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课标”的“三重门”
2023-09-11夏永立特级教师
文|夏永立(特级教师)
简单粗略式阅读《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必然会“盲人摸象”,只能片面解读其内涵。践行“新课标”,需要立足当下,看清“新课标”的新理念,理解“新课标”的新变化,从而找到学科落地的新路径。
一、看清“新课标”的新理念
教师要重新审视“新课标”,洞悉其变化的真正缘由。首先要查阅“新课标”的解读文章,向专家学者借智慧。专家对“新课标”鞭辟入里的解读,就像一座闪亮的灯塔,指明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核心素养是教学实践的导向,也是数学教育应追求的长远发展目标。例如,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为“三会”: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种学科素养内涵的提炼,为素养落地提供了“落脚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实施结构化教学,引导学生“做中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真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理解“新课标”的新变化
教师要在比较中研读,找到修订前后的不同版本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明白其前后演变的原因,只有看清课程标准的新变化,才能找到课程落地的支点。
“新课标”呈现了四大“突破”:确立了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建立了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加强了学科实践活动;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同时强调: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可见,重视综合性学习,用综合的思维统整学习内容,让学生具有必备的学习能力,能够更好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三、找准学科落地的新路径
课程理念引领教学方向,课堂教学需要找准路径。教师只有将“新课标”的教学新理念不断内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才会达到“最后一公里”。
学科实践活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新路径”,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育人价值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活动,真正走向“育人为本”教学。
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新课标”的重大突破,教师要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凸显数学核心概念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