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曲目技法分析和改编的角度探究钢琴语言展现

2023-09-08周越

艺术大观 2023年23期

周越

摘 要:钢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广泛的应用范围。钢琴语言展现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曲目技法分析和改编。曲目技法分析是通过对曲目的音乐元素进行分析,探究钢琴语言的表现方式。通过曲目技法分析,可以深入了解钢琴语言的表现方式,从而更好地展现音乐的情感和内涵。改编则是将原曲进行重新编排和演绎,以展现钢琴语言的多样性和创造力。改编的方式可以是对原曲进行简单的变调、变速和变奏,也可以是将原曲与其他曲目进行融合,创作出全新的音乐作品。通过改编,可以将经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展现钢琴语言的时代感和多样性。总之,钢琴语言的展现方式有很多种,从曲目技法分析到改编,都可以展现出钢琴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多样性。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展现钢琴语言的精髓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曲目技法;分析和改编;钢琴语言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3-00-03

钢琴曲目的演奏是建立在对曲目技术分析的基础上的,在演奏之前,需要对曲目的技法进行细致的剖析。通过分析,了解乐曲的技术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难点的具体方法。同时,还要考虑改编的可能性。如果将原作品中的部分技术内容加以改变,那么新的作品将会呈现出怎样的风格呢?这便要从改编的角度去探究了。

一、钢琴语言的概述

钢琴语言是指演奏者在音乐表现中通过触键、音色、力度和节奏的变化所表达的音乐形象,它包括乐曲的曲式结构、调性色彩以及情感内涵等,是音乐表现的载体,也是欣赏者感受音乐的依据。钢琴语言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曲式结构,即乐曲的结构形式与组合方式,这是由乐谱的形式决定的。2.调性色彩,指音调的属性,即调式(主调和下属)及各调的色彩。3.力度,指不同力度的对比,如强力和弱力。4.节奏,指不同的拍子,或同一拍子的不同时值。钢琴语言可分为以下几类:1.旋律:主要表现为流畅优美的线条。2.和声:主要是和弦进行,包括三度叠置的和声进行,四度和弦的平行进行,五度和弦的不协和,七度以上的非自然音程,以及大小二度、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大七和弦、属七、小九、属十三、减三、增六、挂留、离宫、倚音、装饰音、半终止、全休止等。3.织体:主要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句读,如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答语、重复、变奏、模进、复调、转位、省略、延长、断连、跳越、反复、渐快、渐慢、回旋、起伏、对比等。

二、钢琴语言在音乐表现中的具体运用

旋律。旋律的主要特点就是优美,而优美往往是流畅、连贯、富有变化地弹奏出来的。而旋律线的概念,是指乐曲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线条。它是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构成有组织的整体,形成一条连贯、流动的线状结构。它由主旋律与副旋律组成。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也是决定一首乐曲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先掌握各种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节奏,并加以分析,才能对作品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力度:是音乐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力度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表情记号:指一些用来表示情绪或情感特点的记号,如重音、弱音、连奏、断奏、跳音等。

优美的旋律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感情,如喜悦、欢快、悲伤、忧郁、激动、紧张、沉思、平静、安详、悠扬、婉转、轻灵、飘逸、舒展、奔放、热情、豪迈、粗犷、激昂、低沉、哀怨、缠绵、悲凉、凄美、苍茫等。在演奏的过程中,要善于用耳朵去捕捉这些细微的情感变化,并把这些情感加以处理,使之更加丰富、深刻、动人。

三、现阶段国内钢琴语言的发展状况

在中国的钢琴教育中,我们常常强调要学习音乐,但是,对于什么是音乐,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其实,音乐就是声音,而声音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所以,只要是有声物,就有音乐的产生。因此,中国钢琴教育应该从语言文化角度来理解,而不是仅仅把钢琴当作一种乐器[1]。

比如,当我们听到《梁祝》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男女主人公之間的凄美爱情,以及他们之间生死相许的动人情节。这就是因为,《梁祝》所蕴含的音乐内涵,与人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因此,想要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就需要用恰当的音乐语汇来表达。而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音色的变化、力度强弱的变化,都是重要的体现方式。所以,要想充分地表现作品,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如何在改编过程中,运用不同的音色,使原本平淡无奇的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钢琴语言是音乐表现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演奏过程中,如何表达好钢琴的语言,对于曲目的完成和情感的传达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国内钢琴曲是如何表达钢琴语言的呢?

(一)旋律的起伏变化

旋律的起伏是指乐句之间音的高低、长短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整个乐段或乐章富有层次感,从而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例如《梁祝》第一段,以G调为例,前两个乐句音区由高到低,情绪由弱至强;后一个乐句,又从弱至强,形成对比,使音乐具有明显的层次[2]。

(二)节奏的强弱变化

节奏的快慢,指单位时间内音符时值的多少。由于不同节拍所形成的音响效果不同,所以,不同的节奏,往往能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如《黄河大合唱》,每一段都采用不同的速度进行,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

(三)力度的对比

力度是声音强弱的物理量度,它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情。在音乐表现中,通过力度的大小,可以体现作品的不同风格。如《春江花月夜》,全曲始终保持轻快而平稳的速度,但随着音高的升高,力度逐渐加大,最后达到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和声的色彩

和声的作用,在于为旋律提供背景。同时,和声自身也有一定的倾向性,并具有鲜明的色彩。例如,《二泉映月》第二主题,以级进式和弦构成,给人以悲愤的情绪。

(五)织体结构的变化

织体的结构,是指组成织体的各部分,即声部的排列组合方式。它是决定一首乐曲风格特点的重要因素。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三段,先奏出主部,然后依次出现副部,再接着,又出现了再现部。这样安排,就形成了复调性的结构。

四、基于曲目技法分析和改编的视角探讨钢琴语言的展现

李斯特创作的《b小调奏鸣曲》,它被改编为《降A大调第二奏鸣曲》和《降E大调第三奏鸣曲》。第一首,它的标题叫作“b小调奏鸣曲”。顾名思义,这是一首以B调为主的,带有一定复三部曲式的奏鸣曲。第二首,它是“D大调奏鸣曲”,也就是大家俗称的D调。这两首曲子,都是属于典型的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在这两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第一首还是第二首歌,它们都有大量的装饰性乐句,而且,这些乐句大多是以三连音的形式出现的。对于这种三连音,我们通常把它叫作三度跳,或者三连音。而在音乐史上,关于三连音的起源,有着非常多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在三连音这个术语出现之前,人们就经常使用一些簡单的,具有重复性质的,并且能够形成旋律线的音符来组成和弦。后来,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用三个或以上的相同音符组成的和弦,可以产生更加丰富的音响色彩。因此,当人们在弹奏时,便逐渐开始采用这种形式。由此可见,在巴洛克时期,人们对和声的使用已经比较娴熟[3]。

钢琴语言是指演奏者在音乐表现中的情感、思维、想象和创造,以及通过技术手段对音乐形象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对于一些经典的作品,我们首先要明确其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莫扎特的《G大调第14号奏鸣曲》,这首乐曲以“欢乐颂”为题,“欢乐颂”(Happy Melodie)是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作品于1824年3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同年12月5日,在巴黎举行第二场演出。全曲共4个乐章。第一乐章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第二乐章优美抒情,如歌似诉;第三乐章雄壮有力,气势磅礴;第四乐章欢腾活跃,辉煌灿烂。

再如肖邦的《降A大调和b小调练习曲》共有6首,分别是降A大调(Op.15)、降b小调(Op.16)、C大调(Op.17)、e小调(Op.18)及D大调(Op.19)。其中,前四首练习曲都是单旋律,第五、第六两首练习曲则是以复调形式出现[4]。

而《车尔尼849-32条基本练习》的第一条,是各种不同力度与速度下的断音,第二条是各种不同速度与重量的连音,第三条则是各种不同力度的跳音。这些看似简单的音符,却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李斯特的《鬼火》中有许多快速的八分音符,而李斯特本人也说过:“快速八分音符是最难掌握的。”因此,在改编前应做好分析,重视细节理解。一般来说,改编要有目的。改编的目的在于丰富作品的表现力,使原作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挥。同时,还要注意保留原作的主要特点,不能改变或削弱。例如,巴哈的《G弦之歌》被改编成管弦乐曲后,虽然保留了原来的风格,但增加了管乐器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音乐的色彩。同样需注意改编的思路要清晰。要基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音乐语言。同时,我们来了解一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他们所使用的乐器、使用的技巧以及他们的创作风格,又会有哪些差异呢?例如,《G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由海顿创作的。海顿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他一共完成了六部交响诗,而这部交响曲,就是他的第一部[5]。

五、分析和改编曲目对展现钢琴语言需注意的问题

钢琴语言是音乐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指乐谱所呈现的音乐内容。在演奏过程中,我们通过不同的技巧和触键方式去表现这些内容。比如,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包括音高、音量、共鸣、音色、色彩等);旋律(即曲式);和声;织体;调性等,以上所有这些都是由不同乐器、不同风格,甚至不同时代的作品共同组成的。在钢琴演奏中,如何展现钢琴语言是每个学习者的重要课题。在分析、改编曲目时,一是要注重曲式结构。在分析一首乐曲或一部作品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曲式结构。例如,对于奏鸣曲式的作品,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形式,即由几段小快板(或急板)与慢速的经过句组成;其次,要弄清各段的速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还要注意全曲的发展方向。二是要重视音乐风格。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因此,我们在分析作品时要充分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以确定其创作意图。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作品,认真研究其音乐风格。例如,莫扎特的《D大调第25钢琴协奏曲》是一首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的钢琴作品。而李斯特的《降A大调第一狂想曲》则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作。三是要抓住音乐主题。每首乐曲都有明确的主题,这是贯穿于整部作品中的灵魂。我们只有抓住这一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因此,我们要对主题有充分的认识。例如,贝多芬的第三号交响曲《英雄》的第一乐章,是一个气势宏大的英雄主题。它体现了作曲家对光明与正义的不懈追求。又如,肖邦的第四号叙事诗《前奏曲》,其中的第二首,也是一首非常精彩的英雄交响诗,其中也包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英雄人物——普罗米修斯。四是要把握节奏规律。节奏是构成旋律的基础,也是体现音乐形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分析乐曲时,一定要掌握各种常用的节奏型,并加以熟练地运用,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乐曲的内容。另外,我们还应注意一些常见的特殊节奏型,如切分音等。以上几点,只是分析和改编作品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要想真正做到,还需不断地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6]。

所以,分析一首乐曲的内涵,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钢琴不是一种单纯的乐器,而是具有丰富情感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我们在分析作品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曲目的理解,还要结合自身对作品的感受。例如,当我们弹奏《肖邦前奏曲》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肖邦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当弹奏《拉威尔第二号奏鸣曲》时,我们能够感受到拉威尔内心的狂野;当弹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时,我们能体会到贝多芬内心深处的愤怒;当弹奏《莫扎特第40号奏鸣曲》时,我们会感觉到莫扎特的悲伤;当演奏李斯特的练习曲时,我们能体会到他内心对于爱情的渴望。其次,我们要明白,任何一首乐曲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而风格的形成,往往是由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分析曲目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作曲家创作这首作品时的背景,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当你听到舒曼的小夜曲,你一定会想到浪漫、优雅、甜蜜、温馨;听到勃拉姆斯的小步舞曲,你一定会被他的热情、奔放、激情、活力、自由所吸引。最后,我们要知道,每一首曲子都是独立的,有着自己的个性。所以,我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要将所有的曲子都混为一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每一段音乐的内涵。

六、结束语

在钢琴曲目中,对于钢琴语言的展现主要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景创设展现出来,在作品改编的基础之上,钢琴音乐的演奏探索是钢琴音乐民族化和多样化的重要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夏.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语言与德国古典哲学艺术内核的双重呈现[J].四川戏剧,2021(09):122-124.

[2]刘毅力,李莎.论钢琴教学的语言技巧[J].黄河之声,2008(11):68-69.

[3]陈一,矩卫昕.基于曲目分析和改编的角度探究《梁祝》中的钢琴语言展现[J].黄河之声,2015(24):71.

[4]胡迪.音乐会曲目分析及演奏技巧解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3.

[5]彭韵.解读个性化的和声语言——勃拉姆斯《升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3):86-88.

[6]李婷.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改编现象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