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烘托 锦上添花

2023-09-09张伟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祥子拉车烈日

张伟

烘托,中国画技法名,即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画月亮,用轻柔飘逸的云,加以衬托,从而突出月亮的朦胧、皎洁、娇美。写作中,也离不开烘托手法,“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通过侧面渲染,来烘托主要写作对象,从而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那么,在写作中,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烘托”手法,使得描写对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富有表现力呢?

老舍先生不仅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更是运用“烘托”技巧的高手,他的作品,往往于巧妙的烘托中,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故事情节,抒发情感体验,揭示文章主旨。小说《骆驼祥子》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运用“烘托”技巧的典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先生,看他是如何巧妙运用“烘托”技巧的。

以景衬人,烘云托月

景物描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恰当的景物描写,不仅能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还可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故事情节,为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情感服务,从而突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

祥子在烈日下拉车,老舍先生是这样描写景物的:“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的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

在这里,作者不厌其烦,运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烈日,渲染天气的酷热,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呢?大家想一想,天气这么炎热,太阳这么毒辣,祥子却仍要上街拉车,是不是侧面烘托了他生活的艰辛、遭遇的悲惨。这就是以景衬人,写景是为烘托人物形象服务,写烈日之烈,是从侧面烘托祥子辛勤劳苦的形象,突出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

再如虎妞死后,在曹先生的开导下,祥子下定决心,准备娶小福子为妻,这时,作者笔下的景物是这样的:“正是冬季一天里最可爱的时候。这一天特别的晴美,蓝天上没有一點云,日光从干凉的空气中射下,使人感到一些爽快的暖气。鸡鸣犬吠,和小贩们的吆喝声,都能传达到很远,隔着街能听到些响亮清脆的声儿,像从天上落下的鹤唳。洋车都打开了布棚,车上的铜活闪着黄光。便道上骆驼缓慢稳当地走着,街心中汽车电车疾驰,地上来往着人马,天上飞着白鸽,整个的老城处处动中有静,乱得痛快,静得痛快,一片声音,万种生活,都覆在晴爽的蓝天下面,到处静静地立着树木。”

找到了曹先生,拉上了固定的包月,解决了吃住问题,而且曹先生还答应给小福子一口饭吃,生活充满希望,祥子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但作者没有直接描摹祥子的内心,而是借助环境描写:天气是晴美的,天空是蔚蓝的,日光是带暖气的,声音是响亮清脆的,就连整个老城都是痛快的。以景衬人,以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祥子内心的感受,烘云托月,突出他内心的幸福与满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下文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的堕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留有悬念,让读者去想象、去感悟、去体会,极大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作品更加含蓄委婉,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以物衬人,相得益彰

有时候,直接刻画人物,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这时,我们可以宕开一笔,避实就虚,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来衬托主要人物,使物与人融为一体,以物衬人,借物抒情,在对比烘托中,使人物形象“活”起来。

如小说中,祥子经过三年的辛劳,终于买上了自己的新车,作者这样写道:“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

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经过三年的努力,梦想终于实现了,他的内心感受如何?作者没有直接点出,而是着力刻画祥子眼中的新车:“弓子是软的,车箱是亮的,垫子那么白,喇叭那么响……”这就是以物衬人,以新车的美好、舒适、称心,烘托祥子内心的幸福、满足。这么好的车,跑得不快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这辆车,这时的祥子是努力的,上进的,能干的,为下文新车被抢,希望破灭,祥子堕落成自私、麻木、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埋下了伏笔。

再如刻画天气的炎热时,作者这样写道:“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这一段,作者不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刻画烈日之毒、天气之热,还通过柳树、枝条的无精打采,特别是以狗、骡马的酷热难耐,来渲染天气的炎热,以物衬人,烘托了祥子的勤劳、能干、好胜、要强,为下文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巧妙地运用烘托技巧,以物衬人,以虚写实,藏而不露,不仅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刻画,反而使文章更含蓄,更具厚重感,引人思考,发人深省,更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以人衬人,画龙点睛

刻画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还可以通过描写其他人物,以此来衬托主要人物,这就叫“以人衬人”。这种写法,既可以避免行文的单一枯燥,又能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具体,更鲜明。

如在刻画车夫老马时,作者这样写道:“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莲蓬篓儿似的棉袄,襟上肘上已都露了棉花。脸似乎有许多日子没洗过,看不出肉色……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老马有自己的车,可拉车到五十多岁,却连自己和孙儿都养不活。这里作者表面上写的是老马,实际是烘托像他一样的拉车人,老马的命运就是旧社会所有拉车人的命运。作者巧用烘托,揭示了像老马这样终日辛劳,却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揭露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黑暗社会现实。

再如在写祥子暴雨中拉的客人时,作者这样描写道:“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暴雨中祥子拉车的痛苦、煎熬、挣扎,而是通过对坐车人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烘托祥子的痛苦、不幸、无奈,从而表现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冷酷,揭露整个社会的黑暗,画龙点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言尽意远,引人遐想;或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渲染烘托,回味无穷。巧妙运用“烘托”技巧,使作品少了一份直白,多了几许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同学们,学问藏在钻研里,技巧藏在文章中,让我们一起跟着老舍先生,学习运用“烘托”技巧,在写作时,灵活运用“烘托”手法,借助人、景、物来烘云托月,突出主要人物,从而使得我们笔下的景更含蓄,物更灵动,人更丰满,主旨更突出。

猜你喜欢

祥子拉车烈日
烈日下的坚守
烈日
疯狂编辑部之烈日消暑法
抬头看路 埋头拉车
骆驼“祥子”在唐朝的一天
烈日下的浪漫新颂
找不同
老舍《骆驼祥子》中二强子人物形象叙事的不可替代性
成功=埋头拉车+抬头看路
毛驴拉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