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方法研究
2023-09-10蔡小妹
文 /蔡小妹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目的都只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在“双减”政策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提升对数学作业布置的重视程度,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作业设计,确保数学作业可以取得预期效果。
作业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教师较多地注重作业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技巧的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忽视长远的教育价值。同时,不少教师对开发与利用数学作业培养学生正确数学观念,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功能的研究不够;即使有一些,也局限于现成习题的改变和筛选,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设计、使用以及评价,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成果。“双减”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降低义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以往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方面总会出现作业量大、重复度高、难度性强等问题,很难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落实和贯彻“双减”政策时,一定要改变以往机械、枯燥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多从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优化小学数学作业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减轻学生作业压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目前小学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作业量比较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忽略了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布置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过于注重数学作业的布置量,并没有关注学生自身的承受能力,占用了学生过多的课余时间,这就阻碍了对学生各类综合素质的培养[1]。此外,小学生还仍旧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在情绪调节方面相对较差,如果长时间处在这种高压环境中,不仅很难调节情绪,还会出现厌学心理。这会导致数学作业的布置与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背道而驰,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二)忽略了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基础能力、生长环境以及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异,这也使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完全不同。那些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较灵活地解答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也容易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然而,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速度,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数学作业的设计也较为单一,这就使那些数学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始终处在落后的状态,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很难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2]。
(三)数学作业脱离实际生活
根据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可以看出,小学数学的定义讲解以及题目运算等内容,大多都是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的。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忽略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而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相对较为活泼,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许多新鲜事物。但是在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作业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完全将教材中的内容当作核心,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受到阻碍,很难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估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及发展情况:(1)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2)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中,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情境中,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3)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意识。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按照《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来进行作业设计,要指向数学本质的理解及数学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应用,要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设计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作业;其次,教师也要按照一致性的教学原则来设计数学作业,一定要与学习目标匹配,充分体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再次,教师还可以按照层次性和趣味性原则来设计出适合各个层次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要让学生在趣味性教学原则的影响下乐做作业,愿做作业;最后,教师也要根据实践性教学原则的要求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类作业,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才更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总之,作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数学作业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也要体现多样化特点[3]。
三、“双减”教育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的具体策略
(一)设计前置性数学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前置性学习是指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前置性作业重点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为课堂学习做了准备,还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这一课的教学前,笔者布置了前置性作业:“要测量一块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你有什么方法?请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学生已经从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的故事中获得了方法经验,了解了很多测量不规则石块体积的方法。由于测量比较花时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先进行实验,在课堂上把精力主要放到对比这几种方法的异同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设计分层数学作业,满足学生个体差异
分层作业是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优化作业结构。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作业,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阅历和智力水平不同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教师始终采取“一刀切”作业布置形式,是很难满足全体学生真正的数学学习需求的。为了让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数学练习机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都有所提高,教师可以按照课业的难度采取由低到高的顺序设计分层数学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选择数学作业类型,从而高效完成数学作业[4]。例如,在讲解“分一分与除法”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数学学习平台,设计“自助餐”形式的数学作业内容,可以将作业分成必做题型、选做题型、拓展类题型这几个专栏;也可以设置成套餐类分层题型,可以分成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及拓展练习。比如,教师可让后进生做小数目的平均分作业,让中等生做乘除法互逆关系类的作业,让学优生做一些有关倍数和用乘法口诀求商有余数这种类型的数学作业。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趣味性数学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爱玩的天性。教师如果在授课时合理利用这一点,就会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让学生不再单一地接受知识。兴趣是学好知识的最佳引导师。教师在实际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根据所教授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数学作业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热情。这样能够使学生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5]。例如,在讲解了“时、分、秒”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来设计电子游戏版数学作业,通过向学生展示钟表上的时针、分针所指的方向,让学生写出钟表上代表几时几刻。此外,教师也可以拿来一个钟表教具,说出具体时间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调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更好地帮助学生打好这节课的基础。
(四)设计阅读型数学作业,拓宽学生知识面
阅读能够帮助人类获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和资源。部分数学教材中也会适当编排“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游戏”等各种学习板块,为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方法与思想、数学史等。这些内容能够有效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广度。例如,在讲解完“测量”这一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中国古代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的阅读类数学作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测量历史的发展历程。
(五)设计调查性数学作业,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沟通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育必须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扩大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和谐发展。调查性作业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意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探索的过程中明辨真善美。调查性作业可以变个体性作业为合作性作业,几个人组合成一个小组,调查一件具体的事。这样学生既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又可以在与伙伴、社会人员的交往中掌握沟通技巧。
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调查性作业时,要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现状并针对不合理的情况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能够养成关心社会、服务于社会的良好素质。例如,在讲解了“调查与记录”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调查怎样合理为班级学生买奖品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调查记录、整理数据信息,并提出一些购买见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负增效思维的最终出发点还是要以学生为主,教师要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思想,让每个个体按照其个性和特点发展。“题海战术”显然无法适应这一要求。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来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必须遵循“双减”政策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通过生活性及趣味性的结合,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其后续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