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伏尔加河的纤夫》:“巡回展览画派”的著名绘画

2023-09-09余凤高

世界文化 2023年7期
关键词:伏尔加河列宾纤夫

余凤高

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是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生于当时属于俄罗斯帝国的哈尔科夫省楚古耶夫市(现在属乌克兰),父亲是帝国的士兵。在接受了基础教育后,列宾先是向圣像画家伊凡·布纳科夫学艺,随后开始绘制教堂壁画、肖像画。1863年,列宾来到首都圣彼得堡,进“圣彼得堡美术学院”(或称“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六年里,列宾像恪守学院传统的大多数学生和老师一样,惯于待在室内,在工作室里学习和研究古典艺术家的作品,而“不喜欢任何形式的长途或短途旅行”。只是在1868年的一个夏日的周末,他随同学院的同学去浏览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涅瓦河,“第一次目睹了一个可能使他成名的主题—阳光灿烂的夏日,在一艘艘白帆和度假者野餐的背景之下,纤夫们艰难行进的场景。”苏联时代的传记作家普罗罗科娃这样描述这个阳光明媚的夏日:

……河岸上,身着五颜六色连衣裙的小姐,三五成群悠然而来。列宾觉得,这些美女似乎不是地球上的人,她们令人销魂的美丽和魅力,他十分陌生,无法理解和欣赏。他曾经迷醉于这种芳花盛开的青春魅力,可现在突然间心如刀割,身似鞭挞。

这是把人当牛马役使啊!“这些纤夫犹如一团乌云遮住了明媚而欢畅的太阳”。愉快的心情黯然消逝。这第一次的印象和感受如同重负压在心头。列宾的思想意识中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一方面是极其可怕地残酷折磨人,另一方面是闲逸的人们无忧无虑地嬉闹……(《列宾传》,普罗罗科娃著,焦广田译,海燕出版社,2005年版)

这给列宾留下深刻的印象。

普罗罗科娃接着说:“列宾在涅瓦河上看见用背带拖着木筏沿河岸艰难行进的纤夫之后,他就常常怅然若失。这一深刻的印象令他专心致志地思考和想象达数月之久”,“这个第一印象和感受使他很想表达出来……”

为了对纤夫有更深入的了解,随后三年里,列宾又和他的同学、富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费奥多尔·瓦西里耶夫等一行四人,两次专门去了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体验纤夫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脾性。列宾和纤夫们在各个宿营地或篝火旁一起交谈,看他们煮简单的食物,特别要问清他们干活时如何拉紧背带、合理搭配人力、均分负重的方法等等。列宾又付费请他们作模特儿,画下一幅幅素描。后来,列宾就从这些素描中选出适用于油画的形象,创作完成他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的纤夫》(Бурлаки на Волге,1870—1873)。

在《伏尔加河的纤夫》中,沿着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十一名衣衫褴褛、蓬首垢面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一艘货船,精疲力竭地逆流艰难前行。有评论家将这十一个人分成三组来看。

最前的一组有四人: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这是列宾根据现实中的卡宁为原型而创作的。卡宁原来是一名牧师,后来还俗,当了纤夫。列宾见到他时,他头上缠着一块破布,衬衫上自己缝的补丁也磨得很破,很像一个修行的圣徒。列宾曾有几幅素描画他。现在,在油画中,他眼睛深陷,坚毅的脸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出他对纤夫这一艰苦生活的无奈。卡宁右边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农民,他赤着脚,头发蓬乱,一脸浓密的胡子,似乎正在向卡宁诉说什么;他身后被挡住半个身子的是一个身材细长的瘦子,他戴一顶麦秆帽,叼着一只烟斗,正挺直着身子勉力前行。高个子纤夫的左侧是伊卡尔,他的上衣已经被汗水腐蚀得千疮百孔了,破洞中甚至露出他结实的肩膀。他正两手紧握,眼睛直视前方,是一个倔强不屈的硬汉。

中间的一组也是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叫拉里卡。他尚未晒黑的皮肤表明,他大概还是一个刚入此行不久的纤夫,他那紧蹙的眉头告诉观众,他不习惯纤夫这么繁重的活儿。此刻,他正在用手松宽紧勒在他肩头的纤绳。让少年来拉纤,有如资本家雇用童工一样残酷,画家这一形象的表现,是对沙皇农奴制的有力抨击。紧挨在拉里卡后面的那个半秃的老汉,他那阴沉的脸,表明对艰苦生活的克制。此时他正斜倚在纤索上,打开烟袋,想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少年的右边是一个羸弱患病的纤夫,他步履艰难,正在用袖口擦汗,观者仿佛能听到他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露出另一个纤夫的半个脑袋,他脸庞发黑,嘴唇很厚,可能是鞑靼人,像其他纤夫一样,正经受着同样的命运。

在最后一组的三人中,走在前面的那个纤夫,白色的衬衫外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他后面的一个纤夫,皮肤黝黑,可能是个流浪的希腊人。走在最后的那个,他耷拉着头,两手下垂,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们也像前面的那些人,同样面对坎坷的命运。

列宾认为《伏尔加河的纤夫》是他作为专业画家的第一幅画作。此画打破了皇家学院的传统,由于对下層劳动者的生活表现得如此真实感人,与当时多数学院派传统古典的或者浪漫化的俄罗斯艺术形成鲜明对比,画作一展出,就受到广泛的关注。

弗拉基米尔·瓦西列耶维奇·斯塔索夫(1824—1906)是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批评家。他看到《伏尔加河的纤夫》在1871年的展出后,立即受到深深的感动,他评论画面上的这些人给他的第一印象,觉得“好像森林中的赫拉克勒斯(神话中的英雄),他们一头乱发,胸膛晒得黝黑,他们那青筋突露的手,一动不动地低垂着,从野性的眼光看,鼻孔是多么地扩张,肌肉是多么地强壮啊!”斯塔索夫声称,他一直想知道,俄罗斯的艺术家,这些只知道“神圣的”拉斐尔、只忙于赫拉克勒斯石膏像的天真的年轻人,谁愿意放弃艺术家的巢穴,离开他的工作室,投身现实生活的海洋中,加入现实生活的浪潮。现在,终于从《伏尔加河的纤夫》中看到了。他赞扬列宾“以前所未有的大胆,摈弃以往所谓理想的艺术构思,投入人民生活、人民利益和人民被压迫的现实之中。”两年后,1873年,斯塔索夫在给《圣彼得堡公报》的信中,又再次就《伏尔加河的纤夫》赞扬画家说:“列宾先生像果戈理一样,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也像果戈理一样,具有深厚的民族性。他以前所未有的胆量,放弃任何有关理想艺术的思想,潜入到人民的生活、受压迫人民的现实的最深处。”

《伏尔加河的纤夫》的创作,使列宾赢得斯塔索夫的尊重,并成了斯塔索夫的密友。斯塔索夫一直关心列宾的创作,鼓励他继续走现实主义的道路。《伏尔加河的纤夫》的创作也为列宾加入“巡回展览画派”铺平了道路。

《伏尔加河的纤夫》在1871年第一次展出后,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但获1872年“艺术促进会”的奖项,作者也立即被看成是社会不平等的主要纪录者。后来,列宾对作品作了一些修正,于1873年在“圣彼得堡艺术学院”再次展览。展后,画作先是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儿子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大洛维奇大公所购得,作为“巡回展览画家”最著名的作品和“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里程碑”而在欧洲广泛展出,并被一次次模仿。如美国的弗雷德里克·亚瑟·布里奇曼(1847—1928),是以东方主题而闻名的画家,他1875年的油画《尼罗河上的拖船》(Towing on the Nile)就是受《伏尔加河的纤夫》的影响而创作的。甚至到了1958年,还有芬兰讽刺画家卡里·索玛拉嫩(1920—1999),模仿《伏尔加河的纤夫》创作出一幅政治讽刺画,表现苏联首脑尼基塔·赫鲁晓夫站在一艘由东方集团拉动的船上,向岸上的美国和英国高喊“帝国主义!”掀起一场国际性的事件。

今天,《伏尔加河的纤夫》是圣彼得堡“国家艺术院”值得骄傲的藏品。

猜你喜欢

伏尔加河列宾纤夫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点一盏照亮他人的灯
点一盏照亮他人的灯
列宾的决定
丰子恺送画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多模态话语分析
伏尔加河畔的聚会——记喀山的第20届IAO
元上都遗址
世界四大美院之一的列宾美院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