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传播中华美学精神的策略探析
2023-09-11林乐章
摘要:电视剧是电视媒体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产品,在电视媒体衍生的众多文化产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也是目前各电视台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之一。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电视剧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观众众多且受众群体稳定,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发展,我国的电视剧事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每年的电视剧制作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作为电视媒体的主要产品之一,电视连续剧具有传递信息、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教化受众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电视剧应强化价值引领,传播主流价值观,坚持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传播中华美学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美学精神的融入、真善美情感的赋能也有利于提升电视剧的质量,丰富电视剧的人文情怀,推动电视剧的发展。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中华美学精神对我国电视剧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从三个方面分析电视剧传播中华美学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得出结论:电视剧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注重中华美学精神的重构,提高艺术创新力,发挥艺术表现力,弘扬并呈现中华美学精神,实现电视艺术的多元化。
关键词:电视剧;中华美学精神;艺术创新;艺术表现;艺术多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4-0246-03
电视剧是电视传媒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电视艺术的集大成者,电视剧融合了文学、戏剧、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深受受众的支持和喜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剧产业快速发展,每年的电视剧数量显著增加,质量也获得了巨大进步。但近年来,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的电视剧产业发展放缓。
2022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该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共生产电视剧194部6736集,和2020年相比,减少了8部740集,结合2019年数据,我国电视剧生产无论是从部数来看还是从集数来看,都呈现出连续下降态势[1]。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许多电视剧情节老套,缺乏应有的内涵支撑,无法为受众提供别样体验和观感。电视剧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中华美学精神的呈现为其根本价值诉求。但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转向中,在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双重裹挟下,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消解下,当代电视剧存在中华美学精神缺失的问题,这对电视剧的长久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2]。
面对缺乏美学内核的现实问题,电视剧要想实现突围创新,必须注重中华美学精神的呈现与弘扬,不断提高艺术创新力与想象力,不断提升审美精神境界,并在价值导向、趣味引领、风尚指导方面,彰显更加崇高而诗意的境界,实现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呈现与文本建构,以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提高艺术创新力
一些电视剧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通常会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虚构处理来强化冲突,人为制造焦点以赚取市场收益,脸谱化、程式化的历史人物并不少见[3]。
无论是《穿越时空的爱恋》《铁齿铜牙纪晓岚》,还是《甄嬛传》等,许多看似完美的剧情设计与人物形象,都是未经历史考究的臆想。商业化时代,娱乐元素被无限放大,历史与历史人物成了消费对象,对历史的尊重变成了空喊的口号。另外,虚构历史、移花接木、朝代混乱等问题也是历史剧的常见问题,许多常识性错误频现,严重拉低了历史剧的整体质量,使其受到了广大受众的质疑与诟病。一些创作主体为了迎合受众低俗的趣味甚至胡编乱造,导致价值理念、审美精神扭曲变形[4]。以电视剧《王的女人》为例,原本严肃的楚汉之争,却变成了项羽心系吕后、虞姬无情插足的雷人戏码。
泛娱乐化时代,影视创作中这种歪曲历史、粗制滥造的现象非常普遍,成了当代电视剧缺失中华美学精神的一大表现。
从本质上来说,电视剧中的中华美学精神最终要通过艺术创造得以实现。创造力其实就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电视剧的导演或编剧,将中华美学的精神内核完美地融入剧中,将中华美学的精神传递给受众,并通过对受众的主观思想的影响来改变受众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5]。
另外,电视剧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大力弘扬,能提升电视剧的深度,增强电视剧的艺术感染力,能促进电视剧的全面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共融、艺术与审美兼具的目标。
中华美学精神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精神补充和有益启示,那就是电视剧的艺术创作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创造性劳动,要贴近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反映生活而引领生活[6]。
同时,电视剧创作主体必须处理好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要明确生活真实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前提,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与深刻反映。以真实生活为材料的艺术形态最接地气、最具生命活力,否则就是徒有其表的花架子,毫无美学价值可言。因此,当代电视剧创作必须立足真实生活,以确保中华美学精神的内蕴,提高艺术创新力[7]。
2016年热播剧《海棠依旧》作为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将选题范围缩短在周恩来建国后到逝世这段风云变幻的时期,不仅彰显了周恩来伟大崇高的一面,而且从平民化视角出发,真实呈现了其日常生活,相比于以往的一味赞扬与拔高,这种处理方式更为贴切,能够使剧集深入人心。可以说,《海棠依旧》站在人文关怀角度塑造周恩来总理,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同时,赢得了受众的广泛认同与喜爱,真正实现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
二、呈现中华美学精神,发挥艺术表现力
近年来,家庭伦理剧得到了良好发展,许多优秀作品赢得了受众的广泛认可与肯定。但也有部分电视剧存在伦理失范、趣味庸俗的问题,陷于妯娌纷争、婆媳不睦、夫妻打斗之类的琐事中,最终导致了价值内涵的缺失、审美诉求的淡化,很容易让受众对艺术产生不认可、不信任的态度,这不利于电视剧行业的长久发展[8]。
例如,电视剧《人到四十》的主人公精神科医生梁国辉被确诊癌症,一直暗恋他的学生大胆表白,而妻子为了他辛劳奔走,但最后发现梁国辉被误诊了。这使得情节突然扭转,所有的矛盾被推到前台,整个故事毫无思想深度,造成了生活与艺术双重逻辑的伪善。可以说,这种伦理失范现象,反映了娱乐至死的不良消费主义倾向,是对主流价值观的一种玷污与消解,甚至会带来负面的心理诱导,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现代影视技术的成熟,以及艺术思维的开放,为发挥艺术表现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让影视人物及文本叙事得以打破时空限制[9],肆意驰骋在艺术与审美的国度。中华美学精神的完美呈现,让受众的精神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和超脱。
影视艺术是利用光线、色彩、镜头、影像等符号搭建世界的艺术,能够采用超现实叙事手法虚构一个全新的世界,并借此表达真假、美丑、善恶等价值观,以达到宣泄受众情绪、传达崇高理想的目的[10]。同时,影视艺术通过典型的隐喻性和置换变形手法,让英雄形象及精神内涵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得到完美呈现。
因此,在电视剧创作实践中,要学会在艺术中全面呈现中华美学精神,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探寻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集艺术、审美、娱乐于一体的电视剧发展之路[11]。电视剧创作主体必须大胆创新与实践,充分发挥电视剧的艺术表现力,让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与自强精神得到全面而深刻的呈现,从而推动电视剧可持续发展。
三、借力中华美学精神,实现艺术多元化
近年来,后宫题材的电视剧井喷式发展,《美人心计》《步步惊心》《甄嬛传》《倾世皇妃》等纷纷出现在荧幕上。
但从本质上来讲,这些后宫戏都进行了虚构创作,充满了荒诞不经、尔虞我诈、血腥残杀的情节,宣传的是权谋至上、你死我活的生存法则[12]。这种角色架空、自恋矫情的主题设计,以及悲观色彩浓厚的叙事,很容易带来负面的社会效应。
以爆火的《甄嬛传》为例,剧中的人腹黑化,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和钩心斗角,这种精神价值的呈现与传达,将会造成怎样的社会影响,值得人们警觉与思考[13]。
整体而言,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在多元化呈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既有热门偶像剧出现,又有精品都市剧刷屏;既有《琅琊榜》《伪装者》这种收视口碑齐飞的精品大剧,又有《花千骨》《芈月传》《欢乐颂》这种台网收视同飙的爆款大剧。
可以说,中华美学精神不仅具有浓郁的诗性色彩,而且洋溢着独特的生命本色,能够呈现出符合民族个性与生命律动的精神根基[14]。
而电视剧作为独特的艺术形态,其宗旨并非单纯地呈现事物之美以达到娱人效果,还要让受众在艺术体验中感悟生命真谛,其所蕴含的精神美、信仰美和心灵美,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学的精髓,而且是民族精神的内核[15]。
从艺术学来看,电视剧艺术也属于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精神产品。电视剧作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必须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要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学理念和精神内核通过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呈现出来[16]。不管是主旋律电视剧还是商业化电视剧,无论是悲剧、喜剧还是正剧,都要对中华美学精神有所反映。
所以,影视工作者要学会借力中华美学精神,推进电视剧艺术多元化呈现,进而创作出思想性和娱乐性高度统一的优秀作品,打造百花齐放、多元开放的电视剧发展格局[17]。
当然,在电视剧艺术中构建中华美学精神及其价值观,并非将反映中华美学精神作为唯一创作标准[18],也并非将商业化作品上升到主旋律的地步,而是要让反映中华美学精神的电视剧作品占据主要地位,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所有作品创作,让蕴含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商业化电视剧得到健康发展,那么届时自然会形成百花齐放、多元开放的发展局面。所以,以中华美学精神为杠杆,撬动当代电视剧艺术的多元化呈现与发展,探索和谐统一、科学规范、兼容并包的电视剧创作之路,是电视剧提高艺术性,做好中华美学精神重构,实现自身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和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中华美学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生命哲学中那些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思想理念,是一种具有深厚审美内涵的生命精神。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美善相济的精神价值和真善美的精神统会,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范畴。
总而言之,电视剧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中华美学精神的重构,不仅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提高艺术创新力,而且要呈现中华美学精神,发挥艺术表现力,同时要借力中华美学精神,实现艺术多元化。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当代电视剧的人文品格,赋予其时代活力与思想灵魂,使其保持长久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刚,乐音.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领袖人物表演塑造的新发展[J].当代电视,2022(11):9-16,36.
[2] 邵将,戴清.革命新史诗的青春化探索:论近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J].东岳论丛,2022(9):28-37.
[3] 张几凡,孙媛.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内容生产策略: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J].四川戏剧,2022(3):95-97.
[4] 马梅,尚文.从“完美”到“丰实”:中国电视剧的共产党员形象塑造演变[J].当代电视,2021(10):38-47.
[5] 贺艳,余金红.《麓山之歌》:工业题材剧的人物形塑与叙事创新[J].中國电视,2022(12):17-21.
[6] 张智华.新中国电视剧发展脉络、主要特点与价值取向[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1(3):32-43.
[7] 吴格尔.工业叙事的重塑:电视剧《麓山之歌》的创新意义[J].电视研究,2022(12):111-114.
[8] 尹鸿,宋欣欣.新主流电视剧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中国电视剧发展报告(白皮书)》述评[J].电视研究,2022(5):94-98.
[9] 王一川.历史大变局滋生的新美质:近五年中国电视剧美感构型简析[J].当代电视,2023(5):4-11.
[10] 吴鹰.工业题材电视剧的奋斗抒写与工匠精神淬炼:评电视剧《麓山之歌》[J].当代电视,2022(12):23-27.
[11] 李若溪.是枝裕和的电影美学风格:以电影《无人知晓》为例[J].戏剧之家,2022(5):158-160.
[12] 赵军伟,张露莹.虚实互嵌·史诗形态·意涵建构:《跨过鸭绿江》的美学风格解读[J].电影文学,2021(19):136-138.
[13] 李新,刘纯成.观者视域下主旋律电视剧“破圈”现象分析:从电视剧《人世间》谈起[J].人文天下,2022(10):43-47.
[14] 张智华,段文婷.论中国都市职业剧的价值取向与艺术创新:以电视剧《安家》为例[J].当代电视,2020(5):8-10,25.
[15] 高吉全,刘翼.艺术创新与川剧个性坚守的均衡:浅论当代川剧导演应具备的综合素质[J].戏剧之家,2020(14):9-10.
[16] 周峰.形象重塑·史戏相洽·现实反思:《天下长河》的艺术创新与价值引领[J].北方传媒研究,2023(2):24-29.
[17] 王腾飞,张懿慧,丁友东.数字逆龄:《爱尔兰人》面部捕捉技术与艺术创新[J].现代电影技术,2022(7):39-43.
[18] 胡辉.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宏大叙事”的“重构”意义与路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6):107-112.
作者简介 林乐章,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