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2023-09-10肖龙兴
■肖龙兴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世界发展[2]。这也深刻阐明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和重要使命。对民办高校而言,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许多具体困难。“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重视度不高、体系不够完善、方式方法老套等问题,如何完善教育、管理和服务,成为做好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关键。”[3]民办高校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并使之在广大师生中入眼入脑入心,就要在宣传上下大功夫,在教育上花大力气,才能取得大成效。民办高校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工作思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广大师生的思想共识和行为自觉。
一、民办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是“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简称,与公办学校相对应,主要是指“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企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资金,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我国现有各类民办高校774 所(含独立学院),大多于2000 年前后开始办学,其中不少独立学院于近期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民办学校。受办学经费及其他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民办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主要存在重视不够、师资不足、投入不大、效果不好等问题。
一是领导班子的重视程度不够。除董事会外,民办高校的党政领导班子大多聘请公办高校的退休干部,班子成员的变动频率较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领导班子的主要精力放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上,党政领导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的意识不强,对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不够。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但总体来看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是极为紧张的,经费的使用与审批是极其严格的。除国家硬性规定的各项办学支出外,很多民办院校没有把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资金列入清单,这导致了工作进展较为被动,特色不鲜明,研究不深入,成效不明显。三是网络舆情的响应速度不够。在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和应用,青年学生思想多元化、自主化、个性化更为明显,思想动态趋于复杂,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另外,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后勤服务保障不足,对少数民族学生关心不够,与政府部门、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不到位等问题,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同时,民办高校教职工人员相对年轻,经验不足,处置网络舆情的响应速度不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也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冲击。
二、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抓好“一个中心”
对民办高校而言,安全稳定工作至关重要,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做好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并狠抓落实,有助于民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平稳可控,不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和重大安全责任事件,确保平安办学、优质办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精神为统领,进一步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把“三个离不开”“五个共同”“六个相互”转化为师生的共识,营造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二)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办好两份“刊物”
第一,发挥校报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校报大多刚刚起步,水平参差不齐。民办高校要做好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就要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积极主动开展刊登民族团结方面的正面新闻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办出一份高质量的校报。这是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校报要积极刊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新闻报道,编辑部要积极吸纳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工作,民办高校要主动营造民族向上奋进的良好氛围,通过校报团结人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的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任务中。
第二,发挥学报理论阐释的作用。同样由于起步较晚,民办高校的学报很多没有刊号,大多停留在内部刊物的阶段。作为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展示和提升的重要窗口,在办刊指导思想上,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论文选用上,要及时发现、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对其的课题研究,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注重理论阐释,突出思想引领,彰显时代特色。
(三)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用好“三个网络”
第一,用好校园网,展示形象。在信息化时代,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开展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同时也要避免校园网成为境外敌对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开展反面宣传的突破口。民办高校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更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参加和开展网络安全部门和专业公司的网络安全检测,确保校园网站平稳安全运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在校园网首页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醒目链接和重要栏目。校园网信息发布要加强审核,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网站建设成为倡导民族团结、促进校园和谐、展示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
第二,用好办公网,提升水平。随着5G 时代的到来,很多民办高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建设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基本上学校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都加入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办公信息系统,在系统首页显著位置宣传和展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关内容;展示学校各民族师生积极、团结、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示各少数民族教书育人、刻苦学习、志愿服务的师生典型,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转化为可以具体操作的工作措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第三,用好学习网,加强考核。随着“学习强国”APP在全国高校师生中的普及、“云岭先锋”APP 在云南省党员中的认同,“你学习了吗?”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的口头禅。这两个平台也成为云南民办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师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抓手。民办高校要进一步用好这两个平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关要求纳入“学习积分制”和“党员积分制”,并将工作开展的成效列入考核指标。同时,“学习强国”上关于民族政策的知识和报道,都是经过权威部门的审核与把关,科学性、权威性、时效性能够得到保证,也避免了各个高校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时担心用不好理论、吃不透政策、做不活宣传的不利局面,是民办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利器和关键法宝,一定要用活用好用足。
(四)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管好“四个平台”
第一,微信平台。很多民办高校,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会通过微信平台积极进行宣传推广,借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的学校还做到了官方服务号、官方订阅号、官方企业号的“三号合一”。很多公众号关注量拥有上万人,每天发布信息头条平均阅读量在千人以上。民办高校要加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守正创新,既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宣传维护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同时,要安排专人加强信息发布的管控,避免传播不实信息和错误信息。民办高校把微信平台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而不是哗众取宠的传声筒。
第二,微博平台。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民办高校更要注重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大学生才是网络原住民。这些阵地,官方主流平台不去占领,就会被其他谋求私利的平台占领;这些窗口,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武装,就会被其他歪理邪说充斥;这些平台,不及时发布权威的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就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发布者占用。因此,民办高校要建设好学校的官方微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发布学校重要信息,及时关注民族工作动态,加强宣传教育。同时,民办高校还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清理整顿和网络舆情监控,及时化解涉及民族团结的重大舆论危机。
第三,短视频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抖音、快手、知乎、bilibili 等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在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高速增长,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促成了媒介生产、内容、传播手段以及信息输出对象的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想在新媒体语境中进行合理传播,应顺应新媒介的未来趋势和信息扩散规律,找到比较合适有效的传播路径。”[4]因此,民办高校要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主动占领这些短视频平台。民办高校要通过官方认证,及时发布学校形象宣传片、大型文体活动视频,师生专题采访视频、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等,提高点击率和点赞率,对不实信息及时进行澄清,让那些价值观念存在问题,价值取向比较低俗的信息无处遁形,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无处不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的价值取向,打造健康、积极、清朗的网络空间。
第四,校园内部平台。民办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对校内橱窗、海报、横幅、电子屏等校园宣传阵地的管理;要及时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制作各类专题海报、展板、橱窗、喷绘等,要学习宣传新思想,让校园里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让学生在高雅、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中茁壮成长。
(五)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建好“五个机制”
第一,决策机制。民办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或明确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决策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出台规范性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纲要,加大民族团结教育专项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创新机制,要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新课题进行调研,形成制度性成果。
第二,教育机制。民办高校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园区、进宿舍,打造全方位的工作体系;要编制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注意教材的体系化和层次性;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每个学校民族状况各不相同,要鼓励民办高校结合实际编写校本教材,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第二,培训机制。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师资更加短缺。要鼓励民办高校通过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主动“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多种方式招聘、引进、培训师资,同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要鼓励公办院校为民办院校开展专题培训,形成师资交流共享机制;要在辅导员配备、思政课教师配备中优先考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师资,制定更明确的规定;要以“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创建为抓手,鼓励民办高校主动参评、积极创建;主管部门要在资金支持、项目扶持上考虑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高民办高校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校”的积极性。
第四,交流机制。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不断挖掘所在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大学生在校园文体活动中开展民歌对唱、民族舞蹈展演、参加少数民族运动会等,鼓励教师开展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专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利用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以传统文化育人为载体,推进当地民歌、传统舞蹈、民族民间体育等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5],丰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与载体。要鼓励民办高校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民族民间技艺传承工作室等品牌,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效明显的民办高校,要在学科专业建设、招生计划、资金项目扶持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从而充分调动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
第五,考核机制。我们要检验大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没有成效、检验大学生是不是建设了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形成科学实用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民办高校在进行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评优考核时,也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指标体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与意识形态工作共同考核,推动工作落地、落实落细,使民办高校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关键阵地、培育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后继有力的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国家建设的坚强有力的后盾。
三、结语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大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好“一个中心”,办好“两份刊物”,用好“三个网络”,管好“四个平台”,建好“五个机制”,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新理念,创新方法,革新机制,让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