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语言,好课堂

2023-09-09吕金林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堂语言力度温度

摘要:教师课堂语言是传递知识的载体、沟通心灵的桥梁、激发情感的手段和营造氛围的工具。教师课堂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组织、引导的效果,教师需要设计好课堂的导入语、过渡语和结语,在组织课堂语言时讲究准度、力度和温度,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课堂语言;准度;力度;温度

偶然的机会,听一位教师教学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课堂导入如下:

师同学们,请听一首歌,名字叫Sailing。

师(约4分钟后)这首歌名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啊?

生(集体回答)航行。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课标要求,请同学们看我的PPT,一起大声读出来。

如果把这节课比作一道菜肴,那么这道菜肴在刚入嘴时,我已经没有继续品尝下去的食欲。究其原因,导入的语言干瘪、晦涩、空洞、生硬,用这种“调料”烹饪出来的“菜肴”,又怎能让听课者和学生产生“食欲”呢?

一、好的语言才能成就好的课堂

无独有偶,我接到开设一节区级公开课的任务,课题恰好就是《全球航路的开辟》。在确定了教学的基本框架与环节后,我也在思考几个问题:什么样的导入语能够吸引学生?什么样的过渡语能够引领学生思考?课堂如何收尾才能让学生回味无穷?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我的求索历程。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语

一堂课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因此,我要求自己:一定要设计一小段精彩贴切的导入语,以唤起学生对这节课的求知欲。受到之前那位教师的启发,Sailing这首歌的确契合这节课的主题,用音乐可以把学生一下子拉到500多年前的历史环境中。但是这位教师在导入时把音乐当作一种课堂教学的“道具”,而非“工具”,导入语缺乏情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避免同样的问题在我的课堂上出现?思考之后,我决定以Sailing这首歌为同步背景音乐,借助PPT播放图片,并同时进行言语导入,内容如下:

伴随着电影《哥伦布传》的主题曲Sailing,今天我们把历史镜头推向500年前的世界,(PPT播放新航路开辟中的代表人物图)讲述他们经历的航海故事以及他们所开创的那个时代。首先,我们把时针拨到1487年7月,迪亚士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领3艘探险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踏上了驶往印度洋的未知之路。我们再把时针拨到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87人的远航船队驶入烟波浩渺的大西洋,踏上了不可预知的征程。时间来到1519年9月20日,船长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一支由5艘大帆船和260余名水手组成的探险船队,开始了人类的首次环球航行,船队在历经1000多个日夜、约80000公里的航程之后,18位幸运儿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音乐和教师的语言几乎同时开始,又同时结束,音乐不再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也因此更加浓烈,这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的导入语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被证明是极为成功的,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也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层次分明的过渡语

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的过渡语似乎只涉及教学环节之间的流畅转承问题,但实际上,过渡语的好坏,最能看出教师的基本功。过渡语能体现出教师自身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也关系到课堂教学逻辑是否顺畅,这考验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教材立意是否有足够准确的把握,以及教师对语言的驾驭、整合能力。我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把这节课从整体上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一群人,一个时代(全球航路开辟过程)

环节二:感受航路开辟之艰难

环节三:解开航路开辟之谜团

环节四:论说航路开辟之功过

这四个教学环节,一共需要设计三段过渡语:

过渡语1(环节一到环节二):刚才,同学们在世界地图上轻而易举地描绘出了全球航路开辟的经过。那么,500多年前的那些探险者们是否也可以这么轻而易举地描绘出自己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图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可以借助这样一段史料。

过渡语2(环节二到环节三):既然全球航路开辟如此艰辛,甚至要以生命为代价,那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这群人前赴后继地走上未知的险途?

过渡语3(环节三到环节四):在各种动机驱使下,以及各种因素推动下,我们捕捉到是滚滚的时代潮流召唤了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出现,而这样的英雄群体又开创了一个怎样的新时代呢?

课堂教学环节的过渡语,不仅要具有承接前一片段教学的总结功能,还应具备启迪学生探究下一问题的导入功能。在这三段过渡语中,我使用了“刚才”“既然”“我们捕捉到”等语言,这会给学生留下强烈的心理暗示:教師在总结刚才所述的内容,这是在帮我们强化已学的知识。当然,这并不是过渡语的终极目的。三段过渡语中,我还融入了“那么”“要解决”“同学们可以借助”“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而”“又开创了”等具有梯度性的语言,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积极性。三段过渡语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逻辑性强,实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以及教学立意的升华。

(三)升华主题的结语

在完成过渡语的设计后,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如何让课堂结语能够升华这节课的主旨,激发学生的情感?一堂课好比一出戏,如果演员最后离场时草草了事,或者强行退场,就很难引起观众对下一次表演的期待。因此,一堂好课的结语一定要精雕细琢,切不可马虎大意。课尾,我以海浪的声音为同步背景音乐,讲述了这样一段话:

对于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来说,他们以本能的方式觉察到了历史前进的脉搏,并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投入时代的洪流之中,各自成就了非凡的一生。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时候,不妨主动停下脚步,回望过去,看看历史人物走过的路,从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智慧和勇气,将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融合,从而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够作出更加准确而富有智慧的选择,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

常规的课堂结语,更多的是教师在知识维度上对这一节课内容的总结。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培育核心素养。这段课堂结语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场景中,再升华至生命成长的历程,最终指向的是个人志向与时代潮流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伴随着学生的掌声和同行的微笑,我感受到了这一节课的成功。教师课堂语言是传递知识的载体、沟通心灵的桥梁、激发情感的手段和营造氛围的工具。对课堂语言设计的注重,不仅成就了我的课堂,更成就了学生的发展。这五段课堂语言,营造出了全新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的螺旋式提升。随后的研讨环节,同行反馈的意见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充分肯定了我在授课过程中语言的逻辑性、煽情性和启迪性,认为导入语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过渡语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总结语移史入情,升华主题,非常契合当前新课改的精神。

二、好的语言要有准度、力度和温度

(一)课堂语言要有“准度”

这里的“准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遣词造句要准确,不能有知识性和语法错误,语言要简练,切忌词不达意。那么,课堂语言追求准度的价值何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课堂语言的准度与教学效率息息相关。教学效率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有准度的课堂语言,能够用简练而又准确的词句启迪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率的课堂。我们听名师讲课,他们在表情达意方面都有一套真功夫,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理。同时,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有些教师虽然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由于语言组织能力欠缺,课堂上东拉西扯、插科打诨、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导致学生反感,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因此,课堂语言绝不是授课环节中可有可无的“道具”,而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必备“工具”,作为“工具”的课堂语言应当有准度。

(二)课堂语言要有“力度”

所谓课堂语言的“力度”,指的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富有逻辑性,能够引导学生突破思维误区,构建新的认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力度的语言,一定呈现出这样一些特征:逻辑性、可控性和渗透性。课堂语言富有逻辑性,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课堂语言具有可控性,可以聚合学生思维;课堂语言具有渗透性,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在有力度的课堂语言的引领下,实现螺旋式上升,最终收获个体的成长。

如何让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力度?我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有深邃的思考。有思想的语言是有力度的语言。从表象看,课堂语言是一种外在呈现,究其本质,是教师思考后的外化形式,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集中彰显,是教师思想的“外壳”。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思考到何种程度,决定其教学思想的深度。只有具备深度思考力的教师,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主张,具备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呈现有力度的课堂语言。否则,就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要使课堂语言有力度,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其次,要学会逻辑缜密地表达。如果说教师深邃思考后要表达的内容是“道”,那么教师必须要借助精良的“器”来对“道”加以阐释。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因果关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原则,通过对不同类型词汇的整合,把话说全、说通、说透,说得有理有据。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我们的教学才能直抵学生心灵深处,最终实现教师“道”的升华。逻辑缜密的表达要避免“四话”,即“废话”“空话”“套话”和“假话”。“四话”如果大量出现,一定会使我们的表达效果大打折扣,没有了可信度,也就没有了力度。再次,教师要合理使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表达直接诉诸人的听觉器官,具有不可视性,而肢体语言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器官,具有很强的可视性。两者有机融合,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直观和形象,从而增强课堂语言的渗透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氛围变化,合理调整授课位置,让学生知道教师始终在关注教室里的每个人;可通过鼓掌、击掌、握手、面部表情转变、眼神交流等方式,增强表达气势,提升表达效果,让课堂语言有力度。

(三)课堂语言要有“温度”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课堂语言要有“温度”,就是说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蕴含丰富的情感。这里的情感包括关心、表扬、疑惑、同情、遗憾等。有温度的课堂语言有助于构建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能更好地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温度的课堂语言也会产生强烈的聚合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享受学习的过程。

那么,怎样提升课堂语言的温度?俗话说“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这要求教师首先自己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要充满对学生、对教育、对课堂、对生活的持续热爱。唯有热爱,才能生情,心中有情,语言表达才会有温度。此外,教师要善于借助各种途径来丰富课堂语言的呈现方式。比如,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铺垫,目的就是为课堂语言添加一種意境和美感,渲染情感氛围,让课堂语言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吕金林,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语言力度温度
一张票的温度
加大建设推进力度 确保按时建成达效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停留在心的温度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语言
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的巧妙运用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测个温度再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