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呈现·重构·增值:《梦华录》中的宋韵文化

2023-09-09吴雪云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宋韵梦华符号

吴雪云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梦华录》根据《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改编而成,这部影视剧无论是角色、服道化还是布景,都极具宋韵。“宋韵文化特指两宋文化中优秀的文明元素、内在精神和传延至今的文化价值。”[1]韵,有意味、风味、气味、神韵、情韵、气韵之意,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营造出来的一种生活及社会景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号召下,传统宋韵文化与现代文化衔接、交融、发展。国家的文化指导方针及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是千年宋韵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实现转化的关键因素。

1 《梦华录》对宋韵文化的呈现

1.1 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宋代苏轼曾作词“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陆游曾写下“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在《梦华录》中,女主与男主第一次相遇时,精通茶艺的赵盼儿正在给客人们倒茶,她单手提壶,茶壶距离茶杯有三尺远,赵盼儿的倒茶姿势惊艳众人。身为茶坊老板娘的赵盼儿,她的创业之道以茶为主,所以茶自然也贯穿了整部剧的始终。

宋代之所以茶文化兴盛,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紧密关联。在宋代,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点茶法: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点茶是茶文化盛行的表现,其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有详细的介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茶学的地位和审美境界。

在剧中,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赵盼儿与胡掌柜斗茶的一幕,剧中呈现的茶百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又称“分茶”“水丹青”)是一种仅用茶和水就可以在茶汤上画画、写字的一种传统技艺,令观众大开眼界。据《梦华录》的茶百戏工艺指导、福建省非遗茶百戏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介绍,历史上完整的茶百戏表演步骤十分繁复,包括碎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取粉、注汤、击拂、分茶等,而剧中表现的主要是击拂和分茶[3]。章志峰还表示,茶百戏是认知宋代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中国茶文化繁盛时期的产物,反映的是宋人高雅的艺术情操和丰富的精神世界[3]。可知,茶是宋韵文化的载体之一,其承载着一种身份象征和文化表征。

1.2 挂画文化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4]这段描述点出了此“四事”——焚香、点茶、挂画和插花。这四雅将日常生活审美提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彰显了宋韵文化的美学品格,这般风雅,在《梦华录》剧中处处可见。

宋代的士大夫大部分有收藏名画的习惯,剧中一幅《夜宴图》推动故事徐徐展开,给故事情节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除了《夜宴图》,在剧中还出现了很多名画,如在半遮面茶馆墙上挂着的画是南唐画家徐熙的《雪竹图》,此图描绘了竹林积雪的场景,竹子在高寒中坚韧挺拔。在周舍到赵氏茶坊商讨与宋引章的婚事时,其背后挂着一幅画,是具有“宋画第一”美称的《溪山行旅图》。在第18集,赵盼儿去高家送了高鹄一幅画,高鹄的那句“你这个徐熙的《鹤竹图》,打算卖多少钱哪?”可知此画正是徐熙的《鹤竹图》。当赵盼儿提出用两幅画来与此作交换,一幅是黄居寀的《竹石锦鸠图》,另一幅是关仝的《山溪待渡图》,也都可考究。另在花月宴中,该剧用歌舞的形式还原了唐代名画《捣练图》的场景。这些名家名画使这部剧充满了宋代丰富的文化韵味。

1.3 服饰文化

《梦华录》吸引人的不仅是人物的成长、情节的巧设,剧中的宋代服饰也让观众大饱眼福。除了主角人物的日常穿搭,永安楼的花月宴为观众展现了宋朝女子的装扮和风土人情,可谓是一场视觉盛宴。

剧中人物日常服装的颜色饱和度较低,主要以淡红、浅蓝、浅黄为主,明度偏高,这种色彩比较素雅,可知宋代服饰主要追求简约、典雅。《梦华录》的服装造型师在色彩上提取了宋代瓷器中的粉青、白釉、天青等颜色,典雅清丽,服装上的绣法模仿了瓷器上的裂纹,整个服装的造型体现了一种飘逸感,使人物带有一种独有的气质和清丽。宋韵文化的高度发展改变了群体对服装的色彩审美,相比唐代服饰的绚丽多彩,宋代服饰色彩更偏向于雅致、调和,且多用中间色,剧中赵盼儿除了假扮花魁救宋引章时穿着红色服饰,日常打扮时都比较简单素雅,通常上衣有大袖衫、褙子等,下半身则以裙装为主。

剧中人物的服饰有常服与礼服之别,男主顾千帆上朝办案时的着装就与日常穿扮不同。官服的要点在于色彩,《梦华录》努力呈现以色彩为关键区别的官服制度,如五品以上的官服为红色,三品以上的官服为紫色等。关于常服,宋代男子喜穿“襕衫”。所谓襕衫,是一种圆领(或交领)大袖的长衫款式,因其衫下施横襕为裳,故称“襕衫”。襕衫在宋代最为流行,因其舒适轻便,所以剧中无论是仕者燕居、告老还乡还是低级吏人都好穿之。

1.4 夜市文化

一部《梦华录》,半生创业史。赵盼儿从乡下赵氏茶坊的老板,到成为东京马行街的茶馆半遮面的老板,她的经商之道使得同行纷纷效仿。但这一路十分艰辛,直到永安楼的开张,她才在东京站住了脚跟。赵盼儿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时机和资本,与欢喜冤家成为合伙人之后,她的机遇也就来了。在宋代之前,出于管理的需要,历朝历代都实行宵禁制度,直到宋代,人们开始有了“夜生活”。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5]可见,这夜市的繁华之况、分布之广、时间之自由,剧中永安楼也就应运而生了。

夜市的商品种类繁多,饮食业为最发达的行业,竞争也最大,创新使赵盼儿在茶坊界、酒楼界名声大噪。钱塘县的赵氏茶坊以赵盼儿为主、孙三娘为辅共同经营;茶馆半遮面名字取自“犹抱琵琶半遮面”中的“半遮面”,因加入了身为乐人的宋引章,赵盼儿等人在茶坊里边听曲子边喝茶,生活十分闲适。

2 媒介对宋韵文化的重构

2.1 宋韵文化的多媒介表达

从《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到《梦华录》,这其中从文本叙事到图像叙事,叙事载体实现了审美转化,也是多种媒介之间的互文及补充,有利于对故事本身内涵的诠释,增强美学效果。从媒介本身的特质来看,文本叙事更多强调人的感官调动,也就是说,人的“涉身性”越多,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就更强。而《梦华录》是电视剧,它离不开声画合一的表达形式,在这样的媒介表述之下,用户沉浸式体验享受美好时光,就可知剧情的发展,相较而言图像叙事对用户的感官调动度要求不高,是一种集娱乐、参与等多种体验的表达模式。

“一个跨媒体故事横跨多种媒体平台展现出来,其中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跨媒体叙事最理想的形式,就是每一种媒体出色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6]所以,无论哪种传播媒介,都尝试着从表征到实践,实现了宋韵文化的传播、阐释、重构。更何况在坚守中国文化本土立场、保持中华民族风格的时代号召下,电视剧《梦华录》对宋韵文化的运用、转化,不失为是融入国家话语体系建构中,树立中国文化自信的一次新尝试,提高了当代电视剧的审美品格和立意深度。

2.2 宋韵文化的互动范式

《梦华录》之所以占据榜首,引起广泛的参与度,是因为它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再加上发弹幕、留言等评论方式,更是实现了宋韵文化的大众互动。其中,弹幕的互动效果显著。弹幕发源于日本的弹幕网站,并逐渐在国内流行开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青年亚文化景观[7]。具备即时互动、高效评论的弹幕,这样的附加功能彰显了影视媒介改编的优势。鲜活的个性化表达实现了对故事剧情的多元化解读。例如,在斗茶这一情节中,“茶百戏,福建省省级‘非遗’之一”这样的科普弹幕满屏飘过。这样的“弹幕互动”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一是增强了人们对非遗茶百戏文化的了解,二是培养观众看剧的涵养及意识。剧中出现名人名画时,观众也会边看剧边交流,达到科普的效果。不同时空的人,在同一画面下互动、见证、参与,增强了身份认同,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隔膜也就此被打破。由此可见,宋韵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剧中,更是从中跳脱出来参与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大众的思维、审美、言行。

2.3 宋代女性形象的重构

宋代女性形象是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审美取向所造就,即宋代女性形象是宋韵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宋代社会阶层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在《梦华录》中,原是官宦人家千金的赵盼儿,在父亲获罪后没入了乐籍,后得朝廷恩典重新获得良民身份,在钱塘做起了茶坊生意。但即便如此,观众依然能够在赵盼儿身上看到其在封建制度、等级压迫、性别偏见下的斗争与反抗,她与姐妹之间的深情友谊、与男主的爱情、对不公平不对等的击鼓控诉,都与现代人的认同机制完美契合,展现了一位励志女性的成长之路。

再加上“女子贵自立,一旦想要依靠别人,就有了弱点”这样的表述极具现代思维和现代意识,从而使得这部剧在立意上得到了升华。除了“拼命三娘”赵盼儿,剧中其他女性(孙三娘、宋引章等)也都具备现代女性的力量,柔美中带着坚韧,将女子风骨完美演绎。同时她们撕下了与生俱来的屈辱面具,强调自我独立意识,而不是生来屈辱自认身份低贱,“现代的身份价值认同+古装偶像剧”的组合模式,与高举女性独立旗帜的当代女性不谋而合,符合当代女性的审美观念,《梦华录》火“出圈”有迹可循。

3 宋韵文化的符号增值

3.1 宋韵文化符号的位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激发传统文化发展内生动力,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创新文化发展模式,从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出发进行转化。”[8]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需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符合大众的审美取向,宋韵文化即是如此。

“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9]1,“意义就是一个符号可以被另外的符号解释的潜力,解释即意义的实现”[9]2。宋韵文化符号是宋代的产物,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记忆,在当代有亟待挖掘的新含义。

茶、挂画、夜市、服饰都是宋代文化的符号载体,但这些符号载体的所指在当代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也就是说所指不再指向单一或终极的所指,能指与所指之间出现了“分支”或“路口”。宋代服饰在当时发挥着遮羞、保暖的作用,讲究实用性,又或者说是身份的一种外显,是地位的一种象征;而新时代的宋代款式服装,它们已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是朝代的产物,具有考古研究价值。市面上出现的改良版、日常款宋代款式服装琳琅满目,除了具备原有功能,还强调了装饰、美观、个性这样的当代审美,于是它们(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远远地超出它们自身,携带的意义也远远大于符号本身的意义。

除了以上元符号实现了增值之外,该剧在播出后又创造出了新的符号,这类符号的意义亟待解释。这里引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更为恰切,他认为符号具有“外延、内涵、互相主观”三个不同的表意层次,而内涵指的是符号的意义不再是其本身,而是源自社会的评判方式,找到符合最佳的解释。而当代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理想,作为宋韵文化输出的“中介”——《梦华录》,使宋韵文化的“所指”发生了无限性的位移。

3.2 宋韵文化的经济赋能

根据赵毅衡老师的论述,除了符号文本本身以外,文本所携带的社会约定及联系,可称之为伴随文本。而《梦华录》中的宋韵文化延展及创造出来的一系列“作品”,都是宋韵文化这个符号文本的伴随文本。无论是符号学的伴随文本,还是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跨文本关系”,《梦华录》上映之后所带来的经济效应,都是“显露”于文本表现层的伴随因素,且它做到了比文本本身更显眼。宋韵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除了该剧本身深受欢迎以外,“赵盼儿同款”物品在淘宝、抖音各大平台也非常抢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予了学者重新挖掘、诠释宋韵文化的机会。该剧在大结局之后的热度依然在飙升,多个行业与其推出联名活动,如梦华录联名款喜茶,推出梦华茶喜·点茶、紫苏·粉桃饮两款定制产品,吸引许多顾客前往购买。除了喜茶等餐饮联动,据网络保守统计,与《梦华录》合作的品牌已有40多家,汉服的热卖、景点效益增加、品牌联动等,实现了多赢的效果。一部热播剧可以带火多个产业(服装合作、旅游开发、糕点创新)的发展,足以见得这部剧的火爆程度。《梦华录》可以说是古装电视剧的成功范式,影视剧除了传播文化价值之外,市场消费是衡量优秀影视剧的标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符号的原本意义或许早已被遮蔽,更多的是源自社会的评判和使用价值。在如今,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消费者,都要避免掉入被资本裹挟的陷阱之中,否则可能会使宋韵文化与其使用价值出现背离。

3.3 创作者的文化情怀

根据叶舒宪的观点,文化情怀就是对本土化资源的情怀,同时他呼吁人文知识分子应该是本土文化资源的传承者,而不只是外来理论的传声筒。导演无疑是具备文化情怀的,她在充分利用本土化资源时,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挖掘,《梦华录》就是最好的佐证。可以说,《梦华录》的“根”不仅仅在宋代,导演把它放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巨大宝库中去探讨、演绎所得出的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如今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进行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拥有文化情怀的导演所创作出的《梦华录》吸引了一大批具备同样特性的观众,大大增强了用户黏性。“情怀”是一个记忆交汇点,它涵盖了对于宋韵文化的反思,已然成为创作者们刻在脑海中的精神符号。《梦华录》的定位非常明晰,是以宋代为故事背景的古装偶像剧,其更多的是对于宋韵文化的一种再现和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导演说她更愿意用普通人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把自己的思考放到作品中,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以《梦华录》不只是一次文化实践,更是情怀的一次增值。

展示“宋风雅韵、诗意书香”的《梦华录》给观众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当今影视的改编对宋韵文化实现了“覆盖式”赋能,契合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宋韵文化才能实现与时俱进。通过《梦华录》引发的思考和探究,让宋“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梦华录》的“出圈”,也为未来国产古装剧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方向。

猜你喜欢

宋韵梦华符号
宋韵如水 浸润千年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领略宋朝极致生活美学——读《大宋梦华》
寻诗入画
寻诗入画
学符号,比多少
无题(1)
“+”“-”符号的由来
DREAM FACTORY
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