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本位下的寓言故事单元教学探索
——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
2023-09-10文/林军
文 /林 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个单元是以文学类文本构成的单元,如小说单元、神话单元、寓言单元等,这些都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笔者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单元为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尝试引导学生以学习任务群方式学习本单元。
一、以素养为本,设计单元学习任务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何确定本单元学习任务?现行使用的统编语文教材采取“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双线组织单元。这样的编排一方面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又能整合学习任务群所强调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实践活动。依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教师就能比较准确地设计出单元的学习任务。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由此,这个单元就可以围绕寓言故事设计学习任务——“读寓言故事,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组织寓言故事交流会”。教师可以依托这样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感受多种多样的寓言故事形式,引导学生说出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主动地去猜测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迫不及待与他人分享阅读所得,沉浸在寓言故事的海洋里。如此,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关系既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也为单元教学设计提供了整体性的学习情境。
这样以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确定主题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可以从结构上颠覆大部分教师传统的、以单篇课文讲读为主的语文课教学形态。教师不得不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思考,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设计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以终为始,确定单元学习核心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集中体现了本单元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对整个单元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有导向作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明确体现了各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从教师角度看,语文要素能够避免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和模糊性,为语文课堂指明了方向。从学生角度看,语文要素可以帮助他们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依据。但语文要素不是对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教师需要对要素做进一步解读,同时依据相应学段目标,制订可供检测的具体学习目标[2]。
首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进行解读。这一单元有四篇寓言故事,即《守株待兔》《陶罐与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和河流》,还有阅读链接中的《南辕北辙》和《北风和太阳》,以及“快乐读书吧”中的《叶公好龙》,内容多样,体裁丰富。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多看,以会读、会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及目标,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中国古代寓言的智慧。
其次,挖掘语文要素“明白其中的道理”。对比一、二年级关于寓言的课文,可以看出本单元对“明白道理”的要求较高。如《鹿角和鹿腿》一文要求学生对文中提供的两种说法进行选择,并说说自己的理由;《池子与河流》则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更赞同池子还是河流的观点。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明白故事的道理。
最后,依托本单元真实的学习任务——“读寓言故事,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举行寓言故事交流会”,本单元学习目标可以确定如下:
(1)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好文言文以及做好句子的停顿划分;(2)注意积累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和描写心情的句子,并根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3)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结合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4)梳理本组课文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多种多样的寓言故事形式;(5)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进行阅读,举行寓言故事交流会,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目标(1)是语文课必须达成的基础性目标。基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引导或要求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完成,课堂上再通过安排小老师进行抽查检测或全班共同交流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本单元“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这一写作要素,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了解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心情的描写,这样能使单元读、说、写目标保持统一,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以生活为基,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一)读通故事,感受课文内容,夯实基础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寓言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又有角色之间的对话,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所好。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堂上同伴可以互助,检测学习目标(1)的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读好故事,进行朗读训练。例如,《守株待兔》是第一篇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寓言,教师应引导和要求学生读准断句和节奏,同时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读懂寓言,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教学,例如可去掉拼音读,加上节奏线读,去掉标点读,像古文一样竖着读。多样的朗读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基本能将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是文言文朗读不同于别的文体,还要读出韵味。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将“人”“中”“走”“颈”“耒”等字拖长音,将“触株”“而死”“守株”“宋国笑”等词语读得较短。
(二)读懂故事,落实语文要素,领悟寓意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读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怎样才算读懂,怎样又算明白?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首先,要读懂故事,教师要紧紧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学习。如《守株待兔》一文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这告诉学生读懂故事的方法要借助注释;《陶罐和铁罐》一文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说说他们的性格有什么不同;《鹿角和鹿腿》一文则要求学生能读出鹿的心情变化。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任务,那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关注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他们心里所产生的变化,读懂人物的行为和想法。
其次,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从教材编排看,本单元寓言故事不但要求学生能明白故事所讲的道理,还要求学生就某一个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此,教师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共同探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整个活动可安排三课时,并结合四篇课文设计三个环节。第一课时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把《守株待兔》读懂,理解故事所讲的道理;第二课时,小组合作学习《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和《池子与河流》,通过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抓住人物行为,体会人物想法,从而领悟寓言故事背后的道理;第三课时,师生合作,共同梳理、总结读懂寓言故事背后道理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就文中的一些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达成目标(2)和目标(3)。
(三)读透故事,整合教学内容,深化寓意
本单元课文内容同为寓言故事,它们之间有诸多共同点,把这些共同点整合起来进行教学,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守株待兔》是一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而本单元园地“日积月累”中的九个成语也是一个个典型的古代寓言故事。在教学《守株待兔》后,教师可以结合这九个成语,让学生回家了解这些故事的内容,并在次日课堂上交流。这既对《守株待兔》的学习进行了拓展,又整合了教学内容,一举两得。
又如,在教学完这四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交流问题:学完本单元四篇寓言故事后,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共同点写在卡片上,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教师点评。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四篇课文的作者或出处,交流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会发现寓言原来可以涵盖古今中外,表现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诗歌,用一个课时达成学习目标(4)。
(四)交流故事,拓展课外阅读,促进思辨
本单元园地后的“快乐读书吧”提倡学生读更多的中国寓言和外国寓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书开展寓言故事交流会,用一个课时达成学习目标(5),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1)说故事。《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培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学生学完一个寓言故事,概括出寓言的道理往往不难,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很难快速领悟相关道理。为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寓意,在阅读交流分享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2)演故事。教师可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寓言故事。在表演时,学生可照搬,也可改编。当一个个既发人深省又有趣的故事将大家带入一个又一个美妙的世界时,学生的思维将会得到进一步拓展,对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3)画导图。《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提出这样的要求: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学生在阅读完寓言故事后,借助导图梳理,可以有效提高想象力和思维整合力。
四、以学评为体,明确单元评价指标
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收集和整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表现,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情况,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对此,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在教学工作开展前设计评价量表,并告知学生评价标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并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和有效指导。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教师要考查学生单元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借助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依据教学目标,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评价可以从“朗读课文评价”“表达观点评价”“讲故事评价”和“倾听评价”四方面进行设计:
朗读课文评价: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任选一篇,朗读课文时读好停顿,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能和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表达观点评价: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能准确说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能将赞成的理由说清楚,观点鲜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讲故事评价:课前阅读中外寓言故事,挑选一个最喜欢的故事反复练习,讲给家长听;小组里轮流讲故事,对同学提出来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并尝试改变;在班级里讲故事,要求自然、大方、有礼貌。
倾听评价:能认真听同学朗读故事、讲故事,并提出意见,注意语气;在听的过程中可以举手提问。
以上教学实践证明,此套持续性评价方案可以有效且完整地记录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避免教师因强调主题学习任务而忽视低学段基础教学内容,这对教师全面把握单元教学重点是非常有益的。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寓言故事含有丰富的哲理思想和很高的美学价值。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师一定要借助《课程标准》新理念,探索寓言教学走向生活的新模式、新路径,以实现言意兼得。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别有生趣,核心素养得以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