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角下体育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2023-09-08王鹏高攀武哲
王鹏 高攀 武哲
(1.西安体育学院科研处;2.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陕西西安 710068)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为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2022 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在《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1]中提到,加快体育领域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体育。《“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提出,要强化要素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数据等核心要素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健身服务业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动体育健身服务业转型升级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基于数字化实现传统健身服务业的转型,是当前亟待考虑的问题。现如今传统模式下的健身服务业尚存在经营管理模式落后、供需动态协同不匹配、协同创新驱动不足等一系列弊端,不能满足目前健身市场的新需求。健身服务业想要持续发展,就要不断与时俱进,健身服务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基于以上背景,该文在探讨健身服务业数字化特征与其数字化转型内涵、机制的基础上,剖析我国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从协同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为健身服务业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现实借鉴。
1 数字化转型相关概述
1.1 数字化转型相关概念及特征
数字化的概念可分为狭义的数字化和广义的数字化。狭义的数字化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具体业务、场景的数字化改造,更关注数字技术本身对业务的降本增效作用。广义的数字化,则是利用数字技术,对企业、政府等各类组织的业务模式、运营方式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变革,更关注数字技术对组织的整个体系的赋能和重塑。数字化技术通过降低一系列成本因素[3],改变原始的各个环节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创新方式[4],将这些环节全部采用数字信息处理,以推动市场、产业、业态等发生深刻变化。根据数字化转型的经济、社会、民生的3 个维度,将数字转型的特征概括以下3 个特点。一是经济维度,数字化技术在经济维度中具有互通互联的特征,可以在不同平台之间建立无缝协作,保障了数据要素公平安全的交换。二是社会维度,数字化技术在社会维度中具有交互共享的特征,使数据具有突破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实时共享与双向传播的能力,推动了体育消费模式的创新[5]。三是个性精准,数字化技术在民生领域具有个性精准的特征,洞悉不同个体偏好,进行分众传播。
1.2 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内涵
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内涵从外延与核心来解释[6],核心内涵是指以满足大众在健身、娱乐、休闲等方面需求为导向,改变原有组织框架,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场馆管理水平与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7]。外延内涵是指健身服务业转型所需的经济社会支撑背景以及转型驱动力。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与个性化要求,提高健身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行业服务质量[8]。
2 协同理论及相关研究
2.1 概念及内涵
协同理论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 年代创立[9],阐述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作而产生的集体效应或整体效应[10]。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将协同理论引入企业管理领域[11],在企业多元化的战略选取上,协同理论成为其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协同理论认为,整个系统的状态取决于不同子系统或每个子系统的内部之间的协同作用,大系统中每个子系统之间或每个子系统元素之间相互协同是系统运行、创新和改进的主要原因和动力[12]。
2.2 协同理论相关研究
目前,基于协同理论的体育产业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研究对象。陈云飞[13]从协同理论视角出发,探究体育产业产教融合的适用逻辑,分析体育产教融合的困境,提出了目标协同、路径协同、主体协同、内容协同的发展机制。陈帅[14]通过引入协同理论,对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主体架构和多元主体协同契合性进行剖析,得出电子竞技产业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对助推电子竞技产业发展新效能,拓展体育产业数字发展新空间,标注数字经济多元发展的新路向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王静[15]借助协同理论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现状进行分析,进而阐释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治理的策略选择、影响因素及演化路径。成颖[16]以协同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了协同理论体育赛事开发的应用性及指导意义,提出目标协同、组织协调、制度协同的赛事开发主体的协同策略。刘小静[17]用协同治理理论作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新格局的分析框架,为政府处理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结合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借助协同理论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困境分析、策略选择分析等成为当前研究重点,而如何实现基于协同视角下的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则鲜有涉及。该研究以协同视角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体育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机制、困境、路径,弥补了在体育健身服务业研究上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支撑和路径选择。
3 协同视角下体育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机制
3.1 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拓展健身服务业价值
产业链协同是将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优化配置与提升,使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之间降本增效,实现多方共赢局面,是基础产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18]。健身服务业上游由技术、设备、教练培训、课程开发等构成,中游由健身俱乐部、健身房、O2O平台、私人教练等组成,下游消费端由健身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组成。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对健身服务链的垂直领域进行整合,并基于协同理论,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有效、稳定联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健身行业综合服务链的价值。
3.2 打造数字化供需链,实现全链协同发展
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发展,在“牛鞭效应”的影响下,健身服务业整条供应链中存在信息逐级缺失、延时性等问题,导致供需之间存在交互不畅等问题。健身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应实现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需求反馈链的协同发展,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数据为驱动,满足顾客需求,实现供需链全链协同化、信息化、可视化、数字化发展,通过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打造个性定制服务模式,满足体育健身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3.3 变革健身商业模式,实现资源协同共享
数字经济时代,协同共享的“健身服务业+商业模式”有助于打破传统商业模式的信息不对称、资源供给不匹配、管理层面缺乏协同创新管理等难题。传统健身服务行业的运营严重依赖客户服务模式和C 端收益,包括预售会员卡、提供定制培训课程、健身服务等设施和支持服务。数字技术的运用将显著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资源供给匹配,有效提升管理水平、营收水平和技术创新,将成为健身服务业在数字时代变革商业模式,实现协同共享的重要途径;共享数字健身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共享健身资源,匹配健身资源供需平衡,扩大行业收入。数字技术与健身服务业融合发展在价值创造方面,主要体现在交换价值向共享价值的变化。
4 协同视角下体育健身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
4.1 政企、政社协同联动不足
我国进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时期,进入了目标多元、政策多元的新发展阶段。网络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新动能。而政企、政社协同治理不足,导致相关法律政策与管理体制不完善,限制了体育健身服务业在转型发展路径中的良性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1 数据安全保护不足,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在数字技术加持下的体育健身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恶意泄漏用户隐私、交易用户相关数据等恶劣现象,导致用户群体出于自身安全角度,对互联网平台产生警惕感,并有意保持距离,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化转型中数据层面的协同共治、共享。
4.1.2 支持性政策较少,复合型人才匮乏
当前传统线下健身房门店怯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投入资金数量较大,所面临的风险较高。对于健身房而言,高科技设施与搭建互联网平台的费用较为昂贵,且政府部门未能及时对此领域转型升级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或政策倾斜。此外,当前国内人才培养还停留在单一领域、单一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对多领域、多学科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较少,人才培养与体育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不匹配,导致体育领域高质量人才缺口较大,并且由于体育产业发展仍较为滞后,各方面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择业需求,而政府对相关人才的支持性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4.2 供给需求错位
当前国内体育健身服务业存在供给与需求错位,有效供给匮乏的问题。体育健身服务供给仍存在满足低端需求,产品附加值低,与民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体育健身产品与服务需求不匹配,从而导致低端产品服务产能过剩,中高端需求未能满足的问题。同时,在国际商品服务循环中,我国体育健身产品与服务侧重于低附加值出口、高附加值进口,在中高端产品的供给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应协同产业链和供应链各个环节,通过合理的劳动分工,提升价值链的附加值,激励企业不断向产业高层级跃升。
4.3 运营模式有待升级
我国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多数为私人投资,运营管理模式总体还较为落后,无法形成规模化优势,行业集中度也不够高,导致整体利润率也较低。在俱乐部经营管理上主要体现为家族式、粗放式、随意式管理,缺乏整体视野以及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模式;由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在推动体育健身服务业转型升级中还面临较大压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运营管理模式单一,经营效率与利润不高。多数体育健身休闲企业为个体独立经营,数据信息和资源有限,对于线上平台运营开发缺乏积极性,缺乏战略性运营的创新思路,导致企业的转型进展较为缓慢低效。
(2)线上与线下分工不明确,同时资源分配未能达到动态平衡。运营主体单一,经营效率不高,多数健身场馆与健身房中心放在会员卡推广、课程销售方面,侧重企业短期盈利,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用户健身时的体验感、参与感,缺乏有效交互沟通,细节和特色服务仍需进一步改善提升。
4.4 基于协同的创新驱动有待提升
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体育健身服务业创新升级仍有不足。体育健身行业目前大多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集中在电子门禁、人脸识别、平台预约等基本环节,在与用户消费满意度存在较高关联的体验感、针对性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已有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环节还存在“技术孤岛”;在数字技术服务健身客户群体范围、借助数据信息要素提供个性化性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体育领域数字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导致体育健身服务业产业链协作不畅、融合度不高、互动创新不强。针对以上不足,需实现体育健身业、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硬件设备、网络系统与平台企业的多方参与者共同协同,从而有效实现体育健身服务业创新驱动发展。
5 协同视角下体育健身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5.1 完善政策体制,实现政企、政社有效协同
5.1.1 加强数字网络监管,营造良性法律环境
健身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涉及众多公民数字信息,如身份信息、健康数据、消费信息等,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可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实现对互联网数据的安全有效保护,形成高效的监管与保护机制,促进数字化转型中数据层面的协同共治、共享。
首先,要从技术层面攻克难关,完善跨部门综合监管,坚持协同联动,形成安全领域高质量监控新面貌。其次,要结合网络、社会等多方面领域专家的意见,及时出台互联网监管相关法规及惩处意见,或完善修订已有法律体系。
5.1.2 政府提供转型支持性政策,推动健身服务业自主转型
对于体育场馆、健身房等提供体育服务的场所,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新型数字技术的应用,无疑相当于技术投资,并且现阶段应用案例较少、普及度不高等特点,增加了经营主体对于转型投资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其中较为重要的两类因素为资金与人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资金方面,政府可以结合当前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本着使体育健身服务业呈现长期良好发展态势的目的,从政府投资、减少税收以及降低贷款利率等财政政策的角度,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减少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
在人才方面,需从人才的培养政策与培养体系、相关人才政策支持等角度做调整,由教育主管部门、培训组织、院校三方协同多元主体,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元协同复合型人才。完善对高层次人才的支持政策,以此提高行业热度,吸引高质量人才择业、就业,弥补人才匮乏的漏洞。
5.2 供需动态协同
当前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已经得到大幅提升,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现阶段部分健身服务业主营产品质量普遍集中在中低端,而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供给量不足,从而导致市场上高端需求旺盛却供给少,中低端需求匮乏而供给过剩,造成了无效供给。
5.2.1 供给侧角度
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转移。重视技术和数据的协同共享,及时有效收集消费群体的反馈意见以及特殊性需求,并且结合市场的动态趋势,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同时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以提高客户群体的消费满意度,最终达到提高客户黏性的目的。
5.2.2 需求侧角度
扩大体育消费规模,激发体育消费潜力,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实现健身服务业经营模式多样化。鼓励线下向线上转移,通过网络满足大众健身需求,加快形成智能健身房,在线健身等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推动消费结构均衡发展。
5.3 构建协同运营模式
作为市场主体的体育场馆、健身房等经营单位,要改变以往的主营方单独管理的模式,避免企业经营管理上因权力集中、成本控制等带来的负面问题,如健身服务业市场敏感度不足,健身服务产品供给品类较少,健身相关产品创新不足等。
5.3.1 采用协同管理模式,提高经营效率
多方同类经营单位可联合经营或建立组织联盟,更好地协调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例如:打造联名品牌,创立联名企业,实行股份制共同运营,提高各方经营积极性。体育场馆类单位也可加大与体育周边产业的合作,拓展业务范围,提高收益,体育场馆可与周边产品、用具等进行整合,同时提高客户获取的便利性,健身房可与健康监测、康复服务等相结合,提供一体化便捷式服务,同时也可考虑体育食品、运动数据监测等方面。
5.3.2 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打造双线经营
体育场馆在硬件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基础上,加速在线模块研发与资源整合,构建体育场馆APP 信息共享操作平台,实时准确了解场馆各类运营信息,如客流量、拥挤程度等,对场馆内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与赛事予以及时公布,同时加强相关业务的操作界面升级研发,使得线上购票预约、在线直播更加便利化。对于大众消费群体,清晰客户需求点所在,提供针对性线上服务且与线下对接,如入馆后数据上传与分析、运动建议等。
5.4 多元主体协同运营
单一法人在对经营持有绝对控制权的情况下,盈利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目标,其经营的目的单一,缺乏公益性、大众服务性相关特征,导致缺乏转型动力。政府部门或公益组织参与管理,或企业间形成协同发展性质的企业联盟,改变以往单方对盈亏与风险承担现状,发展机遇与前景得到改善的同时,经营风险共同承担,对于出现经营不善或相关经济问题,此类情况的分析角度更加全面,解决程序更加完善,资金支持更加雄厚。在各类产业之间融合的大趋势下,各类产业的运营主体更加多元化,范围更加广阔,形式更加新颖,汇集多方力量与资源,给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5.5 基于协同的创新驱动
数字技术是多种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体育健身服务业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可创造行业新业态,功能性会更加丰富。企业间的竞争也从最初的单一商品或服务竞争转变为多环节、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竞争。携手产业合作,打造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体系,加大体育健身服务业数字技术投入与应用,深化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技术融合。推动健身服务业场馆智慧化转型,加快运营、赛事等系统的数字化升级,运营协同创新驱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6 结语
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有助于我国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商业模式与强劲动力。该文基于协同理论,从产业链、供需链、商业模式角度分析体育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机制,对协同视角下体育健身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进行探究分析,并基于现实困境提出政社、政企协同联动,产业链协同发展,运营管理协同共建、共治、共享,提出政策制度、供需平衡、运营模式变革、运营主体变革、协同创新驱动5 个方面的健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体育健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