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2023-09-08缪炀向苡心

国际公关 2023年14期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现状分析

缪炀 向苡心

摘要: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生产制造、媒介载体、影响范围等方面都已展示出不同的特质,如信息的海量性、传播的裂变性、社区的茧房性、身份的隐匿性等。这些特质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自由度与传播生态。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主体特殊、内容多元、线上线下联动传播等特点,网络舆情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看到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各方面特点,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及应对机制。本文对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新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为提升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舆情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1]网络舆情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舆情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网民在网络领域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2]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时代特征使得新闻传播自由度显著提高,传播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基本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同步,是互联网网民的主力军。高校学生正处于角色转变与价值观养成的拔节孕穗期,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应重视网络舆情在高校的发生与传播,做好高校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对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出现的新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为完善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发挥参考作用。

一、自媒体时代的界定及特征

(一)自媒体时代的界定

“自媒体时代”的概念最早于2003 年7 月由美国新闻学会提出,其认为自媒体就是普通的民众借助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全球信息体系,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采访、传播、评论等,借以反映普通民众对于现代新闻事件的真实看法和客观报道。[3]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突破12亿大关,同时,用户黏性也进一步增加,月人均使用时长和使用次数分别突破177.3小时、2 633次,[4]在中国,相较于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已占据主导性地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的大量增长,以 “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各类自媒体平台也趁势而起,在各自领域蹿红。目前,全世界正处于自媒体时代的风口期。

(二)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

1.信息的海量性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繁杂,源源不断,五花八门。自媒体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形式,如新闻、视频、社交媒体等,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增添了助力。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取信息,从而增加了信息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另外,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地传播、获取信息,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外部社会。人们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信息的 “挖掘—编辑—发布”这一完整流程,自媒体时代信息量极大,涵盖面广,讲究时效性,但在真实性和可靠性方面不盡如人意,不仅表现为整体专业知识水平低,在对社会事件的报道上也有失偏颇。

2.传播的裂变性

“裂变”一词来源于物理学中的 “核裂变”,意为热中子轰击铀原子会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他铀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过程详见图1。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裂变过程与之如出一辙,传播路径为自媒体账号从A在第一阶段制造或发布信息,经由自己的自媒体社交圈层传播给B们,B们又可以在各自的自媒体社交圈层中进行传播,从而形成裂变式传播 (详见图2)。

裂变式传播中,信息一经发布便很难在传播过程中加以干预,强行切断传播反而会招致民众的怀疑与抵触心理,进一步加剧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自媒体时代的裂变式传播与集聚扩散效应相结合,使信息传播呈网状发散,短时间内不断地反复叠加、酝酿和发酵,热度指数不断升高,即可引发舆论风暴。

3.社区的茧房性

信息茧房是哈佛大学的凯斯·桑斯坦教授首次在 《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在获取信息时只会注意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以及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接触到的信息面也会越来越窄,就像蚕吐出的丝一样,把自己束缚在 “茧房内”。而自媒体时代的信息茧房甚至不需要本人去搜集,各大网络平台就会将经过精心搜集和计算的、符合各人喜好的信息推送至眼前。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各类移动垂直社区取代了以往PC时代的综合型BBS。移动垂直社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社交属性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QQ、微博等;第二类是以内容分享属性为主的内容分享平台,如知乎、得物、小红书等;第三类是以短视频直播属性为主的创意社交平台,如抖音、快手、B站等。比起综合型BBS,各类社区平台的这种做法能够 “小而精”地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契合的服务。但这种做法也会造成信息茧房的出现,让每个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接收信息、发表相似观点、互相支持,进而造成网络群体的极化以及社会黏性的缺失。

4.身份的隐匿性

网络身份隐匿为网民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身份,该身份的年龄、地位、性别都可以是随意伪造的。自媒体时代的匿名性特征虽然可以为自媒体用户提供各种便利,但其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无法忽视的。第一,身份隐匿特性会加剧信息的虚假性,并且这些虚假言论和谣言也会让舆论产生不良的导向。虚拟隐匿的身份、匿名发言的形式,让网民可以毫无责任地肆意发表评论、宣泄感情,从而导致他们回避现实中的自我、沉浸在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在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容易出现非理性、情绪化倾向,产生盲目从众、态度偏激的行为偏差。[5]第二,身份隐匿特性容易招致自身责任感缺失,甚至突破人的道德底线,导致错误言论的出现,如网上的辱华言论、恐怖主义等不当言论,都有形成不良网络舆情的风险。再加上网络法治建设、网络监管力度、网络文明教育尚在发展阶段,往往难以对参与主体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处置,无法很好规范自媒体用户的言论与行为。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一)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一般指在高校中学习、生活、工作的高校师生、员工等,由于高校学生人数占比最多,本文中的主体皆为高校学生。高校学生的主体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使用熟练

当前,00后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力军,00后的成长与我国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基本同步。在网络与电子设备陪伴下成长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有着先天的优势,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利用网络做自媒体。如在B站拥有千万粉丝的up主 “老番茄”“何同学”,在做自媒体账号时,一个是复旦大学在校生,一个是北京邮电大学在校生。但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较高,面对较为宽松的高校管理,他们有了网络成瘾现象。课余时间被游戏、短视频、微博等占据,对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事情不闻不问,却对网络上的 “热点话题”十分关心,可能在未做深入了解的情況下成为网络舆情的推动者和传播者。

2.看客心理严重

鲁迅笔下的 “看客”是思想麻木、缺乏同情心的,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观赏欲和收集日后的谈资。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看客依然存在,不过是换了一种面目,这种现象在网络上尤为突出。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心理不成熟、偏向感性认识,在自媒体账号良莠不齐、信息内容泥沙俱下的时代,经常在不辨析真假、不考虑后果的情况下就充当 “吃瓜群众”,“动动手指转发、评论”,这种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看客心理,使得舆情升级,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难度加大。

3.网络与现实割裂

一是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割裂。游戏中呼风唤雨的 “大佬”,现实中可能是家境困难的学生;在自媒体平台散布不实信息的造谣者,现实中可能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二是网络心态与现实心态的割裂。在优酷视频的 《对白》节目中,来自兰州文理学院的学生向白岩松提问:“如何看待当代年轻人一边在B站上看着爱国视频热血沸腾,一边又面对着生活、就业压力感到无能为力;一边对国家的命运前途感到乐观,一边又对个人的发展前景感到悲观的这种‘精分现象?”这个问题指出了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心态的一种割裂。得益于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当前我国民众的爱国情绪是高涨的,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也达到了高潮。但正如提问中所说,网络上的热血沸腾与现实中的生活、就业压力形成对立,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绪情感造成冲击,从而加大他们网络与现实心态的割裂。

(二)内容的多元化

自媒体时代,智能设备可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内容,如文章、视频、音频、图片、游戏等。多元化内容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也可以更好地增强用户的网络体验,让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高校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从不同角度看,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与高校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件,如校内学习生活、教育政策管理等;二是时政热点事件,表现为学生针对国际局势、外交关系、意识形态等形成的舆情讨论,如俄乌战争、安倍晋三遇刺、沙特伊朗复交等,都在高校学生的社交媒体平台中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三是社会民生类事件,指在各个平台争相转发讨论的全网大事件,如旅美大熊猫丫丫、贵州 “村BA”、淄博烧烤热潮等,这些事件在全网热议的时间段,高校学生也会参与到讨论中去。

(三)线上线下联动传播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裂变式传播,与高校在校学生众多、密度大这一特点相结合,造就了高校网络舆情线上线下联动传播这一特征。当高校网络舆情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则可能出现以下的演化路径:①学生通过QQ群、微信群等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同意见汇集到一起,在短时间内持续互动、互相影响,引发初步舆情;[6]②推选学生代表在网络上询问学校老师、工作人员等,希望得到答复;③短时间内未得到答复,学生便由线上转向线下,约定时间地点进行线下舆情传播;④线下舆情传播又被配上照片、视频等放到网上,营造出 “有图有真相”的 “真实大事件”,不断传播发酵后形成舆情危机事件。

线上线下联动传播这一特征让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发展演化得极为迅速,短时间内就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三、结束语

在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群体因其成长于互联网野蛮生长时代的特殊身份,人人都能熟练利用网络和自媒体设备。而00后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多元化的内容,享受着迅捷的传播,使他们被互相割裂的网络与现实所裹挟,于是只能以虚拟的身份在网络与现实之间徘徊,却仍可能遇到深陷 “信息茧房”、被人所利用等危险。在深刻剖析自媒体时代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后,面对挑战,下一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探究在多方协同模式下,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及应对机制,以便更好应对自媒体时代高校的网络舆情事件。

参考文献:

[1] 余才忠,熊峰,陈慧芳.舆情民意与司法公正:网络环境下司法舆情的特点及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1(12):120-121.

[2] 周子明,高慎波.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逻辑、风险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22,40(03):152-158.

[3] 耿玉磊.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研究[J].科技传播, 2016,8(05):76-78.

[4] 中研网.2023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EB/OL].[2023-02-27].https://www.chinairn.com/news/20230227/ 152148379.shtml.

[5] 陈培源,秦玉海,李也桐.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2(03):89-91.

[6] 张瑜,方錄.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辅导员引导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6):103-104+114.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及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Djsz2022007)。

作者简介: 缪炀,男,汉族,江苏宜兴人,硕士,思政辅导员,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向苡心,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思政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政教育、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自媒体时代现状分析
自媒体时代的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发展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广播的发展现状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