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及有效路径
2023-09-11于思佳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于思佳 (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2020 年新年前后,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和国家第一时间作出判断,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责任。伟大抗疫精神既是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刻内涵的充实和升华。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抗疫精神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领会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教育价值。
一、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生命至上-奋勇直前、全力救治的人民至上精神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置于首位。党和国家统揽全局,精准施策,在第一时间明确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制定了控制疫情扩散的重大策略,成立领导小组、中央指导组,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人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无论是刚出生30 多小时的婴儿,还是100 多岁的老人,广大医护工作者都不遗余力地进行抢救,不遗漏每一名患者,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为了减轻患者因为医疗费用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的压力,党和国家还承担了感染者的全部治疗费用。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仁爱之心,也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二)举国同心-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团结一心精神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广大人民群众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从企业家到社区工作者,从医护工作者到环卫工人,从科研工作者到快递员,从部队官兵到爱心志愿者,各行各业的人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以自己的方式为疫情防控作出贡献。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我们举全国之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坚持全国一盘棋,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支撑。来自全国的300 多支国家医疗队、4 万多名医护工作人员驰援武汉,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 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即使他们知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很艰难,但是他们也义无反顾地奔赴一线,同病毒较量、同人民齐心。众多建设者们日夜鏖战,用10 多天的时间迅速建成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19 个省市按照“一省包一市”的方法,向湖北除武汉外的16 个市州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优秀人员、急需的日常物资。为保证物资供应充足,许多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口罩;许多货车司机不顾个人安危,将贴好封条的物资第一时间运往疫区;科研人员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加快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正是这种齐心合力、团结一心的团结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与党中央共同构筑起中国疫情防控的坚固堡垒,为战胜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总体战夯实了基础,也凸显了中国人民在疫情来临时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三)舍生忘死-不惧风险、迎难而上的无私奉献精神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精准决策,也离不开无数“最美逆行者”在各条战线上的默默付出。有一种奉献,叫钟南山,84 岁的耄耋老人钟南山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恳切地建议大家:“没什么事情,尽量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乘坐无座动车前往武汉,奋战在第一线,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较量,争分夺秒,救治病患。有一种勇敢,叫李兰娟,73 岁的李兰娟院士明知武汉情况危险,却将生死置之度外,毫不犹豫地亲赴战“疫”最前线,并率先提出“武汉封城”。带队驰援武汉时,李兰娟院士不分昼夜地工作,每天只休息三个小时,脱掉防护服,李兰娟院士脸颊上的口罩压痕清晰可见。有一种担当,叫张定宇,在妻子被确诊后,身患渐冻病的他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依旧坚守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带领全院600 多名医务人员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与死神赛跑,只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还有许多医护工作者主动申请到抗疫一线,与病魔做斗争。他们中间,有为了降低感染率而剪掉长发的,有永远无法兑现婚礼承诺的,也有双手被汗水浸到泛白甚至以身殉职的……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但他们却在做着不平凡的事。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四)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准施策的求实创新精神
面对前所未知的冠状病毒,党和国家始终遵循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原则,实事求是、科学防控。当新冠病毒出现时,党和国家就确立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指导方针,坚持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将尊重科学的精神贯穿到抗疫斗争中的决策实施、患者救治、物质保障、疫苗研发等各个方面。疫情暴发后,党和国家果断采取“封城”措施,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行“不进不出”,严格管控;广大医护工作者和医疗专家本着“边救治病人边发现问题,边总结经验边优化方案”的救治理念,加快药品研发和疫苗研制,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办法,针对不同程度的病患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众多科研工作者在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基础上,先后推出八版治疗方案,通过多种技术路线研制出疫苗和核酸检测试剂;广大人民群众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觉参加核酸检测并做好自身防护。大数据、健康码识别、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运用也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五)命运与共-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大国担当精神
疫情暴发后,中国在采取全面有效措施遏制疫情肆虐、做好本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及时将有关疫情的情况上报给世卫组织,并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方法和技术,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和解决之道。在抗击疫情期间,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及时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并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同其他疫情国家分享治疗方案和救治经验;派遣医疗团队,提供防疫用品;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资金援助,并对国际组织多次提供抗疫援助。病毒不分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疫情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置身事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主动为他国提供防疫援助,用实际行动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疫情国家的肯定与尊重,充分体现了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大国担当!
二、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也是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结合。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旋律,广大医护工作者逆行出征,以对人民的热诚和对生命的敬畏,争分夺秒,与病魔较量,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夜以继日、默默付出,用自己微弱的力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构建起战“疫”的第一道防线;公安民警、部队官兵闻令而动,临危不惧,凭借自己的信仰为抗击疫情拼尽全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以90 后、00 后为代表的青年学生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以自己的方式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无数先进感人事迹涌现出来,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这对于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之所以能快速控制,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离不开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方舱医院的迅速建立、新药品和核酸试剂的研究攻关……无不体现着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疫情在全球暴发伊始,我国政府便主动向世卫组织和疫情国家及地区通报了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同疫情国家和地区共享治疗方案和救治经验,不仅表达了中国政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使命担当,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无论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逆行出征还是防控物资的快速调配抑或是14 亿人口自觉居家隔离,都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而文化自信则是国家发展中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中西医相结合的诊疗方法成为此次疫情防控中最大的亮点,中国人民在疫情面前舍生忘死、向险而行成为此次疫情防控中最有力的支撑,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也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中国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原则,尽最大努力为国际社会提供抗疫援助,为世界“战”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84 岁的钟南山院士只身前往抗疫一线、救治病人;李兰娟院士带领她的医疗团队“三进武汉”、研判疫情;张定宇院长即使身患渐冻症也依然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广大党员干部也以“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的责任担当冲锋在前,视死如归……他们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不仅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了优秀模范榜样,激发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然,抗疫过程中,青年学生的表现也令人感动,大部分医护工作者都是“90 后”“00 后”,许多大学生也主动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活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成长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要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将抗击疫情所展现出来的不畏艰难、甘愿奉献的责任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助于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四个意识”,也有利于在学习和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家国情怀。
三、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落实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推进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让大学生更深入、更具体地认识伟大抗疫精神。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强化对抗疫精神丰富含义的认识和解读,伟大抗疫精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直观地领会抗疫精神,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其思想认知和接受特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抗疫内容,并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引发学生思考,增强抗疫精神的感染力和信服力。其次,根据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增强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其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侧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和立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旨在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旨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理解抗疫精神中舍生忘死、向险而行精神;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侧重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培养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最后,创新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结合抗疫斗争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案例,采取专题教学、探究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更全面、更直观地学习抗疫精神。
(二)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作为大学生高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抗疫精神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必须推进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首先,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高校可以在宣传板、文化墙、教学楼展板上展示先进人物和抗疫事迹,在广播站播放抗疫一线小故事,还可以在图书馆、校史馆、校门口设置与抗击疫情相关的标语,让每一个走在校园中的同学随时随地感受抗疫的魅力,自觉弘扬抗疫精神。其次,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一方面以党团组织、优秀社团、班级团体为载体,高校开展“党团日”“主题班会”“抗疫手势舞”“抗疫原创作品”等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学习防疫知识,加强对抗疫精神的认识;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大学生组建抗疫社团,如“抗疫精神研究会”“抗疫精神宣讲团”“抗疫精神志愿服务社”等,引导大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分享个人感悟,强化政治认同。最后,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高校通过举办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方式,邀请先进人物和抗疫英雄走入校园,定期开展以“同心抗疫”为主题的讲座,与同学们分享抗疫一线的真实故事,使青年学生近距离地了解抗疫故事,汲取更多经验,向榜样人物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术沙龙、短视频大赛、摄影比赛等活动,使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中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外延。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推进抗疫精神融入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首先,将思政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高校可结合暑期或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带领学生到方舱医院、抗疫博物馆、抗疫纪念馆、抗疫专题展览馆等地方参观学习,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广大医务工作者全力以赴的仁爱精神以及抗疫一线工作者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观影、听抗疫讲座,并分享个人心得体会,促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抗疫精神。其次,高校可以加强与校企、校地的合作,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投身疫苗、核酸检测试剂盒、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研发工作中,鼓励并支持优秀学生到国家所需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就业,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思政课教师应鼓励引导大学生做抗疫志愿者,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参加校园防疫时,做核酸检测时让同学们保持安全间距、协助老师给同学分发食物和生活用品、完成校园及宿舍楼每日消毒等工作。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深刻体会抗疫精神所展现出来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同时还能激发爱国情怀,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