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论生态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3-09-11柴樱芝
摘要:近年来,新媒体技术迭代更新,高校学生群体成为网络用户的先锋军,高校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和价值取向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近年来面临的网络形势异常严峻,高校领域的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多发频发,舆情应对挑战加大,其中许多高校舆情案例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值得总结和反思。在新的媒体观下分析高校网络舆论生态风险和应对策略,是舆情应对系统的重要补充,也对教育领域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从全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主体、客体及传播载体的特征变化入手,着重探讨在内外因素影响下,高校网络舆论逐步形成了多面化和碎片化相伴、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圈层化与扁平化并行的发展态势,并从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个方面出发,看到媒体属性变化下高校舆情的新风险,主要表现为舆情信息触发点增多、信息传播态势的不可控性增大、教育事件的泛意识形态化程度加深、舆论引导难度加大等,从而提出确立主流价值观引领、阵地建设和网络素养共推进、部门联动促合力、网络技术供保障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特征;风险;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4-006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社交媒体环境中高校舆情事件传播规律及引导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JD710016;2020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环境中教育舆情中消极情感的形成机制与治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JD076
舆论格局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巨大变化,新的信息属性对高校舆论生态安全提出新挑战,高校学生群体是整个网络群体中占比较高的群体之一,社交媒体信息平台已然转变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因此,对高校网络舆论生态风险进行及时评估并建立相对完善的应对体系至关重要。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呈现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是由高校教育舆论的主体、客体和载体共同构建、运行并对社会生活产生观念影响的自有体系。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属于舆论生态体系下的子系统,其在舆论主体、客体及载体上都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特性,了解该系统的特性,是有效应对的前提和基础。
(一)舆论主体: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主体是指青年学生、高校教师、学校管理者及家长等利益构成方及相关方,该主体具有独特的群体属性,比如知识理念新,接受新事物意愿强,对社会发展具有较高水平的认知,掌握一定媒介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在网络舆论场域中,一大批来自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作为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格魅力和正确价值观发挥舆论的正向功能。该群体数量庞大,教育背景复杂,思维活跃,认知多元,特别是网络信息差出现时,群体内部对事物的态度和认知有较大差异,容易形成意识形态偏见和价值取向偏差,给舆论引导带来挑战。如疫情期间高校封闭式管理涉及的相关问题屡次登上微博热搜,部分学生和教师能立足社会管理和学校立场,理性分析政策的适用性、合理性,也可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对策。但其中也不乏谩骂、造谣、“唯恐天下不乱”的非理性声音,并将学校管理事件意识形态化,上升到教育制度、社会体制等层面,试图制造混乱。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在涉高校舆论中表现突出,成为常态化、规律化的生态特性。
(二)舆论客体:多面化与碎片化相伴
高校网络舆论客体指在高校教育领域发生的与利益方相关的舆情事件或者是高校主体关注度较高的公众话题。教育舆情和所有人休戚与共,因此事件本身的话题度和公众吸引力均居高不下[1]。从话题类别看,高校舆论涉及的热点话题较多,有与学生群体利益相关性极强的校园管理类信息,涉及学生实习、后勤管理、食堂卫生、请假制度、教学安排等,覆盖学习、生活、娱乐、饮食等各个方面;也有涉及考研升博、专升本招录等时间性、周期性舆情;还有涉及学生非正常死亡、師德师风、学术腐败等影响恶劣的负面突发事件。另外,全媒体环境下信息扩散呈碎片化形式,各种信息通过不同媒体平台向外传播,打破了信息舆情的整体连续性[2]。话题裹挟事件,热点覆盖热点,零碎式爆料、情绪性发泄、第三人传播等信息形式多样,整体场域信息呈现多面化和碎片化特征。
(三)传播样式:圈层化与扁平化并行
从传统工业社会到互联网社会,权力结构经历了从国家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变迁[3]。全媒体传播下的信息流动打破了传统金字塔式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呈现出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4]。从早期的论坛、QQ到现在的知乎、小红书,“三微一端”在高校舆情场域下演化为“多微一端”。抖音、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进入高校学生视域,而知乎、小红书等平台因其更为强势的话题互动性、共识性、利益相关性也成为大学生网络信息的主要信源地和发酵场。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相同的大学生在这些平台聚集、联合,实现个体间知识信息、价值理念、思想观念的交流和融合[5]。
二、全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存在的风险
全媒体时代,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也正在经历技术性重构与社群化重组,场内分化与融合、结构与解构成为常态,它不仅氤氲着错综复杂的话语势力博弈过程,而且自组织性特点也愈演愈烈,日益成为社会舆情危机的渊壑[6],主要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程媒体聚焦,促使高校舆情触发点增多
高校舆论场域活跃,主体的表达、参与、传播意愿强烈,社交媒体下直播式全程报道,让舆情事件的触发点完成了“从一到多”的裂变。媒体全程报道实现了事件的周期性完整体现,每个环节都有新的信息符号增加,事件的发展方向难以预测。如川大女生地铁偷拍事件中,其名校学生的身份标识成为第一轮舆情爆点,后续从当事人发声、女学生道歉、川大发布处理结果、女生高中同学爆料其校园霸凌、北京一律所发布不录用川大学生通告等一系列信息,伴随事件的发展而出现,每一次爆料都引来新一轮网络热议。伴随着争议与辩驳,事件本身的真伪在舆论的喧嚣中失焦,舆论从对女学生行为的声讨到对四川大学处理结果的质疑,再到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讨论,舆论声量和讨论层级逐步上升。
(二)全息媒体解读,导致信息传播态势不可控性增大
在网络舆论生态中,最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其突发性和起哄性质,还有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泄私愤等[7]。全息媒体属于信息技术维度,强调所有信息皆可数字化[8]。智融结合的媒体解读促使教育领域的问题更全面、直观、快速地暴露在大众视野中,负面事件中,造谣、炒作等多元动机下的信息噪声、杂音迅速升温,信息传播态势容易失控。视频、录音、文字、图片等全方位、全角度的事件解读提升了信息的传播价值,也刺激了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随拍随发,你演我说”的媒体娱乐形态,容易从偶发性、个体性事件上升为标签化、群体化事件,并从一个区域关联到另一个地域,形成全国性事件。如今年河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众多高校被曝男生偷拍女生照片事件,其信息发布时间十分临近,近一个月爆料多起类似事件,涉及北京、郑州等多个城市。
(三)全员媒体参与,提升教育事件泛意识形态化程度
全员参与的媒体环境,使各种带有政治、商业目的的个人、社会团体可以低门槛、有计划、有组织地介入话题或事件炒作,以多种身份、立场进行谣言传播和教育污名化,在常规性、周期性教育话题中制造错误的舆论观点。比如假借毕业生就业话题唱衰中国经济发展、假借个别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将高校教授标签化,同时将享乐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错误思潮渗透在教育事件中,以网络暴力、极端化言论扩大负面影响。
(四)全效媒体环境,加剧舆论引导难度
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也是一种新型文化范式,互联网已经演变为多元思想观点的集散地,各种信息真假难辨[9]。大学生有较强的个体意识、怀疑精神,但是缺乏对事物的辩证逻辑,别有用心的人借助社会热点话题,用文化包装传递西方机制观念。负面舆情事件容易激发群体极化效应,将线上的舆论声讨转化为线下的群体聚集,这大大加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一旦回应不当将产生更大负面效应的次生舆情。
三、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一)确立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化被动为主动
后真相时代的泛娱乐化倾向,主流意识形态较难契合用户兴趣点,算法机制选择性地减少对主流价值观的推送[10]。因此,如何让主流价值观入脑入心,让主流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起到引领作用至关重要。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舆情中的积极因素、主流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进行有效滋养[11]。在确立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过程中,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发展,整合网络资源,将生动丰富、联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互动教学手段相结合,普及网络舆论风险的常态化表现,让广大师生具有一定的负面舆情识别能力,用主流价值观武装头脑。
(二)阵地建设和网络素养齐推进,化防御为进攻
学校要做好自媒体领域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阵地建设,主动抢占知乎、微博、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宣传阵地,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自媒体中的话语结构。其次,高校管理队伍须转变应对思路,提升媒介素养。在重大改革、政策发布、重要事件、重大时间节点等时机前做好舆论预热,主动报、积极报、有计划地报。在日常的舆论监测中发掘有价值的、建议类的理性信息,做好分类整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高校要树立积极主动的应对理念,要在全面调查核实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到及时全面科学回应,有效稳定舆论导向[12]。
(三)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化无序为有序
教育舆情事件复杂性、综合性强,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因此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范工作既需要学校内部上下联动通力合作,互通有无,也需要对外联合宣传、网信、新闻、教育、文化、科研、公安等党委和政府部门,协同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才能形成高校网络舆论工作合力。为此,须对高校、政府和社会力量三方面的角色予以定位,明确三者关系,协同合作。同时要明确高校自身管理的地位和政府主导作用,借助社会力量的协调作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线推进[13]。
(四)创新信息技术安全保障,化无形为有形
网络舆情治理是一项专业的社会治理活动,不仅涉及社会心理学、群众关系协调,还涉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网络舆情信息的统计等技术手段[14]。高校应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创新技术保障体系。一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升网络敏感性、倾向性信息的报送和研判。二是培养出专业的网络技术团队。拥有一支理念先进,专业知识能力卓越,愿意投身于网络空间建设的专业舆情技术人才队伍。三是加强官网阵地的技术维护,建立学校舆情数据库,将数智技术嵌入高校舆情风险治理体系,从多个数据集之中找准问题症结,探寻信息传播规律[15]。
四、结语
本文分析大学生面临的信息环境特征,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风险倾向,就现状提出对策建议。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既具有网络舆论生态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独特的构成要素,要素之间相互联结并不断变化,特别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內外部环境,高校网络舆论的复杂性、综合性和严峻性是超乎想象的,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姚燕平.教育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演化规律与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28-131.
[2] 旋馨月.融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的风险化解及防范对策研究[J].今传媒,2022(12):41-44.
[3] 高光涵.迈向包容性: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治理图景[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9):94-101.
[4] 赵靖,贺苗,杨郁冰.网络舆论生态视角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1):1-11.
[5] 詹红燕、杨小倩.网络舆情“圈层化”的生成机理、治理困境及应对策略[J].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2):75-80.
[6] 马静音,曹银忠.高校网络舆论场主导权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4):78-81.
[7] 蒋原伦.从“起哄”看网络舆论生态[J].理论学习,2010(10):56-57.
[8] 沈云.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287-288.
[9] 朱转云.史献芝基于网络舆情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传媒研究,2023(2):19-23.
[10] 郭淼,师俊艳.重构与纠偏:算法在网络舆情中的效用[J].青年记者,2022(9):48-50.
[11] 孙东山,台合语.“时代症结”与“机制引导”: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主体缺位与主流复归[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129-133.
[12] 曹宁.智能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3):51-53.
[13] 王凤仙,王志军,张润.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舆论生态、传播规律与精准管控[J].高校辅导员,2019(12):37-42.
[14] 孔建华.网络舆情治理的纵向协同机制及行动逻辑[J].党政干部学刊,2023(3):66-71.
[15] 姚翼源,阮一帆.数智技术嵌入高校舆情风险治理的新变化及其实现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40-145.
作者简介 柴樱芝,讲师,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舆情分析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