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宗美学对中国书画艺术表现的影响

2016-11-03彭瑶玲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艺术表现中国书画

彭瑶玲

摘   要:禅宗美学对中国的美学与艺术影响深远。其中以慧能禅学思想中的“本心”、“无念为宗”最具代表性,其对中国书画艺术表现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境”即画意、二是“悟”即禅心与参禅、三是“空”即不执着于物之表象即“本心”。

关键词:禅宗美学;中国书画;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90-01

中国美学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其中由佛教发展过来的禅宗,在梁武帝时,由达摩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六祖慧能为禅宗最后一位衣钵的继承者,其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坛经》这部著作中,以“立心”,“本心”、“本性”为核心,提出“顿悟渐悟”、“即心即佛”、“无念为宗”等主要思想。这种新的思想的形成,使中国美学由求实转向了空灵。与儒家强调的道德美;道家美学的以“道”为美的美学思想区别开来。

祁志祥对《坛经》的禅美学体系作了清晰的梳理,它大体由美本体论(‘自心本清净)、审美方法论(‘无念、‘无相、‘无住、‘无言、‘顿悟)和审美心态论(‘无住、‘去来自由)构成。下面主要就六祖慧能禅学思想中的“本心”、“无念为宗”之顿悟两个方面来讲解禅宗对中国书画艺术表现与的影响。

“本心”是一种相对主义思想,答案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可这样可那样,总是处在似模糊的状态。这种模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你会发现在书画的表达上,艺术文人们追求的似与不似之“境”,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中国书画是一种颇为抽象的写意,或者说重意象或心象,不是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与再现。它的每一笔一画都在传达一种“意境”。是绘画者情绪与内心的表达,它所要呈现给观者的那种“意境”与“神韵”,是通过营造一种人与作品的融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精神世界,达到一种可以与观赏者产生共鸣的“韵味”。这种“意境”、“神韵”的美学范畴又可以说是一种现象的直觉式的规定,诸如,气、韵、神,意、象、境,追求的是一种顿悟与感知。你需要在作品中“悟”出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不像西方的写实油画,是什么就是什么。中国画的这种“悟”可能是什么,也可能什么也不是,是是是而非的模糊状态。

二是对于世间万物的解读,其全在于你的内心,作者再把这种内心的感悟表达于画面中。类似于语言的所指与能指的任意性,是一种空灵的境界。于品评之人,又好比在中国画中“会意”的思想,每个人面对同一副作品时,其对作品阐释的内容却各不相同。取决于观者的顿悟能力。

“无念”说的是一种将一切引起烦恼的对象看空且不执着于此。与“本心”的意思基本一致,即放下对世间万物表象的“执念”,方能顿悟“本心”,达到一种“无相”、“无住”的自由状态。如果说“无念”是一种达到自我最自由状态的般若智慧,那么表现在书画作品中一方面是一种随性而为,无拘束感。其全凭感性表达于笔纸上。一方面是追求一种“空”与“留白”,有既是无,无既是有的意境。所以你会发现中国水墨画的素雅以及单色的运用,与“即心即佛”、“无念”,追求的一种平淡、朴素的生活是一致的。

“本心”、“无念为宗”的思想,背后隐含的美学价值对于中国书画艺术表现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个是“境”,书画作品意境的营造与表达,也即画意。二是 “悟”,又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执笔者对于生活中万事万物的悟,并表达于作品中,也即禅心。其二是观者对于作品传达的“境”的悟,也即参禅。第三个方面就是“空”,书画中正形、负形、留白与虚实结合,似有似无,即不执着于物之表象即“本心”。也因此,中国很多文人艺术家把书画当做是一种修身养性:修心、练气、聚神。

参考文献:

[1]潘知常.禅宗的美学智慧——中国美学传统与西方现象学美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03).

[2]潘永辉.论《坛经》禅学的美学涵韵与美学特质[J].求索,2007(10).

[3]程琦琳.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J].学术月刊,1992(03).

[4]李小青.慧能美学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

[5]邓抒扬,葛怀东.禅宗与中国美学和绘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6]蒋述桌.佛教与中国美学——兼论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艺术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7]祁志祥.中国美学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J].社会科学,2011(11).

猜你喜欢

艺术表现中国书画
郭彤:中国书画拍卖将更加精品化
《中国书画》征订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画选
减量提质:2019年春拍中国书画精品导览
中国书画大赛
第四届丹青少年中国书画大赛评选结束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