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少数民族竹筒琴文化研究

2023-09-08涂梦瑶

艺术大观 2023年23期
关键词:制作工艺

涂梦瑶

摘 要:竹筒琴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打击弦鸣乐器,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壮族、瑶族聚居地。本文以广西天峨壮族、南丹白裤瑶、上林瑶族等地现存的竹筒琴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其所处的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以田野调查、历史文献、口述史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竹筒琴的形制结构、制作工艺、演奏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

关键词:竹筒琴;制作工艺;发声原理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3-00-03

竹筒琴属击奏弦鸣类乐器,运用音高、音色和节奏的变化可表现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各种气氛。竹筒琴的形制结构、制作工艺和演奏形式因地而异。在天峨一带,竹筒琴以击弦为主,多与铜鼓一起合奏。南丹的竹筒琴击弦、击地并用,常用于丧事悼念活动中。上林一带的竹筒琴则不挑弦,以敲击筒身为主,多为瑶族山歌伴奏。不同地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对竹筒琴的制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其制作工艺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竹筒琴的演奏形式。笔者将三地竹筒琴所处的人文生态环境、形制结构与制作工艺进行比较,同时也从声学角度分析了竹筒琴的发声原理,并比较了各地不同的演奏形式。

一、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

(一)天峨—壮族

天峨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处于广西丘陵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在天峨县境内,壮族人用壮语称竹筒琴为“筒噔”。筒噔的非遗传承点位于广西河池天峨县岜暮乡所管辖的拥里村。拥里村的铜鼓文化和筒噔文化传承和保护得较为完整。尤其筒噔文化,在受到當地政府重新挖掘并成功申遗后,传承队伍不断扩大,当地乡镇府组织成立了壮族筒噔艺术传习所,并自发组织起拥里和大甲两个村的传承群体。目前全村筒噔演奏传承群体超160人,有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1人,同时有一批筒噔制作传承群体。

(二)南丹—瑶族

南丹县位于广西河池市西北部,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既有大量的中亚热带林木分布,又有南亚热带林木生长,也有温带林木共生。南丹县里湖乡与八圩瑶乡、贵州荔波县一并誉称为“中国白裤瑶之乡”。竹筒琴在南丹主要活跃在里湖瑶族乡,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主要承担着竹筒琴的展陈和展演工作。生态博物馆区主要分为展示馆及原始村落两部分。展示馆以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白裤瑶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民风民俗。在有重大节日或重要场合时,博物馆会组织当地村民进行猴鼓舞、竹筒琴和铜鼓等各项演出。

(三)上林—布努瑶

上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山区地带。东倚大明山,东北接兴宾区,南邻宾阳县,西南毗武鸣区,西北连马山县。竹筒琴在上林主要活跃在上林县下辖乡镇——镇圩瑶族乡。镇圩瑶族乡地处上林县西北部,瑶族占总人口46%。镇圩的瑶族属于布努瑶,奉弥陀罗为始祖。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为达努节,即瑶历新年,瑶族人击铜鼓,以竹筒琴和之,用来祭祀祖先。在镇圩乡,目前竹筒琴只作为瑶族民歌的打击伴奏乐器存在,无独奏形式。

二、竹筒琴的形制结构与制作

(一)天峨壮族

1.形制结构

天峨筒噔用当地毛竹制作而成。筒噔的形制结构包括琴筒、琴孔、琴弦、琴箍和琴码。筒噔是打击弦鸣乐器,主要靠打击琴弦而发出声音。

(1)琴筒是打击琴弦时的共鸣体,竹节与竹节间的部分可作为琴筒,琴筒的长度和直径没有固定尺寸,由竹节本身生长尺寸和制作者的主观意愿决定。

(2)筒噔的琴孔则位于任意一竹节的中部,起到扩大音源的作用。扩音孔的大小无固定直径。但出于对音色的追求,孔径大小需适中,孔径过大会导致竹筒琴声音散而不集中,孔径过小则会导致声音闷而不发散。

(3)筒噔作为打击弦鸣乐器,琴弦是其最重要的部分,是筒噔发音的来源。天峨筒噔的琴弦有四根,弦长约52厘米。与南丹竹筒琴不同,天峨筒噔的四根琴弦在同一侧,弦间距在4.4-4.8厘米间。琴箍可用老藤条、竹篾或者铁丝。

(4)琴箍位于竹筒两端,竹节下方。为营造喜庆的氛围,制作者通常会在琴箍的位置上系上红丝绸布。筒噔的琴码同样位于琴弦两端靠近竹节的方向,由单个或多个小竹片组成,弦下的琴码并无固定位置。琴码起到绷紧琴弦和调节筒噔音量的作用[1]。

2.制作工艺

筒噔的制作材料为毛竹。陆景成制作筒噔的工具有伐竹刀、手提圆锯机、斧子、铁片、铁锤、细铁丝、钳子、一字螺丝刀。陆景成先用伐竹刀将选好的竹子砍下并选取质量、外形最好的一节,用手提圆锯机分割成两份,竹筒两端要留有完整竹节。分为两份后,制作者要将竹筒两端竹节顶部打磨整齐,再将竹节表面凸起的部分用斧子砍掉,保持了琴筒筒身的光滑度。

(1)制作者在筒噔的琴身中间挑起一条竹皮,在筒身表面形成一条狭窄细长的竹槽,并在距离竹槽边缘宽度约1厘米的位置挑断一条相同规格的竹皮形成另一条竹槽,每对竹槽之间间距相同,形成左右对称的形式。其他琴弦重复相同的步骤,完成四对竹槽即可。

(2)琴箍的制作,用细铁丝在两端竹节下方环绕一圈,再用钳子钳断多余部分的细铁丝。制作者单脚将琴筒固定好后,用铁片锋利的一头在任一竹槽中间位置固定,铁片与壁筒呈45°夹角,再用铁锤将铁片向下嵌入。另一边对称的位置同样操作,将琴弦挑离筒身形成一个空隙,然后再用一字螺丝刀将琴弦挑起,步骤重复四次即完成琴弦的制作。

(3)琴码是由制作筒噔后剩余的材料制成,制作者用砍刀将琴码修整成长方形的竹块,每根琴弦至少需要准备两块琴码。制好琴码后按竹皮朝上,竹黄朝下的方式用铁锤横锤入琴弦与筒壁之间的缝隙,并将琴码推到两端合适的位置。

(4)与南丹竹筒琴相比,筒噔多出了一个调音步骤,制作者通过移动琴码的位置来改变琴弦的有效弦长,琴码越靠近竹节的方向,琴弦越紧绷,音量则越高。四根弦之间的音程关系通常为大二度或小三度,敲在不同的弦位上所发出的声音不同,有的琴弦音域可达六度左右。

(5)筒噔的琴孔位于任意一端竹节的中心。琴孔直径不固定,大概为琴筒直径的三分之一。用铁锤在竹节中心敲出一圆孔即可。为了更好地保存筒噔,防止其生虫,还需要高温蒸煮竹筒一小时,蒸煮结束后取出筒噔使其自然风干即可[2]。

(二)南丹白裤瑶

1.形制结构

南丹白裤瑶采用当地盛产的大棚竹作为竹筒琴原料。形制結构同样包括琴筒、琴孔、琴弦、琴箍和琴码。据南丹竹筒琴艺人罗正军介绍,用来做竹筒琴的竹子大小、长度要适中,农历六、七月份的竹子为最佳。

(1)罗正军先伐取整段竹子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作为琴筒,琴筒长62-63厘米,琴筒直径约6.5厘米,壁厚约0.5厘米。

(2)琴孔开在琴筒的底部和两边,底部的琴孔开口为扩音口,大小需适中,约2.5-3厘米,使其敲击琴弦能产生共鸣。两边共开3孔,呈错位分布,以保证击地用拇指开合琴孔的时候声音清晰。

(3)竹筒琴的琴弦是在竹筒上剜起的自体弦,厚薄程度同样会影响敲击琴弦时的音色,南丹竹筒琴一般是四条琴弦,每侧两条,琴弦间距约4厘米。

(4)琴箍分别固定在琴弦两端,琴箍的材质可用软竹篾或铁丝,为之后放琴码时起到稳定琴弦的作用,避免在放置琴码时,琴弦往上撕裂。

(5)琴码的材料也十分易得,将筷子对劈成两半,打磨削成长方体形状后,分别垫于两端琴弦与琴筒中间,用来调节琴弦的松紧程度。随后根据琴弦宽度,用竹子边角料分别制作3-4个不等的小竹篾连接两根琴弦。

2.制作过程

竹筒琴因其材料易得、制作过程简便,在南丹有很多当地居民都会制作。笔者拜访了南丹瑶族里湖自治乡岜地新村的艺人罗正军,并将其制作过程记录下来。罗正军制作竹筒琴的主要工具有镰刀、小刀、钳子、小铁棍和铁丝。

(1)罗正军先是用刀将竹子分为三段,随后将竹子两边修平整。一般两个竹节之间为琴筒,竹节一端向上留5厘米左右作为握琴处。

(2)将竹子外形修理平整之后,开始用小刀在竹子上挑起琴弦。因为竹筒琴是自体弦,所以挑弦时需要十分谨慎,琴弦过厚则会影响振动,导致音色难听;琴弦过薄则会断开,一旦琴弦断裂,整个琴筒就无法重新挑弦。挑弦一般是用小刀在琴身中部剜起竹皮,后向两边缓慢划开。

(3)在两侧挑弦后,开始做打孔的准备工作。罗正军将小直径铁棍在火堆里烧红,随后在两侧开孔。三个孔之间不能对齐,否则会影响发音。开孔处分别在琴身一侧的四分之一处与二分之一处,以及另一侧的三分之一处。

(4)为了固定琴弦,艺人一般采用铁丝圈固定在琴弦两端。琴箍也可以用竹条或老藤条代替,以防放琴码时琴弦撕裂。

(5)琴码的材质易得,将筷子对劈成两半,从琴弦中间慢慢往上顺直至琴箍处。琴码的厚度是依据琴弦松紧程度来决定的,所以琴码也可以用来调音。放完琴码后,将削好的竹篾放置两弦中间。竹篾与琴码的功能相同[3]。

(三)上林瑶族

上林镇圩瑶族乡的竹筒琴仅作为伴奏乐器存在于民间,使用场合不多。制作工艺与前两者相比较为简易。笔者拜访了上林瑶山歌传承人卢成,并记录了他制作瑶族竹琴的过程。镇圩竹筒琴所用的是当地的楠竹,即为毛竹。楠竹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工具是砍竹刀、尖刀和打磨机。首先,制作者将选好的竹子用尖刀分成两份,同样是选取两竹节中间的部分为琴筒,将琴筒上的竹节用砍竹刀修理平整。其次,琴筒上端竹节留出5厘米左右的空间,在其直径的三分之二处用砍竹刀砍断,仅留三分之一处竹节,呈瓦片状。最后,用圆形打磨机将竹筒表面和半圆瓦状处打磨圆滑即可。敲击竹筒琴所需的竹棒也是用细竹枝加工制作而得。

综合三个地区的竹筒琴来看,天峨筒噔与南丹竹筒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相较于上林竹筒琴来说更为复杂。陆景成使用的工具相对于罗正军和卢成来说较为专业,一是因为筒噔所用的毛竹与南丹竹筒琴、上林竹筒琴所用的大棚竹相比体型大。二是竹筒琴在天峨和南丹的用乐规模较大,用乐场合较多。

三、竹筒琴的发音原理与演奏方式

(一)发音原理

乐器发音原理的声学构成主要有激励体、振动体、共鸣体、辐射体四个基本部分。除此外,壮族筒噔与南丹竹筒琴还具有传导装置,即用来支撑和调音的琴码。

1.激励体:是指竹筒琴/筒噔的竹棒,通过竹棒的敲击使振动体发生振动。敲击过程中,乐器发声的动力源为演奏者本人,在激发的过程中,演奏者通过激励体敲击琴弦或琴筒的方式激发振动体,使琴弦或琴筒在力的作用下产生振动。

2.振动体:是乐器在发声时产生振动的装置,指南丹竹筒琴、天峨筒噔的琴弦,上林竹筒琴的筒身,通过竹棒敲击而产生振动继而发音的部分。通过激励体的敲击,南丹竹筒琴与天峨筒噔的琴弦振动是通过敲击琴弦中部引发的振动,振幅从琴弦中部向两边逐渐减弱。

3.共鸣体:指竹筒琴或筒噔的琴筒,是对振动体产生的振动能量进行扩散的部分。南丹、天峨和上林的竹筒琴在琴身上都有开孔,目的是将竹筒产生的振动向四周扩散、辐射,使其能量达到限度内的最大值,其本身是不具备放大音量的作用的。

4.传导装置:指竹筒琴/筒噔的琴码,是将敲击琴弦所产生的振动能量传导至共鸣体的部分。南丹竹筒琴与天峨筒噔的琴码都附在琴弦之下,琴身之上,起到连接传导的作用[4]。

(二)演奏方式

1.南丹白裤瑶的竹筒琴是集弦鸣、气鸣和体鸣为一体的乐器。一般由5-7人演奏,演奏时演奏者一般采用双腿或单腿蹲姿,左手持琴,右手执竹棒,一边用竹棒击弦,一边以琴尾击地,配合着左手拇指开合琴身上端竹筒。演奏时都是通过音高、音色和节奏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音效和气氛。南丹竹筒琴有三种不同的打法,分别是怀里式、岜地式和瑶里式。

“清”为竹棒敲击琴身,“咚”为琴尾击地。

怀里式:‖:清咚咚清 清咚咚清  清(咚)清(咚)  清(咚)清(咚):‖

岜地式:‖:清咚咚 清咚清咚 清咚咚 清咚清咚 :‖

瑶里式:‖:清咚清咚 清咚咚 清 0咚咚:‖①

2.天峨筒噔为弦鸣乐器,演奏时没有固定的人数,可独奏亦可合奏。演奏形式多样,包括站姿和坐姿,站姿的演奏方法是左手握住筒噔下部约三分之一处,胸前抵住筒噔前端,右手手持竹棍对琴弦进行敲击。坐姿是演奏者坐在屈膝向后的脚跟上,一条腿向前伸直,将筒噔一端放置于伸直的脚背上,另一端抵在胸前。坐姿的演奏方法便于演奏者使用双手同时敲击琴弦,可以完成比站姿更为复杂的曲调。筒噔演奏的基本节奏主要有三种,如下所示。

(1)‖:XX  XX┃ XX  XX :‖

(2)‖:0X  XX ┃ XX  XX :‖

(3)‖:X0  XX ┃ XX  XX :‖[1]

3.上林镇圩竹琴敲击方式较簡单,仅敲击琴筒与瓦状琴头。因其琴身较小,一般演奏时手持琴身,边敲边唱边舞。琴身为“咚”,琴头“哒”。主要节奏为:‖:哒咚 哒  ┃ 哒咚 哒 ┃ 哒咚咚 哒咚 ┃ 哒咚 哒:‖

从乐器的声学构造来看,南丹竹筒琴和天峨筒噔的构造较为复杂,有作为激励体的竹棍、作为振动体的琴弦、作为共鸣体的琴筒和作为传导装置的琴码。但上林竹筒琴却缺乏传导装置,只有简单的激励体和同时兼备共鸣体与振动体功能的琴筒。这也是南丹、天峨两地竹筒琴能作为主奏乐器、音乐类型丰富,而上林竹筒琴只存在于歌唱的伴奏中的原因之一。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南丹、天峨、上林的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介绍了三地竹筒琴形制结构与制作工艺、发音原理与演奏方式。天峨、南丹两地的竹筒琴属于击弦乐器,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且具有相对系统的传承与保护措施。而上林竹筒琴则属于打击乐器,在当地濒临灭绝,仅在一民间艺术团所见。由此可见,竹筒琴在分布流传地域内所依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环境,对其分布流传、扩散走向、人文内容、乐器用材有着特殊的影响和制约。每个地区因地制宜,因为气候、植被不同,采用当地盛产的不同材质的竹子,导致形制产生了差异,进一步影响着其乐器功能、人文内容。人文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扩散走向,这也是不同地域的竹筒琴受重视程度不同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晨.广西天峨筒噔文化调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1.

[2]郭永青.白裤瑶竹筒琴考辨[J].民族音乐,2011(01):65-66.

[3]苏沙宁.竹筒琴发音机理初探[J].乐器,1995(03):23-24.

[4]袁寿玉. 历史、传承与跨越[D].南京艺术学院,2020.

猜你喜欢

制作工艺
蜂蜜橙皮果脯的研制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
涤纶工业丝在生产过程中的设备与其工艺分析
外壳预制核心现浇RC结构梁、柱预制外壳制作工艺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简论宣纸文化及其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