获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1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21部,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师资建设方面,1个教师团队获批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4个教研室获批省级基层示范教研室,教师获评国家级、省级人才10余人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药学专业本科生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药苑论坛”、“挑战杯”科技作品/论文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各项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获得省级以上赛事奖项40余项,发表SCI论文14余篇。
5 结语
地方高校在一流建设中应立足学校条件和当地发展要求,打造特色专业品牌,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我校藥学专业按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制定符合学校和专业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建立支撑培养要求有效达成的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以培养一流药学人才为目标,以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核心,扎实推进一流专业建设,通过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一系列的建设举措,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了适应医药行业发展需求的药学创新人才,形成了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药学一流专业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侯晓晖.“双一流”背景下医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03):26-28.
〔2〕Guo X, Yao D, Liu J, et al. The current status of pharmaceutical care provision in tertiary hospitals: results of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China[J]. BMC Health Serv Res, 2020, 20(01): 518.
〔3〕尹红梅,李峰,汪宏,等.创新药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1, 19(02):91-96.
〔4〕贾颜,侯建成,王柳行.“新医科”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优化路径[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2,36(02):130-133.
〔5〕倪艳波,金昌洙,李淑珂,等.“双一流”背景下临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7):11-13.
〔6〕吴能表,石定芳.专业认证核心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贯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 19(01):1-5.
〔7〕李玉菊,朱俞青.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科教融合创新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23(06):1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