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水墨山水画中的黑白灰
2023-09-08李雨璨
李雨璨
摘 要:中国山水画艺术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过黑白灰关系的概念,但其在艺术作品的视觉呈现上离不开对黑白灰的塑造。从材料来看,墨汁代表了“黑”,空白纸绢代表了“白”,水墨交融代表了“灰”。传统水墨山水画主要是以线条的勾皴点染、墨色的浓淡来表现画面中的黑白灰,以此达到塑造景象、区分空间、传达思想情感的作用。山水画中的黑白灰形式包含了笔墨浓淡的差异、疏密聚散的变化和画面整体明度的呈现等。本文以水墨山水画中的黑白灰关系为切入点,展开对黑白灰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视觉呈现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以龚贤的山水画作品为例阐释中国山水画中的黑白灰的关系,以及黑白灰因素对后世的意义与启发。
关键词:黑白灰;笔墨;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3-00-03
黑白灰在画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黑白灰关系不明确的画面通常让人觉得杂乱、没有章法。中国艺术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黑白灰的概念,但在视觉形式上普遍存在着对黑白灰的塑造。艺术家利用笔墨,在画面中设计、经营着黑白灰关系。比如,新石器时代陶罐上的装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明清的书籍插画等中都包含着黑白灰关系。在传统的中国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中,黑白灰要素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含蓄、简淡的艺术,与西方绘画主要通过画面明暗对比以及色彩關系的营造再现客观对象所不同,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念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黑白是大道至简的颜色,与水墨相契合。在水墨山水画中,黑、白、灰的运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水墨山水画的黑白灰主要讲的是笔墨关系和空间布局,艺术家通过用笔的疏密变化、墨色的深浅布局来体现画面的黑白灰。把握好黑白灰关系就可以更好地掌控画面,解决画面没有空间感、物象杂乱等问题。经营画面中的黑白灰,不只是一种固有色的转换,而是主观思考加工后所呈现出的画面秩序。
一、中国山水画中黑白灰关系的诠释
(一)黑白灰的基本概念
黑、白、灰是不具有任何色彩倾向的“无彩色”,它们独立存在于色彩之外。在美术概念中,黑白灰一般是指物体的亮面、暗面和灰面,主要表现物体的整体受光过程。西方绘画中色彩有明度变化,物体有光影描绘;而中国山水画中墨色有浓淡区分,笔法有疏密、形状的变化,基本上所有的画种、画面都离不开黑白灰。传统画家利用笔墨线条的转折变化和不同的皴法来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和立体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产生黑白灰关系。山水画中的黑白灰形式包含了笔墨浓淡的差异、疏密聚散的变化和画面整体明度的呈现。
在笔墨浓淡上,“黑”是指墨汁的颜色,“白”即没被毛笔涂染的空白纸绢,“灰”就是墨加了不同剂量的水在宣纸上呈现出丰富的层次,二者的融合表现出不一样的效果。在创作时用毛笔蘸水和墨后,在空白纸绢上作画,黑色与白色相互对比,灰色则起到过渡、虚实的作用。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通常将天空和水面留白,山石树木、房屋等景物用浓墨或淡墨表现。这里是利用水墨的色彩直接体现黑白灰因素,墨色的浓淡变化也是黑白灰因素的最直观的呈现。
水墨山水画是利用线条的勾皴点染来塑造物象,笔墨技法有疏密、浓淡、干湿、形状的变化。由于落笔的造型方式不同,笔触之间会产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间隙,这样就形成了疏密的对比。笔墨的疏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一部分所呈现出的整体色度。笔墨较密的地方比较疏的地方视觉效果上颜色显得更深。这是山水画的黑白灰形式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疏密、不同组合的色彩层次的变化。
以画面的整体角度来看,水墨山水画的基本形象特征就是黑白灰。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水墨艺术家在墨与水的交融中寻求黑白灰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整体的。画面如果以浓墨、重墨为主,整体画面明度低,表现出浑厚华滋、雄壮质朴的感觉;以简单勾勒、大量留白为主,整体画面明度高,表现出空灵轻快、荒疏简淡的感觉;以淡墨、清墨为主,整体画面偏灰,表现出温和平凡、淡雅的感觉。
山水画色彩的表现受到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艺术家利用黑白灰关系塑造物象形态、区分空间、表达情感。古代山水画家利用笔、墨、纸创造出水墨交融的黑白天地。黑白灰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也是相对的,在对比中产生相对的白或黑,优秀的作品总是存在着丰富的黑白灰层次。提取出黑白灰这一抽象概念,通过作者对画面构图、造型的精心布局,独具特色的线条语言,来探讨黑白灰在视觉上的呈现和对画面节奏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黑、白、灰是水墨山水的主要色调,黑为墨色,白是留白,灰色是两者的过渡。中国传统山水画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山水画的发展受到儒佛道三家影响,山水画家追求淡泊名利、隐逸避世的人生理想,这种思想契合了水墨山水中的黑、白、灰。
中国哲学和美学象征的阴阳图,也称“双鱼图”,是由一黑一白的鱼形图案组合而成的神秘整体。黑色与其他颜色搭配时能够相互调和、衬托,与白色在一起时则会产生对立统一之感。黑与白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体现了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黑白之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阴阳相对的调和思想,也是敬天、爱人的宇宙观精神。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提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老子而言,这是自然与本体“道”的直白体现。在老子看来——道是最朴素的,它蕴含着自然的形形色色,却以单纯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水墨交融的黑白天地中,能感受到贴近道的愉悦。老子肯定了水墨的黑白之美,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很大。画家运用黑色的笔墨刻画出生活中五彩缤纷的颜色,在创作时要经过创作者的主观处理,并非真实物象的直接再现,从而使画面产生虚实相间、变幻莫测的感觉。唐代画家对水墨的认识实际上就来自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观。自唐以后,“墨具五色”的理论一直贯穿于画家的艺术实践中。
在画论中也有“画归于用笔,不在夫丹青朱黄铅粉之工”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画更注重笔墨。墨色既有丰富的层次变化,又能使画面和谐统一。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水晕墨章”是指将墨与水调和,晕染成不同的墨色层次,从而产生浓淡不同的层次效果。中国画笔、墨、纸三个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后形成黑、白、灰体系,这个体系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的,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1]。
(三)黑白灰的艺术特征
中国水墨画所用的材料主要是墨,墨为黑色。黑色在色彩心理学上具有深沉、含蓄的意义,在整个画面中,它起到了对比和稳定的作用,使人感觉浓重沉稳。在画面中,宣纸的白色与笔墨的黑色相互结合,使得画面中的黑色更加鲜明强烈。黑色使画面的整体基调更加鲜明,同时它在与其他颜色搭配时,可以增强其他颜色的表现力。
山水画中白色也是不可或缺的,缺少白色,画面就会显得压抑、刺眼,少了一种轻疏淡雅。在山水画中,白色能拓宽人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天地广阔之感,使画面的意境变得悠远缥缈。白是中国美学的绘画特点,通过黑与白的对比,可以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艺术感。山水画的空白有虚实、形状、大小之分,画面中实的部分决定着画面的气势,而小空白和虚空白起到丰富画面的层次感,使画面通透有灵气的作用。
若是画面中只有黑和白,那就会显得突兀、呆板、毫无虚实之感。而灰色可以调和两者,它能将黑白相衬,发挥调和和过渡的作用。墨与水相交,能产生浓淡各异的墨色,这就是山水画中的灰色。灰色是虚实表现的媒介,它既能表现出天地、云水之色,增加人们眼中的距离,显得深邃而深沉;又能作为过渡,中和黑与白。灰色调的画面以淡、清墨色为主,给人一种高雅、温和、中庸的感觉[2]。
二、以龚贤作品为例阐述山水画中的黑白灰
(一)黑白灰形式的形成
龚贤是金陵八家之首,他的山水画作品中黑白灰的安排具有形式感和構成感,他的山水画是由“白龚”到“黑龚”,也就是从早期的简淡疏朗发展到风格成熟期的黑白灰层次鲜明,其风格转变的关键原因是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皴染方式,逐渐形成一种反复积染、层层叠加的积墨画法。他巧妙地运用积墨法,使画面中的物象具有立体感和重量感,再加上精心地布白,画面物象浑厚沉稳,疏密有致,黑白灰层次丰富又有秩序感。
龚贤早期受到董其昌和米氏云山的影响,当时的作品风格被称为“白龚”,属于极简一路,用笔简淡。早年龚贤追求“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简约表达,注重表现出悠闲淡然的境界,在经营布局上呈现出“简白”的形式感。后来龚贤为了表现画面的黑白灰关系以及其中层次的微妙变化,他将技法重点放在层层积叠、反复皴擦的积墨上。这种方式更容易塑造层次感,能描绘出层次微妙而真实的自然物象。通过对这一技法创造性的运用,完成对画面中黑白灰的构造。“黑龚”时期的作品在画面布局上呈现出浑厚华滋的风格特点。其代表作《松林书屋图》表现出层峦叠嶂,体现了龚贤绘画的积墨之厚。虽然用墨“黑”“厚”,但是山石树木的轮廓清晰可辨。前景的山石排布紧密,中景和远景的山石对比之下稍显稀疏,画面右下角的白色小屋与画面左上角浅灰色的远处山壑遥相呼应,让画面多了一丝气韵。此图墨色浓重浑朴,黑白灰层次鲜明。龚贤注重画面的形式感,山水画作品中黑白灰构成具有开创性,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3]。
(二)黑白灰的审美特征
龚贤作品中黑白灰形成的原因就是对积墨法的研究与运用,他用笔先干后湿,先淡后浓,对山石树木一遍又一遍地皴擦积染,产生强烈的黑白对比。在画面中体现了他对光影和明暗的把握,巧妙地将浓墨与留白结合,使画面黑白相互衬托、呼应。从他的画面中可以看出,他将水面、云气、天空等物象做留白处理。山石树木用墨积染,整体看来属于“黑”的区域。他所描绘的树木,通常是用简练的线条勾勒,留白或淡墨晕染,树叶疏朗繁茂,上浓下淡。山石先用中锋勾出山石轮廓,后用墨层层积染皴擦,石块底部浓黑越向上越浅,区分出了山石的阴阳向背,表现出苍茫浑厚的艺术效果。他还用许多浓黑的小石块衬托明亮的石块,与留白处形成层次分明的黑白灰关系,富有节奏感。在漆黑中有透亮,每个物象又有各自的浓淡、疏密的变化,整体看来黑白灰对比强烈,细看又层次分明。他的积墨山水作品有一种神秘感、厚重感,彰显了他所特有的黑白灰构成意识。
在构图上龚贤也对整体色彩做出了设计。他常用“截取式”构图,大部分作品中看不见山顶和山脚,选取最有特点的局部之景描绘。画面中的山石树木布置密,水面、云气就留白透气,疏密对比产生虚实变化。从构图的黑白灰设计来看,龚贤的作品具有形式感,整体的黑白灰布局清晰,从局部看又三者相互交织,层次丰富,富有节奏感。我们从龚贤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合理的黑白灰关系在组织画面中,使得画面繁复而有序[4]。
三、山水画中黑白灰的影响与意义
(一)近现代山水画中黑白灰的表现
黑白灰构成的画面所产生的形式美感影响着欣赏者的感受,强烈的对比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黑色较多时,画面深沉大气;白色较多时,画面明亮透气;灰色较多时,画面平稳和谐。龚贤通过层层积染形成墨色层次丰富又有序的画面,黑白灰效果对比强烈,画面极具光影感、体积感。这种画面关系对近现代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宾虹、李可染等受到龚贤积墨山水画法的影响。
黄宾虹提出五笔七墨,墨法是其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手段,他能在积墨的基础上将泼墨、破墨、渍墨等各种表现技法灵活运用,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他有“白宾虹”“黑宾虹”两个时期,到老年时画愈发黑密厚重,大气磅礴。李可染在创作中结合西方绘画理论,将逆光感与积墨法结合,探索出光与墨的变幻融合,使画卷中的自然山林再现了生机盎然之象。他的逆光表现创造出强烈的黑白对比,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这种黑白灰强烈表现的风格对现当代山水画创作也有启发作用。师承李可染的贾又福也受到影响,他的画面中墨色沉郁浓重,浓墨处与透亮处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个画面大气浑厚。这种创造性的水墨视觉语言形成了黑白灰的有序层次。近现代的艺术家在学习传统强调笔墨运用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探索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家为了增加画面的厚重感、层次感和艺术表现力强调了对墨法的运用,丰富了画面的黑白灰墨色层次[5]。
(二)对个人创作的启示
在山水画创作中,黑白灰层次结构十分重要。除了通过笔墨的浓淡层次来表现黑白灰关系,也可以通过点线面的转换来体现。中国画的黑白灰相互交织,使得山水画在虚实之间内蕴充实、空间广阔。从大量的山水画作品中可以发现,好的黑白灰处理能够增强画面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只有巧妙地安排画面中的黑、白、灰,才能吸引观者视线。黑白灰节奏有着丰富的变化,强对比凸显了画面的张力,弱对比则显得舒缓平静。
能良好掌握黑白灰关系的创作者在构图布局时,能灵活安排画面的大小、疏密、虚实、黑白等对比关系,使画面充满节奏感、形式感。黑白灰可以体现最纯粹、最本真的世界。黑白灰处理不好的画面,通常会让人觉得杂乱、眼花、不突出,这也是画面中最常见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学习和体会,笔者认为在进行创作时,首先应该对画面的黑白灰布局有所构思,再随着画面的深入做出调整。通过对山水画中的黑白灰进行探析,提炼出关于黑白灰形式的理论概念,作为自身创作的理论支撑。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析和研究与个人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探求黑白灰在山水画中的构成,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韦晓.论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画色彩审美意象的影响[J].美术大观,2008(12):78-79.
[4]荆彤.龚贤积墨法的艺术特色[J].艺海,2019(07):65-66.
[5]冯哲.龚贤山水画积墨法黑白灰关系浅探[D].湖北美术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