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公说:李白是我的最爱

2023-09-09谷羽

世界文化 2023年7期
关键词:谢尔盖汉学家李白

谷羽

谢公说:李白是我的最爱。

这里的谢公,不是谢灵运,也不是谢朓。

说这句话的不是中国人,是外国人。他是俄罗斯汉学家谢尔盖·托罗普采夫。

这位汉学家,1940年4月23日出生于列宁格勒。1944年跟随父母迁居莫斯科。他的父亲阿尔卡基·托罗普采夫是建筑师。20世纪50年代初,作为苏联援助新中国建设的专家来中国工作,曾担任北京展览馆和上海展览馆的总设计师。因此,1954年至1955年期间,谢尔盖曾跟随父亲在北京生活过两年多,到过上海、西安等中国大城市。

受父亲的影响,谢尔盖·托罗普采夫报考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主攻汉语。研究生毕业后,曾经在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工作过几年。后来进入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开始研究中国电影,撰写了《中国电影发展简史(1896—1966)》,还写了一本书《张艺谋》,专门介绍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的艺术追求和成就,因此他跟张艺谋成了好朋友,对电影导演黄佐临也很熟悉。

此后谢公开始翻译中国当代小说,先后翻译过王蒙、铁凝、残雪等作家的作品。他翻译了王蒙的中篇小说《杂色》《风筝飘带》等19篇小说,并且跟王蒙通信,就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向作家请教。因此他们成了相互敬重的朋友。

1984年作家王蒙出访莫斯科,曾到谢公家里做客,《苏联祭》一书当中有一节题为《大馅饼与喀秋莎》,记述的就是王蒙访问这位汉学家的经历。谢公的女儿小名卡佳,爱称喀秋莎。那一天谢公的夫人尼娜·鲍列夫斯卡娅做了大馅饼款待中国客人王蒙和王德胜,喀秋莎为两位中国客人唱歌弹琴。喀秋莎唱《喀秋莎》,给王蒙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于是就产生了这么富有生活气息的标题。

从2000年开始,谢公开始集中精力翻译和研究李白的生平与创作,因为2001年是李白诞生1300周年。谢尔盖在大学期间,就对唐诗感兴趣,尤其喜欢李白,曾经尝试翻译李白的诗歌。

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谢公的《李白五百首诗集》和《诗仙李白传》相继问世。

为了研究李白,谢公多次到中国考察李白的历史踪迹,结识了多位中国研究李白的教授和专家,比如安旗、郁贤皓、薛天纬、梁森等,并申请加入了中国李白研究会,成为这个学会的四个外籍会员之一,也是俄罗斯唯一的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

谢尔盖·托罗普采夫知道李白推崇谢灵运和谢朓,就给自己起了个汉语名字叫谢公,因为他的名字謝尔盖的第一个音节也是“谢”。他的邮箱是Litaibai,翻译成汉语是:李太白。由此可见他对李白和李白诗歌达到了多么痴迷的程度,不然怎么会翻译出李白诗500首,还能撰写出李白传呢!

笔者从2011年开始跟谢尔盖·托罗普采夫通信,每次都用他的邮箱,把信寄给李太白。十几年来我们的通信有几百封。笔者与他合作翻译编选了《诗国三高峰 辉煌七百年》,2017年在彼得堡许帕里翁出版了俄译本,印数3000册。我们合作的另一项成果是汉俄对照中国诗歌读本,包括《李白诗读本》《唐诗读本》《宋词读本》和《元曲读本》,入选国家十三五规划图书工程,并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2020年,这套书已经由天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时间回溯到一百多年前,1907 年,年轻的俄罗斯汉学家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1881―1951)来中国留学,在北京巧遇他的法国导师、汉学家沙畹,随后他陪同沙畹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学术考察,当时曾途经天津,在杨柳青镇画店购买年画,这为他研究中国民俗民风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阿列克谢耶夫和沙畹这次学术考察之旅,从北京出发,途经天津、德州、济南、开封、洛阳、西安、太原,最后又返回北京。阿列克谢耶夫所到之处,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宗教、教育、戏剧、年画、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等,悉心考察,详加记载,为日后出版《1907年中国纪行》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奠定了汉学研究的牢固基础。

阿列克谢耶夫这部著作经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者阎国栋教授翻译,2001年在云南昆明出版。2017年修订再版。为俄罗斯汉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就在这本书的第226页,有阿列克谢耶夫1907年10月11日所写的长篇日记,对中国文学有宏观考察与深入思索,涉及中国诗歌史上多位重要诗人,这位汉学家对李白给予崇高的评价。现在引用他日记中的两段文字:

“李白是中国诗歌的顶峰,是预言诗人,卓越的语言大师,民族的巨人。”

阿列克谢耶夫接下来意味深长地写道:

“李白期待着俄国文学的承认,等候着具备力量和知识、期待直视伟大诗人灵魂的译者,就像有人能够直视拜伦和歌德的灵魂一样。”

在笔者看来,在阿列克谢耶夫这番论述之后,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李白等待的那个俄罗斯译者终于出现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恰恰就是谢公,就是俄罗斯汉学家谢尔盖·托罗普采夫。

从2001年开始,谢公专注于李白诗歌研究与翻译,连续出版了七本书:《书说太白》(2002)、《李白古风五十九首》(2004)、《李白山水诗》(2005)、《楚狂人李白》(2008)、《李白传》(2009)、《李白五百首诗集》(2011)和《诗仙李白传》(2014),成为俄罗斯汉学界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第一本书《书说太白》专为纪念诗人诞生1300周年编撰,收集了前辈汉学家撰写的文章,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李白。第二本《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第一次展示了汉学家翻译中国古诗的全过程。李白古风每一首都逐词逐行地翻译,对典故和疑难词语给予注释。这是第一道工序,重在保证对原作语言理解的准确;第二道工序是诗化提升,重在体现原作的音韵特征。原作是五言诗,要用五音步抑揚格(或扬抑格)十个音节来对应,七言诗,要用七音步来对应,对第一道工序的初译稿增删取舍,加工润色。

过去俄罗斯汉学家和诗人合作翻译中国古诗,通常是汉学家完成第一道工序,诗人完成第二道工序。比如,屈原《离骚》的俄译本,就是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博士生费德林先逐词逐句完成翻译初稿,然后请诗人阿赫玛托娃加工润色,诗化提升,最后才出版问世。现在,谢公一个人完成这两道工序,而且比他的前辈,比如休茨基(1897—1938)和吉托维奇(1909—1966)更加严谨,因为休茨基和吉托维奇都把一行诗译成两行,在形式上距离原作较远;而阿列克谢耶夫和艾德琳(1910—1985)翻译中国古诗,重视节奏,却不主张押韵,他们担心押韵会以词害意。

谢公尊重阿列克谢耶夫提出的翻译中国古诗的原则:以诗译诗,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但又认为,押韵,是中国古诗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若不押韵,恐将有损中国诗的原貌。因此他知难而进,不仅坚持押韵,还坚持等行译诗,并且尝试用双音节音步对应一个汉字,绝句译成四行,律诗译成八行,每行都比前辈的译稿减少四五个音节,因而更接近汉语古诗的简洁洗练的风格。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译者面临极大的挑战。但谢公经过多年的努力,译中国诗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得心应手。

著名学者尤里·索罗金(1936―2009)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撰写过一篇书评,特别赞赏托罗普采夫的等行翻译,认为他避免了译诗增加行数的弊端,体现了原作简洁凝练的风格与神韵,而过去的有些译作,仿佛穿上了防寒服,显得过于臃肿。

托罗普采夫用了十年工夫翻译《李白五百首诗集》,先后投寄几家出版社,多次碰壁,最后不得已自费出版,印数只有区区五百本。

2006 年,中国授予谢公“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是对他长期研究中国文化的表彰与鼓励。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世界上,像谢公这样集中精力,多年坚持不懈,翻译介绍中国大诗人李白,翻译《李白五百首诗集》,撰写《诗仙李白传》的汉学家,毕竟屈指可数,极为罕见。

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接见俄罗斯援华专家与家属,参与接见的四十人当中就有谢尔盖·托罗普采夫和他的夫人尼娜·鲍列夫斯卡娅。托罗普采夫还代表受接见者发言。他们夫妇两个人双双获得了“俄中友谊地久天长”奖章。

同年12月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第一届“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颁奖活动,授予谢尔盖·托罗普采夫终身翻译成就奖,俄罗斯和中国学界同仁公认,谢公获此殊荣确实属于实至名归。

托罗普采夫尊重俄罗斯前辈汉学家,译诗结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作为中国李白研究会的外籍会员,托罗普采夫跟中国多位研究李白的专家学者保持联系,向他们咨询求教,把他们的论文翻译成俄语;他还多次来中国访问,赴西安、四川、安徽等地进行学术考察,研究跟李白行踪有关的历史地理资料。他撰写的《诗仙李白传》能进入俄罗斯名人传记丛书,恰恰证明了这部著作的品位与质量。

笔者与谢公从2015年开始合作编选翻译中国诗歌。2017年至今已经在彼得堡许帕里翁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三本诗选俄译本:《诗国三高峰 辉煌七百年》(2017)、《风的形状—中国当代诗选》(2018)、《李清照诗词选》(2020)。如今,《欧阳修词》和《苏轼诗词100首》也列入了出版社选题,《李白五百首诗集》有望近期修订再版。

谢公的译作《李白五百首诗集》和他撰写的《诗仙李白传》,是中国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的丰碑,影响广泛而深远,这两部译著有助于俄罗斯更多读者认识李白,了解李白,阅读李白诗歌。就像中国许多读者喜爱普希金、阅读普希金一样,笔者相信,俄罗斯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李白,喜欢聆听他激情浪漫、胸襟宽广、天籁一般的歌声。

2006年4月,谢公在四川江油参加李白国际文化节时,应邀用汉语和俄语写一句话。他写的是:李白是我的最爱!Ли Бо — Мой самый любимыйпоэт!

这是发自内心的真挚语言,凝聚着谢公多年的心血与感触!

但愿关注中俄文化交流的读者,能记住谢公这个名字,记住他多年来的默默奉献!

猜你喜欢

谢尔盖汉学家李白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汉学家访问蒲松龄纪念馆
“好”伙计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皮夹里的相片
海外汉学家影廊
俄罗斯航天员谢尔盖助阵201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