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将进酒》英译本研究概述

2023-09-10陈佳怡李梓铭

现代英语 2023年9期
关键词:将进酒英译本许渊冲

陈佳怡 李梓铭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一、 引言

唐诗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享誉“人间谪仙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极高的艺术造诣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流芳后世。 其代表作《将进酒》沿用了乐府古体,描绘了李白与友人酒酣耳热、即兴高歌的豪情逸致。 豪迈飘逸的诗风和渗透心灵的艺术张力,使之倍受中外翻译名家青睐。

李白《将进酒》现有英译本中,不乏有“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赵彦春、美国汉学家Stephen Owen 等著名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许渊冲的译文简洁流畅,轻快明朗,将“三美”理论贯穿始终。 在传情达意上,匠心独运,不死板拘泥,通过语序调整、小词使用、增译处理等方法,赋予译文别样美学体验。 同时,押韵译法保留了原诗的韵式,广为读者喜爱。 赵彦春的译文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成功平衡了三者关系。 赵彦春忠实于原诗,领会诗人意图,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以再现原诗画面。 Stephen Owen 的译文主要以西方读者为导向,形式上贴近传统英诗,表达上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原诗。 遗憾的是,部分中国元素在翻译中并未得到强化。 无韵体散诗译法的使用则进一步丧失了原诗的音韵美。文章从“三美”理论、“信、达、雅”翻译标准以及及物性理论三方面对李白《将进酒》不同英译本对比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拓宽其研究视域,整体把握,深化原诗内涵。

二、 《将进酒》多种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关于李白《将进酒》的英译研究,笔者以“《将进酒》英译本”为关键词查阅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检索发现相关论文总计14 篇。 主要从延译理论、译者主体性理论、概念功能理论、语篇功能理论、“三美”理论、“形似”和“神似”、归化与异化、情感对等视角出发,选取一至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然而,对李白《将进酒》这样的千古名篇,不到20 篇的文章不足以完全支撑,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英译本在不同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异同,可总结概括出适用于乐府诗的翻译方法,进一步优化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

(一)基于“三美”理论的比较研究

许渊冲先生基于翻译实践经验,提出了“三美”理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重神韵,注重传达原诗的精神和风韵;音美重韵律,注重再现原诗的节调;形美重格式,注重还原原诗的词句形态。 陈明[1]、任永刚和刘玉红[2]、王静[3]、索宇星[4]秉持忠实传达原诗内容的原则,基于“三美”理论对许渊冲、孙大雨、Stephen Owen 等人的《将进酒》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在音美层面,陈明认为许渊冲的译文行云流水,“abab ccdd ee fgfg hhii jjkk llmmm”的韵式最大限度还原了原诗风貌,读音灵动自然,朗朗上口。在王静看来,孙大雨的译文采用隔段换韵,“abab cded fgbg ijkj lmnm ooo”的韵式颇具抑扬顿挫之美感。 陈明发现孙大雨善用头韵,“saints and sages”等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视听美感。 索宇星指出Stephen Owen 的译文采用隔行递减排列,过多分行的排布放缓了原诗的节奏。 同时无韵体散诗译法的运用,无法传神再现原诗的韵律美。 在“黄河之水”意象传递上,任永刚和刘玉红认为张炳星选用的“Yellow River's water”中,名词所有格的使用略显拖沓,发音不够明快。 同样,对“奔流”一词的处理,任永刚和刘玉红认为张炳星选用的“Rushes”第三人称单数的效果远不及许渊冲选用的“Rushing”现在分词形式更能体现水流的清脆悦耳,滔滔不绝。

在形美层面,许渊冲和张炳星的译文无明显高低之分,均好于Stephen Owen。 许渊冲总体上遵循原诗一行译文两行的译法,仅在细微处做了部分调整,译文简洁灵活,贴合原诗风格。 张炳星忠实于原诗形式,没有改变原句语序,延续了原诗的语言特征。 而Stephen Owen 采用无韵体散诗译法,背离原诗语言表现形式,在保留原诗形美上有失妥当。

在意美层面,陈明表示诗歌的意义通常蕴藏在字里行间。 在“散”字表现上,陈明评价许渊冲选用的“spent”一词,点明了字的引申义,即“花费”,但未能还原“散”字精髓。 而孙大雨选用“scattered”一词,增添了动态感,形象传神,极具画面感。 此外,任永刚和刘玉红强调介词和标点在传递原诗意境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空对月”翻译上,张炳星选用介词“under”表示“在……下方”,含垂直在下的意思。 人在下,月在上,人月相隔。 而许渊冲选用介词“in”表示“在……中”,含在某一范围内的意思。 人沐浴在月光中,月光包裹着人,人月合一。更能传达出原诗三人把酒言欢,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飘飘欲仙、怡然自得的快感。 在“杯莫停”翻译上,张炳星使用陈述句“Please drink to your utmost.”,语气平淡,礼貌的口吻略显正式,与恣意的饮酒氛围格格不入。 许渊冲译为“Do not put down your cup!”。 “Do not”与感叹号的连用,加强了劝酒的语气,将好友间无拘无束、畅快豪饮的场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索宇星、任永刚和刘玉红均以“三美”理论为核心,从音美、形美、意美层面比较李白《将进酒》的不同英译本,有利于读者理解“三美”理论在诗歌翻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陈明和王静分别从“形似”和“神似”、综合对比研究着手,补充丰富了“三美”理论。 美中不足的是,五位学者没有提出如何使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实现动态平衡,让译入语读者感受到主观抒情色彩浓厚的李白诗歌。

(二)基于“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比较研究

严复先生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郑洋[5]和孟健[6]以此为基础对许渊冲、龚景浩、赵彦春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在“天上来”翻译上,许渊冲译为“come from the sky”,龚景浩译为“flows from the sky”,赵彦春译为“surge down from the sky”。 郑洋认为许渊冲和龚景浩两人的译文语气平淡,没有体现出黄河水从天而降的雄伟气势。 译入语读者可能会认为黄河水本就发源于天边,容易造成误解。 两人过于追求对原诗的“信”而忽略了对事实的“信”。 赵彦春的译文则恰到好处,很好地塑造了黄河之水自天上喷薄而降的气势。 “悲白发”的翻译上,许渊冲选择不译,龚景浩译为“the worry is about hair color change”。 孟健指出许渊冲舍“信”求“雅”,而龚景浩的译文做到了“信”“雅”兼备。 “金樽”一词的处理上,许渊冲译为“wine-cup”,龚景浩译为“golden cup”,赵彦春译为“empty cup”。 金樽是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由于译入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等的词汇,因此三位译者均选取“cup”进行替代。 郑洋指出许渊冲将“金樽”简化为“酒杯”,使译文通俗易懂,做到了“达”。 龚景浩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准确传达了意象的颜色和质地特点,做到了“信”。 赵彦春“empty”一词的选取,与“空对月”相关联,使饮酒充满了诗情画意,做到了“雅”。 在传递原诗内涵的同时,译者完美还原了原诗的意境,与译入语读者建立了共情。 在“还复来”动作的表达上,许渊冲译为“turn up again”, 龚景浩译为“be earned back again”,赵彦春译为“come up”。 三种版本的译文形成了两种走向,即“散尽的千金”是否需要人的主观意志和努力赚回。 郑洋认为原诗中李白更多强调的是非意志性,体现了李白狂放豪迈的金钱观。 因此,许渊冲和赵彦春的译文更准确传神,做到了“信”。 而龚景浩的译文与原诗的意思相悖,不够“信”。 在“烹羊宰牛”的翻译上,许渊冲译为“kill a cow, cook a sheep”,龚景浩译为“boiling beef and preparing lamb”, 赵彦春译为“cook lamb, kill cattle”。 郑洋发现许渊冲舍“雅”求“信”,虽精准,但豪气尽失。 龚景浩舍“信”求“达”,虽不准确,但能反映出原诗的意味。 赵彦春用“lamb(羔羊肉)”和“cattle(牛的总称)”,则描绘了佳肴鲜美可口的味道。

郑洋和孟健以“信、达、雅”为准则衡量不同英译本的优点和缺点,肯定了“信、达、雅”翻译标准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但并未探讨如何兼具“信、达、雅”三者,最大程度上展现原诗风韵。

(三)基于及物性理论的比较研究

郑纹[7]、王森[8]、成芳霞和徐雯婷[9]以及物性理论为视角, 对许渊冲、 Witter Bynner、 Stephen Owen、孙大雨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 将及物性系统按照人的经验划分为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10]原诗中物理过程占主导地位,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占比较少,并未体现存在过程。 整体而言,四位译者的及物性分布与原诗近乎一致。 王森指出原诗“见”为心理过程,是对黄河水发源的描写。 许渊冲译为“see”,Stephen Owen 译为“look”。 “see”强调结果,“look”强调动作。 原诗中强调的是结果,因此“see”更胜一筹。 成芳霞和徐雯婷指出原诗“得意”为物质过程,表示理想抱负得以实现。 许渊冲采用关系过程,译为“when hopes are won”。Witter Bynner 保留物质过程,译为“a man of spirit”。比较来看,虽然Witter Bynner 选用了同原诗一样的过程,但并没有指明“得意”的具体意思。 而许渊冲虽然转变了过程,但语义上更贴切。 郑纹指出原诗“天生我材”为关系过程,是对个人才能的性质的描写。 许渊冲选用“has made”,Witter Bynner 选用“gave”,孙大雨选用“endowed”。 从语态角度看,“has made”和“gave”为主动语态,“我材”是上天施与,“我”被动接受。 而“endowed”表示“生来具有”,被动表主动,“我”可以随意支配“我材”,表达了李白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 成芳霞和徐雯婷指出原诗“恣”为物质过程,表示放纵。 许渊冲选用行为过程译为“laughed”,由“guests”担当行为者,侧重行为。 Witter Bynner 译为“with many laugh and quip”,没有使用任何过程,侧重氛围。 Stephen Owen 选用心理过程译为“pleased”,侧重心理表现。尽管三位译者对过程的处理有所不同,但在其译文中均体现出了欢乐的场景。 成芳霞和徐雯婷指出结尾“换美酒”的“换”为物质过程,表示以物换物。许渊冲选用“sold”和“buy”,将两词连用,表示卖掉“五花马,千金裘”,用赚来的钱买酒,揭示了“换”字背后涵盖的过程。 而Witter Bynner 和Stephen Owen选择直译,通过“exchange”和“trade”直接表达原诗意味。

基于及物性理论视角,成芳霞和徐雯婷是首个全面系统地对整篇诗歌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得出两个共性和两个差异,为之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而王森和郑纹只是选取了原诗两至三句进行分析,研究并不深入,从中不能看出译者整体翻译的特征,不具有代表性。

三、 结语

尽管李白《将进酒》已经被国内外译者翻译成多种版本,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现有的英译本对比研究略显不足。 主要基于“三美”翻译理论、“信、达、雅”翻译标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形似”和“神似”翻译方法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展开,从选词、韵律、意象传递等方面对不同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当然,对乐府诗英译的对比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述,将副文本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从文本外及文本内两个维度,全方位探讨李白《将进酒》诗歌英译本对比研究,会有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及研究空间。

猜你喜欢

将进酒英译本许渊冲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将进酒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将进酒》解读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将进酒》的“三气”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折桂令·客窗清明
李白《将进酒》的狂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