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诉说人民广场百年变迁
2023-09-11高芳芳
高芳芳
它位于上海市中心,轮廓近似椭圆形,俯瞰好似一个环形跑道,西北角矗立着一幢精巧别致的古典主义钟楼(现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人民广场,曾是上海跑马总会的所在地,被称为“远东第一跑马厅”,也曾是西方殖民社会在上海的最高名利场。
历经三次迁移
现代赛马运动是指有固定的组织、固定的场地、统一的赛马规则,观众可以买票观看并下注赌马的成熟的“观众性运动”。它起源于英国,是一种王室贵族等上层阶级的休闲娱乐活动。
随着帝国殖民和西物东渐的脚步,英式赛马这项贵族运动也被大力输出。上海开埠通商后,迎来大批外国人涌入上海,原本出身中产阶级的来华英人因殖民者身份加持而地位陡升,于是模仿自己国家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设跑道、铺草皮、成立马会、举行赛马……以此来匹配其新取得的社会地位。
18 43 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两年后,以如今延安东路、北京路、河南中路和黄浦江为界第一次划定英租界,面积约830亩。不久,便有英侨集资,在界路以西,即今河南中路西、南京东路北的地方以永租的方式购下8 0余亩土地,建造第一跑马场,并于1848年春季开始赛马。那时,上海人鲜少有人见过赛马,他们把种植有各种花草树木的跑马场叫做“花园”,后称“老公园”。
因为场地狭小,为方便会员前往赛马场,上海租界当局修筑了一条与南侧马道平行的道路,可以从外滩直抵跑马场。由于这条道路是专供赛马使用的,所以上海人将其称之为“马路”,意为马走的路,这一称呼也被沿用至今,通往“花园”的这条路被称为“花园弄”(今南京东路)。
18 4 8年11月,英租界向北延伸至苏州河,向西伸展至今西藏中路,面积扩大至2 8 2 0亩,约为第一次划界的3.4倍。1854 年,英侨在新界边缘(今湖北路、北海路、西藏中路和芝罘路间)兴建第二跑马场,称“新公园”。
第二跑马场虽然面积大,但其实是一个“环马场”,马会仅取得外围跑道的所有权,而中间土地则分属不同的华洋地主。后来,跑马场中央陆续盖起房屋,严重阻碍了观众的视线。于是在18 5 8年,外侨社群又集资购入了今西藏中路以西、南京西路以南的农地(即如今的人民广场)作为第三跑马场,并于18 62年春开始启用,此后再未迁移。
第三跑马场共525亩(包括中心土地面积),但马会的使用权仅限于外围跑道区域,中心土地属于上海运动事业基金会(Shanghai Recreation Fund, 旨在推动租界外国人社群休闲娱乐的外侨组织,亦称万国运动会,1937年由上海跑马总会接手)。18 61年初,马会在西面建立了石砌高台和楼房作为会所;18 9 0年又加盖钟楼,经过多年的整地排水、疏浚经营,至1917年已成为一个相当美观的俱乐部。
18 9 9年,公共租界正式将西界推进到静安寺。随着租界的迅速扩张,跑马厅从租界的边陲进入了中心地带。2 0世纪2 0年代至3 0年代迎来了跑马厅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商圈的繁荣发展。此时,一座座标志性建筑在跑马厅对面陆续涌现,比如19 2 4 年的华安大楼(今金门大酒店)、19 2 8 年的西侨青年会(今体育大厦)、19 3 2 年的大光明大戏院以及19 3 4 年的旧上海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在这些新地标建筑的映衬下,上海跑马总会原建筑物相形见绌。
19 3 4年,上海跑马总会拆除跑马厅西北方向的看台和钟楼等建筑,兴建了上海跑马总会大楼。大楼由英商马海洋行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建,占地89 0 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共耗银200万元。
跑马总会大楼为主体四层建筑,外立面用深咖啡色面砖和石块交织砌筑。大楼西北端一座高5 3米的钟楼高高耸起,四面装有直径4 . 2米的大钟。大楼前设有10 0多米长的赛马观众大看台,后隔一條小马路建有长条形马厩。而这种配置也助力新上海跑马总会成为当时上海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
1928年9月上海跑马总会代金券正背面面额1元,由上海跑马总会董事批准后签发,可与签发日两年内前往上海跑马总会的大看台兑付。
身份的象征
在上海跑马场成立之初,赛马这项运动被视为英式社交和休闲娱乐的圭臬,更像是一个专为外国人打造的“大型野餐会”,而非正式比赛。
1 8 5 0 年,来自麟瑞洋行的霍格、仁记洋行的吉勃、丽如银行的兰格莱、同孚洋行的派金、宝顺洋行的韦伯等五位洋行负责人组成赛马委员会,负责规划和主持赛马的事宜。
18 62年,随着第三跑马场的启用,上海跑马总会(The Shanghai Race Club)成立,首届董事共六人,分别为兆丰洋行创办人霍锦士(J a m e s H o g g)、丽如银行经理麦克杜尔(J. Mc D o u a l l)、弗莱彻洋行合伙人坎贝尔(A. Campbell)、屈臣氏大药房合伙人科克(James Cock)、麦肯洋行代理人理查森(C. Lenox Richardson)以及宝顺洋行大班典题(Henry W. Dent)。往后几届董事人员每年一选,每届共产生七名,总会的权力包括管理马会财产、制定赛马规章、维持赛事秩序等。
1864年,公共租界最高权力机构工部局成立,上述这些上海跑马总会的董事也陆续加入这一体系中,有的人甚至成为了工部局的董事。上海跑马总会作为当时的社交名利场,也逐渐成为租界权力架构的一部分,甚至一度取得了与工部局平起平坐的地位。
上海跑马总会采取严格的会员制,马主和骑师必须同为会员才能在跑马厅出赛。由于当时的上海跑马总会属于殖民者内部的贵族俱乐部,因此不接受任何华人成为会员,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禁止华人入场观赛。其在成立初期的会员人数也十分有限,资料显示,在19世纪70至8 0年代,上海跑马总会的入会者仅维持在一二百人。当时,总会的收益来源主要是微薄的会员入会费以及会员年费,远远无法维系总会庞大的投资性支出,财政方面颇为困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8 8 8年,在时任上海跑马总会主席马克列昂的主持下,上海跑马总会引入“赢家分成”的下注方法,由总会负责赌金的收集和分配,奖金在扣除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后,再由得奖者均分。
大大增加的赌金收益、会员费、观赛门票、俱乐部餐饮、球类、棋牌、酒吧……再加之上海跑马总会所处黄金地段的地产资源日益增值,其财务前景呈现一片大好之势,魅力指数也不断上升。
在外国人社群中,上海跑马总会逐渐发展成为阶级和身份的象征,不少会员慕名而来,即便总会所设置的门槛很高,会员人数还是取得了迅速增长。数据统计,1896 年时,上海跑马总会的会员为4 0 0人,19 0 0年时,会员已超过6 0 0人,及至19 17 年,会员已高达900余人。
1921年上海跑马总会会员徽章
人人皆可参与
随着跑马运动越来越风靡,来自其他跑马场的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于是,上海跑马总会于1919年全面开放了华人买票入场观赛。在花样叠出的赌马彩票和高额奖金的刺激下,上海跑马总会在2 0世纪2 0年代至30年代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
资料记载,在那时,赛马会的门票收入每年约有10万银元以上,赌马彩票的收入更多——仅在192 0年至1939年的2 0年里,香槟票、独赢票2种彩票的收入就高达14139万多元,平均每年获利70 0多万银元。到抗日战争前夕,跑马总会尚盈余2000多万元。
19 3 3 年,上海跑马总会拆除了原有的旧俱乐部和看台建筑,起建新的总会大楼,并于19 3 4年3月落成。上海跑马总会还以该楼作为抵押担保,由汇丰银行/怡和洋行、上海跑马总会与扬子保险公司三方联合签署信托协议,向其会员发行债券,总额3 0 0万银元。
上海跑马总会自成立之初便致力于为外国人社群服务。尽管其在建立之初曾经为了提升人气,而允许华人买票入内观看,但是在189 8年,总会对会员和非会员进行区分,进一步提升会员的尊贵感,开始全面禁止华人入场。因此在整个19世纪下半叶,华人对跑马基本上仅止于围观。
好在跑马并不是一项封闭式的运动,就算无法成为会员或者买票入内观看,中国民众也可以选择站在跑马场的东面和北面,隔着壕沟与栅栏远眺跑马场内的盛况,成为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凭栏远眺足以自娱自乐,而对于出身买办家庭或政商家族的、处于精英阶层的华人来说,他们对于西方生活方式和赛马运动有一定了解,于是在多次被上海跑马总会拒之门外后,决定于1911年筹建自己的马会——万国体育会,面向华人、外国人和平民阶层开放,给上海跑马总会带来了不小冲击。
1919年,上海跑马总会决定开放华人购票入场观赛的资格并增加赛马的次数,同时对跑马厅的空间进行改造,专辟公共看台和休闲场所。至此,赛马从精英阶层的尊享运动开始下沉为城市居民也可以自由参与的公众娱乐,每天前往上海跑马总会的观赛者动辄七八千人,声势浩大。
每逢赛马季,大看台上总是挤满了观眾,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成为“人民公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得益于租界的庇护,上海跑马总会马照跑、舞照跳、钱照赚。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英法租界,控制了跑马总会,大楼与跑马场被改为用作驻扎训练的日军军营,之后日伪设立上海体育会,继续经营赛马。
随着欧战加剧,旅沪外侨纷纷回国,跑马场逐渐乏人问津,盛况不再。“二战”结束后,英国董事重新拿回跑马厅的经营权,但是由于跑马原是帝国主义的象征,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上海跑马厅也被视为侵犯国家主权、歧视华人以及引诱中国民众赌博的明证。基于此,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不允许总会恢复赛马活动,所以只能租给美国海军陆战队作为营地,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
19 51年8月2 7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告正式收回跑马厅作为市有公地。市政府听取了各界人民代表意见后,最终决定将“这一块有重大意义的场地辟建为人民广场,先兴筑检阅大道”,同时针对当时上海市中心地区公园绿地严重缺乏的状况,“划出检阅大道北部二百余亩土地建设人民公园,以便广大的劳动人民能在工作之余有一游憩之所”。
1952年10月,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题字“人民公园”,公园开放第一天就迎来游人近41万人次。两年后,人民广场正式建成,1964年,人民大厦初步落成。1993年底,被列为市府二号工程的人民广场改建工程正式启动,奠定了如今人民广场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以新市政大楼(人民大厦)为中心,由人民公园中区、市政大楼、中心喷泉广场、上海博物馆构成广场的中轴线。不久后,人民大厦两侧的上海大剧院和城市规划展示厅也相继落成。
从昔日殖民者的跑马乐园到如今的人民的广场,那幢静静矗立在西北角的上海跑马总会大楼见证了上海百年历史的跌宕起伏。如今,人民广场功能齐全,绿草如茵,是上海心脏地带的“城市绿肺”,也是一个人人都可前往的广场,自由、开放、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