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途径探索

2023-09-10吴巧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生涯心理健康职业

■吴巧文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2)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全国各高校都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部分高校呼吁将学生生涯教育作为人的终身发展教育。由此可见,该领域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课题团队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均有很多重叠和相似之处,因此提出将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流程等进行结合,并给出改革方案。本课题团队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的前后逻辑、课后的咨询辅导等方面着手探索和调研,并对当前就业形势进行调查分析,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相结合,研究两者的内在关联性,希望能为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育尽一份力。

一、目前学生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现状

(一)国外该领域研究

第一,很多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就业教育,具有超前性且服务个性化的特点。比如,美国的DUCK 大学,新生入学时就可以得到职业规划中心对其职业规划的各种就业前指导,并全程免费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探索服务[1],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业观了解不同的专业领域资讯以及职业信息。

第二,实施力度大、实践性强。比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他们的就业服务中心与社会2 000 多个就业机构合作,充分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兼职、实习、志愿者等服务;英国从国家层面出台系列法令,要求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为学生熟悉各种职业,提供必要条件[1],给学生提供就地参观和实习的机会。

第三,服务意识浓厚且具有连续性。例如,日本的部分知名大学,他们会跟社会的就业促进单位联合,甚至会成立固定讲席班和校内学生社团、学生互助组织等,安排学生在就业前的各种培训;在美国,大学四年里会为学生提供不间断就业指导服务,且贯穿始终(包括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使学生无论处于职业发展哪个阶段,都可以从中受益。

第四,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要求有相应的资质才能上岗。比如,英国的某些大学生就业辅导教育人员,一般要有博士学位且要求心理学专业。

(二)国内该领域状态

本课题团队走访了福建省内的几所高校,并对该领域做得比较好的高校进行专项采访。走访中发现,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一些本科院校,如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都成立了大学生生涯咨询室,甚至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整合心理和生涯咨询两部门,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也出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理论提得多,真正落地实施的高校比较少。桂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教授郭振友,很早在《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模式的探讨》一文,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教育有机结合的模式。二是一致认同心理健康教育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相互性。如杨洋等人在《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价值实现》中认为,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同时,会因此引发心理问题,为了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工作,就必须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以便更充分就业。

综上所述,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呼声虽高,但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一是理论建设缺少本土化,只停留在对西方经典理论移植借鉴、消化吸收阶段,没能很好地和中国历史、文化、实际国情相结合,对学生价值引领作用不够;二是目前很多高校把生涯教育完成等同于职业指导,形式单一并且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里生涯教育只有单一的生涯和就业课程教育、生涯大赛等,严重忽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本质内涵的丰富性、动态性、发展性,缺乏相关教育项目的拓展和延伸;三是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师资队伍缺乏长期发展的机制保障,造成教师不愿意在此岗位深耕,难以形成学科的体系化、服务的专业化,任课教师大多是由辅导员和就业系统的教师兼课,易流动且专业性得不到保障,四是很多高职院校(特别民办院校),几乎没有生涯咨询室,服务意识淡薄。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反映,没有接受过更多相关专业的服务,较少课堂外的延伸服务。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内涵概述,以及它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发现,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在教育手段上,两者具有普遍性又具个性化。生涯规划教育是引导学生个体规划未来生涯发展,并为之付诸行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调节身心健康,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生涯规划不清晰,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造成影响;而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也影响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的认知,甚至影响学生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践行动。学生职业规划清晰,目标明确,学习就有动力,人就会积极向上,有利于减少由于职业迷茫而引发的心理问题。

(二)作用上的互补性

生涯规划教育是生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解决学生职业困惑,可以避免其产生更多心理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职业规划阶段受到自我认知和情绪方面的困扰时,会严重影响科学合理的规划,只有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排除了心理困扰,才能更好地做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三)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就是全人教育。所谓全人教育,是指充分开发个体潜能,培养一个完整的个体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两者都是实施全人教育的工具,都强调受教育者具有各种发展潜能,教育目标是使个人充分、完全地发展潜能。在教育原则上,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在教育内容上,个人学习内容一定要融合,兼顾认知与情感、人文与科技、专业与基础,个人需要知道从生命开始到最后成长阶段的所有教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教育者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掘身心潜能的机会,强调思考与操作、观念与实践、分工与合作、欣赏与创造[2]。

三、将两者结合的建设性意见与对策

(一)提前灌输职业规划理念,唤醒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国外院校对职业指导教育意识较早,甚至在低龄段就会有相关的课程设置,直至大学,相较于国外我国在生涯教育领域起步较晚。如在日本,小学阶段,就会设置职业认识类似课程,中学会设置志愿指导、职业认识类课程,大学会设置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类课程。他们很早就意识到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人生发展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早灌输意识,并引导实践。职业教育在我国更应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本课题团队认为在初高中时期,就应设置职业分类及高考志愿填报等相关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选择未来大学的专业[1];同时帮助学生对外部职业信息探索,使学生对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至于盲目填报志愿,到了大学,发生不喜欢或能力不胜任导致换专业或将就学习、将就就业等现象的发生,甚至会因为环境或专业适应问题产生心理问题。也就是要提前为学生步入职场做铺垫。

(二)将相关理论和我国国情相结合,进行本土化应用

我国在职业生涯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理论体系,大都来自西方。不管是上课用的理论体系还是做生涯辅导方面的理论依据,在使用过程中,都只停留在对西方经典理论移植借鉴、消化吸收的阶段,没能很好地和中国历史、文化、实际国情相结合。比如,特质因素论,在西方倡导的价值理念是个人主义,所以在就业引领或自我探索时,会优先考虑个人需要层面,忽视国家或集体需要。而将该理论应用在我们的课堂时,就应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领集体主义价值理念,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舍小我,成大我;同时,在对学生做咨询或辅导时,结合当下国情、就业大环境等,鼓励大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西方理论应用时,一定要多考虑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根据国情实情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科学应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职业指导,形式单一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本质内涵具有丰富性、动态性、发展性,因此,在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时,应该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化的服务。如生涯心理发展中心,在开设相关课程时要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学生入学到毕业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特点,开展全程化、分阶段、多路径的生涯教育活动;根据学生入职前的需要,通过开展职业素质训练营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与事业发展能力;做好大学生初入职岗位胜任力调查,构建主要专业对应的岗位胜任力数字模型;开展个人生涯咨询辅导,澄清学生不合理认知,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从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探索职业意义和可能性;开展生涯能力相关培训活动,树立终身学习观,积极行动,在实践中进行个人能力迭代等相关拓展和延伸活动。

(四)积极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心理辅导,提高服务意识

生涯咨询是心理问题的提前预防阶段,建议学校都能配备生涯咨询室,甚至把生涯咨询和心理咨询合并,建立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划中心。加强职业心理辅导,把学生的生涯问题解决了,可以减少很多生涯迷茫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能把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要提高我国高校就业服务部门的服务性,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特点,对学生实施分阶段实践帮扶。比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做法,便于大学生在择业时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抉择。如日本的大学,跟社会就业促进单位联合,成立固定讲席班和校内学生社团、学生互助组织(如学生职业中心、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等)等,安排学生就业前的各种培训,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讲座、面试技巧、企业信息分析、自我认知探索训练等,还会对已毕业但尚未就业的学生进行登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能力提升培训[3],达到精准帮扶,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做好了充分准备,促进更快就业。

(五)提高职业生涯和心理咨询辅导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

呼吁学校相关部门领导重视,能够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建立专任教师长期发展机制,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第一,提高职业生涯或心理教师的招聘要求。由于目前大部分任课教师来自辅导员和就业系统的教师兼课,由此造成两方面影响。一是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能保障;二是队伍不稳定性,造成授课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没有专人来做相关教育项目的拓展和延伸,相关教育活动也就应付了事,多流于形式,难以形成系统化、专业化服务体系。

第二,师资队伍缺乏长期发展的机制保障,造成教师不愿意在此岗位深耕,难以形成学科的体系化、服务的专业化。建议各高校成立大学生生涯心理发展中心或学院,为生涯辅导教师设置长期发展机制保障,让从事相关岗位的教师有归属感和晋升空间。同时,可采取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方式,结合校内外专家开展生涯咨询服务。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咨询队伍,加强和规范任课教师理论知识体系的培训与学习,完善生涯规划咨询体系(包括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决策规划、行动评估等整个过程);同时建设一支稳定持续的生涯咨询队伍(可以把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相关学校领导、企业资深HR等都纳入咨询师队伍之中),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领域的生涯咨询;引进企业资源HR,作为外部环境认知的咨询师,引导学生认识行业、岗位要求、晋升途径、职场认识、岗位胜任力分析等。比如,英国的某些大学生就业辅导教育工作人员,一般都要有博士学位、心理学专业,日常工作除了给学生就业辅导外,还会辅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探索、生涯阶段设计等个性化指导。学校可以把心理咨询师纳进生涯咨询队伍,整编成一支队伍,共同协作,相互促进,共同解决生涯困扰带来的情绪问题,有效把生涯咨询工作和心理咨询衔接起来。

(六)整合生涯就业指导与心理咨询中心,提高工作的务实性和连续性

第一,提高工作的务实性。通过课堂课程讲授或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类活动,如生涯规划大赛、传授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成立学生互助社团、组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对外部就业环境分析和探索方面,通过引进企业专员安排各种专题讲座、培训活动等帮助学生收集行业、企业信息、了解就业大背景、就业政策与制度、当前社会供求形势等;还可和相关企业合作,为毕业生适时提供参观调研、志愿服务、见习、实习、专兼职等实践岗位;也可以不间断开展系列校友返校经验分享活动、成立学长学姐互助组织的固定讲习班等,帮助学弟学妹进行自我认知,使他们更好地认知职业、做到合理的职业规划;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情绪疏导,促进人格发展,提升就业能力。

第二,整合职业生涯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成立大学生身心发展咨询中心,师资队伍可联合校内外咨询师,开展线上线下咨询服务,全程化地提供个性服务,辅导学生做科学的自我认知、合理规划、找准定位,为学生及时进行情绪梳理、岗位胜任力分析、职场心理调适等,从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第三,提供连续、全程化的服务。学校应该全程化为学生服务。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职业阶段,会碰到不同的问题,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时、当遇到职业瓶颈时、当面临职场“洗牌”时,鼓励学生调整好心态,及时调整方向,启动备用计划。把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提供连续服务,各年级学生不论处于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都能得到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真正使得学生在不同阶段碰到问题都有对应的服务方案。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就业指导部门既要做好全面的就业引导服务,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把两者都贯穿在人才培养教育的全过程。既要讲方法,也要遵循规律,同时还要注意结合,相关部门应有提前防范意识,明确什么时机该从哪个阶段结合,怎么结合,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觉察,及时调整情绪状态。职业规划是个动态的过程,而心理健康建设也要随着个体的阶段变化而调整方法,因此,我们要保持开放的思想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将它们进行科学的结合。这条路还在摸索阶段,我们不断尝试,总结经验教训,积累积极有效措施。最终目标都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培养健康合格的人才。

猜你喜欢

生涯心理健康职业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职业写作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