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研究
2023-09-08钱文军孔冲万力芳
钱文军 孔冲 万力芳
(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河南南阳 473061)
为规范师范类专业建设,教育部于2017 年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希望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强,实现“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师教育振兴目的[1]。这也拉开了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帷幕。而体育教育专业曾经连续5 年被教育部亮红牌[2],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应该紧紧抓住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带来的发展契机,紧扣专业认证的内涵,重新审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策略,为全面提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 专业认证的内涵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专业认证的内涵
我国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学生中心就是围绕着师范生的成长规律,进行各种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产出导向,就是对照师范生毕业要求,以师范生的学习实效性为导向,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持续改进,就是要求对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过程评价,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优化。专业认证实行三级监测认证体系,满足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可认证为一级,满足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可认证为二级,满足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可认证为三级[1]。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本质是通过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的构建,以及师范专业教学质量的综合、持续性评价反馈与优化,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各个师范专业来说,获批三级认证意味着更多权限及资源,获批二级认证意味着不完整的权限及部分资源,获批一级认证则只有极少的权限级资源,甚至随时可能被裁撤专业[3]。
1.2 专业认证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培养目标方面,当前全国各高校在制定本校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由于缺乏统一性规范要求,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匹配学校定位或与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不符等情况[4]。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存在着运动技能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实践类课程和基础能力类课程开设不足等问题[5]。在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着教学实践中忽视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中缺乏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关注,教育实习时间短,培养教师专业性和教育能力的教师教育课程不够,缺乏培训指导等问题[6-8]。
首先,师范类专业认证为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统一性规范化要求,改善了之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混乱的局面,可以有效地引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其次,“逆向设计”与“正向实施”机制,有利于根据专业认证标准反向强化师资培养各环节[3]。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可以依据师范专业标准,制订切实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设置等;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满足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对体育师资的需求。此外,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还具有以下意义:一是促进关注焦点从物向人转变,强调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考察视角加强过程管理,评价过程从短期到长期检测;三是评议手段从单一到多维[9]。
2 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要逆向设计、正向实施
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提供的专业认证标准,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等人才培养环节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性要求。因此,可以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时进行逆向设计,正向实施[3]。所谓逆向设计就是根据专业认证标准,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目标等内容进行重构。例如:根据专业认证标准中培养目标的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制定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5 年左右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等;毕业要求可以划分出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等8个部分;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三大模块,其中通识课程体系强调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综合素养的养成,专业课程体系强调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实践课程体系强调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养成。所谓正向实施,就是根据逆向设计好的课程目标及其对应的能力点进行的课程实施过程。
2.2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要层次分明、整体协同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决定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方向、基本要求和目标定位。从逻辑关系上看,培养目标被毕业要求支撑,毕业要求被课程目标支撑,课程目标被课程教学支撑[10]。
2.2.1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要有系统的整体观念
在进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时,一定要建立系统的整体观念,认识到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和课程目标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整体。
在这些要素中,毕业要求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上承培养目标下接课程目标的重要部分,毕业要求指标点就是在毕业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进行的合理分解。但是,多元化的毕业要求是任何单一课程目标都难以全方位支撑实现的[11]。因此,需要合理构建体系化的课程目标体系,对应多元化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而达成毕业要求。另外,系统中的要素不仅可以相互支撑,还会相互制约,所以在进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时,还要注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和课程目标要素之间协调和合作作用的发挥,使各要素协同有序,共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0]。
2.2.2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要遵循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向,一致性原则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而言,课程教学—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的支撑要保持一致;横向而言,培养目标对外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支撑中小学体育教师需求;对内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毕业要求对外支撑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与特质;对内支撑课程目标和专业特色。课程目标对外支撑毕业生职业能力发展等标准;对内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与评价;从而形成层次分明、整体协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呈现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内外纵横一致性”[10]。
2.3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教学实践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体育教育专业要培养具备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和一定运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12]。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实施要紧紧围绕着教学能力和运动技能发展目标,建立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理念。
2.3.1 强调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指出,要突出实践,注重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和情境体验,强化表现性评价等[1]。实践可以把人的潜在因素转变为现实,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3],因此可以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通过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提升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14]。Benedict等人认为,单纯对教学原理的研读不可能获取教学技能,体育教育专业职前教师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获得完备的教学技能;以教学实践为核心进行体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时,可以参考以下程序:进行模仿和反馈—不停地反思教学—逐渐提高分解式教学能力—提高真实教学环境中的实践教学能力。
2.3.2 融合同主题理论课程,增加运动技能和教育实践课时权重
根据“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可知,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意味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示范能力的高低。根据专业认证和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文件可知,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要求的理论课最低学分已超过100 学分,而总学分要控制在140~170 分。可见,课程设置中留给运动技能和教育实践的课程学分过低,这是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不高和教学能力低下的主要因素。但是,限于课程体系总学分的限制,无法单纯增加运用技能课程的学分,而是需要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加强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以及与通识类理论课程的融合与调整,从而增加运动技能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总学分,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运动技能课程[5]和教学实践课程,从而实现以培养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兼顾技能发展的课程目标[15]。
2.3.3 积极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核心教学技能的掌握
核心教学技能被认为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核心教学知识与技能。有研究者指出了核心教学技能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得很频繁,即使新教师也可以真正掌握运动,增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学的认知和理解[16]。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需循序渐进:观察优秀的教学,真实教学语境下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表现的自我评价。Ward等人在体育教育领域引入核心教学技能概念,包括16 条核心教学技能,涵盖了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管理、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17]。要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教育专业核心教学技能,应在教授过程中进行改革创新,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研制高效合理的核心教学技能教学计划[18]。
2.4 教育实习的开展要着眼于教学能力和专业态度的提升
教育实习是高质量专业化教师培养的核心内容和检验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能力和专业态度是诊断实习生教育实习效果的重要指标[19]。因此,要从实习内容、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对教育实习体系进行优化,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教学能力和专业态度。
2.4.1 教育实习的内容设计要兼顾层次性和连续性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在实践教学中从时间和内容上实现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的贯通。可见,教育实习不应该仅仅定位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独立环节,而应该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融为一体。因此,可根据教育实习的过程性特点把教育实习内容划分为观察教学、辅助教学、独立教学、学校事务参与4个阶段[19],不同的阶段侧重于不同的专业技能实践,前一阶段的能力养成都是下一阶段的基础,从而保证每个阶段实习重点的层次性和实习生在整个教育实习过程中专业技能水平的逐步提升。
2.4.2 教育实习的规范管理要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
根据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在进行教育实习管理时不能仅仅把目光投向实习结果,而是要更加关注实习过程。二级认证标准强调要对重点环节进行质量监控,三级认证标准则要求实施对全过程的质量监控。规范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建设,所以在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进行教育实习的规范管理时,一定要完善体育教育实习的相关规章制度。首先,要明确教育实习各主体在不同实习阶段的相应职责任务,要求实习生根据不同阶段的实习任务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阶段性实习报告。其次,要对不同实习阶段的实习内容及时间安排、各指导教师课堂观察次数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从而通过制度的约束实现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过程性管理要求。
2.4.3 教育实习的客观评价需要依托健全的实习评价体系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体育教育实习在进行评价时往往侧重于实习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且存在随意性、主观性、盲目性等特点[20]。但是,体育教育实习内容具有阶段性特征,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实习重点;总结性评价方式和随意盲目的评价标准难以实现对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教学能力和专业态度阶段性变化的真实评价。因此,需要从教学能力与专业态度2个维度出发,结合教育实习不同阶段的不同专业技能实践,不断细化指标体系,构建健全的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客观公正的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提供依据。此外,在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时要考虑体育教育实习的过程性特点,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4.4 教育实习的有效评价需要及时准确的评价反馈
依托健全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可以让体育教育实习评价具有客观公正性,但是,是否可以达成专业认证标准中的有效评价要求,关键在于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客观评价是否可以实现评价功能。相关研究显示,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有效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可以引导、激励和强化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21]。因此,在进行教育实习评价后一定要向实习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评价反馈,帮助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清晰认识到自身在不同实习阶段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态度的真实情况,提高其教学能力和专业态度,促进教育实习质量的提高。
3 结语
针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混乱,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能力发展不足,教育实习形式化等问题,该文从专业认证的内涵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着手,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二三级专业认证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育实习的开展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为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提供参考。但是,如何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这些策略,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深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开展迭代的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