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具身在场”策略

2023-09-08孙建祥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所学规则法治

孙建祥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的成长需要道德去约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了解身体与心灵的成长关系,从身体和心灵两方面让学生沉浸在身体行动和結构化的自我反思中,在反思性实践中完成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的学习,保证教学质量。

一、借助工具构筑情境,真实体验促进反思性实践

具身在场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引发学生的结构性反思,在反思中形成连续的身体感知,身体感知与认知反思让学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体验中完成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快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保证学习质量。为此,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到情境当中,思考所学知识,让新知识融入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和经验当中,实现高质量学习。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教师在课程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热爱生命》中的故事文集,让学生沉浸在淘金者和饿狼与残酷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故事中,借助故事引出“生命的选择”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淘金者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与饿狼进行战斗,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到同样的场景中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在与生活困难做斗争中感受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死亡注定会来到每个人身边,在反思中实现身体与心灵的成长,使学生对生命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

二、行动与反思协调运作,实践与学习相结合

具身在场理念强调了思维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即人的思想认知和身体活动是人们学习事物的重要方式,人们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所学知识,在反思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优化,并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的验证,最终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考虑到知识的时效性,教师在授课中为学生提供 一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完成知识的接纳和重构过程,构建起身心一体的实践性课堂教学模式。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明确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提高自律能力,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一些不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如在密闭的公共空间抽烟,或是随意插队等,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遵守的社会规则,并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展示生活中各种不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遵守规则对保障个人利益的重要性,为学生以后能够身体力行地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打下良好基础。

三、创造失衡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具身在场学习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而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细碎的知识要点不断被填充完整,学生在内部资源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实现自身认知、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平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改变外界环境的方式来打破平衡,让学生的传统认知系统呈现失衡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认知得到提升。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的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举反例说明一个人的权利:“小红把小明写的一篇文章投到报社发表后,得到了1000元的稿费。小红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经济回报,大家说对不对啊?”学生提出小红在这一过程中并未付出任何努力,文章的撰写人也不是小红,因此小红的收入应属于小明。在师生的交流沟通中营造失衡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引导学生投入到情境中,使其在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在打破认知和重建认知的过程中使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初中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理论性的知识最终要成为指导学生行为和思考方式的准绳,而具身在场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心协调能力,能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以后能够健康成长助力。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具身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C-c/2021/2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所学规则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非所学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规则不规则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