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澄心堂纸 宋画觅踪迹
2023-09-11张楠
张楠
9 6 0年前,北宋嘉祐八年(10 63年),也是一个癸卯年,52岁的蔡襄写下了这封信札: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
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位,对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写此信札,便是为了委托他人代为制作或是搜寻纸中名品——澄心堂纸。
蔡襄在这件《澄心堂帖》中,除了夸赞澄心堂纸质尤佳,更愿意花重金寻访澄心堂纸,或是仿制此纸。而此帖很有可能就是用旧的南唐故物所书。因为他要以这张纸做样品,请收信人依样仿制。“试与厚直(值),莫得之”一句的意思,就是他几乎不信若肯出大价钱,没有不能办到的事。此帖向后世提供了澄心堂纸样本,其文物价值自不待言。
散落民间备受珍爱
澄心堂纸是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督造造纸名匠加工而成的杰作,“澄心”出典于《准南子·泰族训》“学者必须澄心清意,才能明天人之分”一句。澄心堂乃南唐皇宫的一座便殿,原是先主李昇的堂号。后主李煜即位后,爱其环境幽静,常在此吟诗、填词,后成为他的书房和画堂。李煜一直对诗书画有着自己的要求,在造纸方面也精益求精。《五代诗话》卷十“澄心堂纸”中讲了做澄心堂紙的制法:“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匀割脂。焙乾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柔韧细腻、光滑吸墨的澄心堂纸研制成功后,李煜即兴以堂名纸,并钦定为宫廷书画用纸,在纸上打上“澄心堂”三字印记,于宫内专设库房贮存。而澄心堂纸产量不高,价值不菲,专供皇室使用。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诗所云:“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窥。”这更使澄心堂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画家董源善山水,创作《庐山图》《夏山林木图》《溪山风雨图》等作品时,用的就是澄心堂纸。因为董源深受李后主的宠爱,经常出入皇宫,才偶有机会得到赐赠。
北宋 蔡襄《澄心堂帖》24.7厘米× 27.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唐灭亡后,名重一时的澄心堂纸开始失势。宋代统治者对其不够重视,导致大量纸张通过各种渠道散落民间。当文人墨客见到了钦慕已久的澄心堂纸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他们或礼赞题咏,或当作重礼馈赠挚友亲朋,致使其声名重振。
欧阳修在得到北宋御史大臣刘原父赠送的10 幅澄心堂纸后,又从其中拿出两幅馈赠给梅尧臣。梅尧臣见到闻名已久的澄心堂纸时按捺不住喜悦心情,欣然赋诗《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 昨朝人自东郡来,古纸两轴缄藤开。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澄心堂中唯此物,静几铺写无尘埃。”“滑如春冰密如茧”之句被后世认为是对澄心堂纸最为准确传神的描写,一直沿用至今。而据梅尧臣《韩玉汝遗澄心纸两轴,初得此物欧阳永叔,又得于宋次道,又得于君伯氏子华,今则四矣》诗题可知,至少在此诗写作的庆历七年(1047年),他已获得了四次馈赠。
北宋 赵佶《柳燕芦雁图》 34厘米×22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不过得到这些珍贵的澄心堂纸,梅尧臣非常爱惜,一直不舍得使用。在答谢欧阳修的诗中他说:“心烦收拾乏匮椟,日畏扯裂防婴孩。不忍挥毫徒有思,依依还起子山哀。”他用适合的书箱藏此纸,又整日担心孩子将其破坏,还不忍用来书写。当宋敏求赠纸时,梅尧臣又言:“我不善书心每愧,君又何此百幅遗。重增吾赧不敢拒,且置缣箱何所为。”甚至在欧阳修赠纸15 年后,梅尧臣仍言:“往年公赠两大轴,于今爱惜不辄开。”这种珍藏多年爱惜不用之举,不仅源于物品本身的珍贵,也出于对友情的眷念。而澄心堂纸如不用以写字作画,便失去了其作为文具的实用意义,同时拥有了另一层作为礼物的功用。
梅尧臣虽没有怎么使用过澄心堂纸,但宋代的其他文人墨客很多却使用过。如欧阳修起草的《新唐书》,以及宋代拓印的《淳化阁帖》等,均采用了澄心堂纸而作。还有上海博物馆藏宋徽宗名作《柳雅芦雁图》,其纸质莹洁如砾,墨光如漆。清初著名鉴赏家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分析该作所用是李廷珪墨和澄心堂纸。此画共分两部分,前段画一株柳树和数只白头鸦。停在枝上的白头鸦或靠根偎依,静观自得,或喃喃相语。后半段画一临湖坡面,上有芦竹数杆,三雁傍水而饮,湖中有蓼花一丛,一雁正昂首啮其近处枝茎。整幅作品有徐熙野逸之风格,以稳健的笔墨画出,既真实具象又古拙高雅。正如邓椿之子邓易从的题跋所说:“笔法浑然天成,脱去凡格。浓淡运墨,约略如生。幽静清绝,不可模状。得江南落墨之意韵。”
名纸上的传世名作
《五马图》为北宋李公麟的传世佳作之一,此作纵2 9.5厘米、横2 25厘米,无名款,以白描手法绘制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边地进献给皇帝的五匹矫健骏马,并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曾经我们只能通过故宫博物馆藏的黑白珂罗版观赏,一度认为它是白描作品,但随着近几年其原作的露面,才知道该作上有浅设色。
《五马图》分五段,前四段均有北宋黄庭坚的笺记,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并跋称为李公麟所作;后纸有黄庭坚跋语,另有南宋初曾纡跋。该作就是李公麟用澄心堂纸绘制而成的。据说,李公麟只有在摹古时才用缣素,如用澄心堂纸则多白描。北宋邓椿在《画继》中说李公麟:“多以澄心堂纸为之,不用缣素,不施丹粉。”元代汤垕《画鉴》记载:“伯时(李公麟字)宋画人物第一,耑师吴生照映千古者也。画马师韩幹不为着色,独用澄心纸为之,惟临摹古画用绢素着色,笔法如行云流水有起倒,作天王佛像全法吴生。”明代郁逢庆在《续书画题跋记》中也记录了此件《五马图》:“三百年来,余生多幸,得获睹马画于澄心堂纸上,笔法简古,歩骤曹韩,曽入思陵内帑,玺识精明,真神品也。近日摹数本于吴中,赏鉴家自能辩之。”此图曾入南宋高宗手中,郁逢庆说他在南宋周密的《云烟过眼录》中看到过这幅画的著录,《云烟过眼录》中确有记载,但没有记录画在什么纸上。根据郁逢庆的评论,这多半是李公麟的真迹。
明人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记载:“《苏文忠公三马图赞》,前有李伯时画三马,系澄心堂纸,真迹。”苏轼与李公麟合作书画之事,在元祐年间是非常常见的。他俩都曾得到过南唐旧纸,李公麟在纸上画画,苏轼在笺纸上写图赞,都是有可能的。明屠隆《纸墨笔砚笺纸笺》记:“宋纸有澄心堂极佳,宋诸名公写字及李伯时画多用澄心堂纸”。此外,明代祝允明在《怀星堂集》中详细记载了他所看到的李公麟在澄心堂纸上画的《史图记》:“凡事八则,系李氏澄心纸,白描,人长不过今五寸,每纸不过三尺,通为丈夫三十六,女妇六,婴稚四,君臣夫妇僚佐宾友侍从之异品,喜怒悲壮谈笑奉事之异情,忧勤忠节才略放逸委附之异务,人能识之。伯时父又自疏节史文,手钞每册之后,览者了然矣。”这里说的“史图”,是李公麟从古代史书中摘编了八则故事,并将其画了下来,一共有3 6位男子、6位女性、4个婴儿,目的是“鉴古之为世劝惩”。可以看到“史图”中人物高不过15厘米,那么纵向纸不会很高,而每张纸不过三尺,也就是宽1米左右。可见此幅画作为多张澄心堂纸拼接而成,而《五马图》也应该是由多张纸澄心堂纸拼接的。
到了清代,书画鉴赏家卞永誉所写《式古堂书画汇考》记载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跋:“此卷已载云烟过眼录三百年来,余生多幸,得获习焉。画于澄心堂纸上,笔法简古,步骤曹韩,曾入思陵内帑,玺识精明,真神品也。近日摹数本于吴中,自能辨之,子京。”项元汴的跋不知为何并没有出现在乾隆年间的《石渠宝笈·续编》中。但是《石渠宝笈·续编》记载《五马图》用纸只说是素笺本,没有说是澄心堂纸。清代吴升《大观录》也说李公麟《五马图》用了澄心堂纸,还提到人物的帽子皱褶上略微用了点颜色染,所以也不是全无颜色的。
北宋 李公麟《五马图》29.3厘米×225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乾隆年间几近绝迹
澄心堂纸在清初仍有流传,会稽金埴《巾箱说》载:“予家有世传李后主澄心堂纸一番(内有经纬),乃曾王父太常府君所珍,世父子弢(讳炯)公藏之数十年,从不以示人,予未一见也。弟墨香(堂)携之至长安,诸名公卿索观者日日履满。陈太守奕禧(香泉)不惜百日之功,手书册子十帧,与予弟易之去,而题诗于一帧之后云:‘南唐澄心纸,一番值百金。当时欧与梅,品题赫艺林。更有黄白麻,用之宣玉音。桑根兼布头,古制不易寻。孑族浙东旧,遗媵储夙购。面腴滑泽颜,中含经纬皱。落墨心手融,腻欲贴肌肉。我以书易之,行狎劳爬梳。若赏幽深际,应求古雅余。追慕获机难,祛箧呈琼琚。曾闻一鹥字,满价五十万。兴到昙村,群鹅即酬愿。倘得家法傳,脱手复何恨。墨香素工书,虽轻弃先人法物,而从此尽得香泉衣钵。”这里提到的陈奕禧(16 4 8年至17 0 9 年),为清初著名书法家,受康熙帝赏识入值南书房,其书体被奉为“香泉体”。金氏澄心堂纸至长安,“诸名公卿索观者日日屡满”,陈奕禧集百日之功写手书册子,才能交换到澄心堂纸,也是因为与金家有同乡之谊的缘故。
到了乾隆年间,澄心堂纸几近绝迹,内府曾仿造这一名纸,以供御上。仿制的澄心堂纸为斗方,质地厚实,可分层揭开,多为彩色粉笺,并绘以泥金山水、花鸟等图案。该纸的底料为桑皮纸,经过一系列加工,包括加色、加粉、加图、加金等工序而成,但是后世仿品已经离南唐故纸越走越远矣,我们只能从宋代流传的书画作品窥其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