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2023-09-08陆小妹
陆小妹
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描述与探讨来掌握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进而形成地理思维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及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案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并主要围绕案例的呈现与展示、分析与讨论、归纳与拓展这几个环节展开具体探讨,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认知区域特征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一、呈现与展示,模拟实景
应用案例时首先要考虑的便是案例的呈现与展示。通过案例展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案例的呈现与展示方式上,教师可综合应用模拟实景、地理图像、文字、数据等多种形式,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分析案例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的“板块的运动”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些相关案例,如2022年5月5日18时,日本栃木县南部发生里氏4.8级地震,震源深度推定为60千米。或者引入尼泊尔、新西兰等国关于地震的报道,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观察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思考为什么这些国家频繁发生地震。通过集体讨论和分析,学生发现这些国家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板块运动的相关内容,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也就是说,要想使案例教学在地理课堂发挥积极效用,案例的科学呈现及展示是前提。除了要确保案例客观真实,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加强教学案例与知识原理的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二、分析与讨论,深度探究
在呈现与展示过案例之后,教师要以具体的地理现象为教学载体,引导学 生运用区域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分析,展开深度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
理解其中蕴含的相关地理规律及原理,掌握基本的区域特征,进一步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仍以板块的运动教学为例。学生结合案例了解到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六大板块分别为哪些”“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等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分析与讨论。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张裂运动动画、设计碰撞挤压运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张裂运动形成裂谷和海洋、碰撞挤压运动会形成山脉等知识。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就案例本身形成系统的、完善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与指导。教师可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问题链,或带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来引导他们进行有序思考,掌握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归纳与拓展,迁移应用
同一地理教学案例可以涉及自然、人文等多个相关地理知识点。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训练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在了解了板块运动、板块学说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拓展一些相关的探究问题,如:为什么红海在不断扩大?为什么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两大山系和两大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在黑板前结合板块地图讲解红海扩大、地中海缩小、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等,切实提升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引入案例时要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不断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生发现、分析和探索问题的意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区域认知是一种基本的地理思维方式。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要求,引导学生依据案例,从自然、人文等方面进行区域特征分析,逐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为培养他们的地理学科核心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