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图示教学法,让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立意更明朗

2023-09-08宋鸿雁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盛世本课高中历史

宋鸿雁

图示教学法,也叫“图文示意”教学法,即通过简要的符号,浓缩的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形成板书、电脑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图示教学法,就是把讲述的内容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来,以图示作为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展开于空间、表现为动态、感知于视觉、达之于思维,实质是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图示的“图”不是具体的某种事物的形象,而是体现具体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结构的示意图。所以“图”只是表达的手段,可以多元化,“示”才是展现的目的,才是教学立意的价值。图示教学法展示历史史实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展示历史教学的价值立意。

笔者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教学为例,对图示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价值立意中运用的一些实践和认识进行探讨。

一、巧用教科书的框架图示,确立教学主题方向,深挖教学立意

从图示教学法的定义看,它是向学生传达信息的方式之一;从手段看,它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方法之一;从功效看,它是联系历史事件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和纵横结构的纽带。所以,图示教学法的运用实际上是借用“图”来展现教学主题,达到价值立意。打破固有思维,给图示教学法以多元的“图”,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才能够凸显。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多,教学课时不够,已经成为当下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共同感触。这样的感触,归根结底是对教材教学主题的确立不明确。如何才能够在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之下,更好地找到教学主题确立的方向?图示教学法就是不错的选择。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教学为例。在新授第一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时,若仅用教科书的阐述,教师就陷入教知识的怪圈。显然,这既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此,可以图示确定这一子目的教学主题。教师不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和《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进行教学主题方向的确立。如下:

上面两幅图以最直观的形式将北宋君主如何分散相权,中央如何收地方权力直接跃然纸上。以大唐为例,在君权和相权这对矛盾上,大唐用三省六部制巧妙地分割了相权。宋朝在此基础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出现机构的重叠,造成冗官的局面。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大唐的节度使和藩镇作用一方,安史之乱就是大唐没有处理好这对矛盾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大宋吸取其教训,采用路府州县的地方建制,很好地解决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地方权力得以收回。这样,学生对于“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由此可见,图示教学法以最直观的形式,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主题的方向会更加明晰,教学立意更加具有指向性。

二、整合教科书,确定教学主题,创设图表教学图示,解决讲不完课的问题

教学时间不足,课时紧张,一学期下来,课上得匆忙。大多数一线历史教师在执教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后都有这样的感受。出现这样的感受,归根结底,是历史教师还没有真正地践行新课程理念,是在“穿新鞋走老路”。

笔者认为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挖掘教材的主题和线索,理顺历史发展脉络,创设新的教学图示,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内容由“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四部分组成,教学容量可见一斑,完成教学任务难度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挖掘本课四个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教学线索,找出本课的历史发展脉络,确定教学主题。把四个板块放在社会形态中分析,这四个板块都是在社会转型期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于是本课的教学主题也就确定,那就是围绕“社会转型”这一教学中心展开。在教学中心的引领下,对四个板块的内容加以整合,把“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分别进行排列组合,归纳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新板块之中。于是以“社会转型”为教学主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繁杂冗长的史实被归纳在“社会转型”这一主题之下,最直观、科学的做法就是创设出新的图示,将其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形成历史的整体感。本课的图示就可以设计如下:

学生在上面图示的引领下,对教材原有四个板块的内容进行整合。这样的图示教学法,是师生对教科书知识的综合思考,会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在史实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逻辑关系。学生的思维在图示教学法引领下得以训练,教学主题的价值立意也就更加明朗。

三、分析教材内容,遵循教学逻辑,利用提纲图示,挖掘教学的内容价值

架构科学合理的教学脉络,就是对教学逻辑的遵从。历史课堂教学讲究的是从历史中感悟当下,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设桥梁。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的教学为例。分析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鼎盛与危机,然后遵循新教材的编写和教学逻辑,在理解了鼎盛与危机的内涵之后,就可以将本课的教学主题确定为“如何正确认识近代前夜的中国”。根据这一主题,采用图示教学法,列出本课的开放性提纲,形成教学逻辑体系,将学生带入一个歌舞升平与危机四伏并存的大清帝国。为此,本课的提纲图示可以设置为:

1.光芒万丈的盛世。

引导学生在教科书中找到盛世的表现,展示康乾盛世的繁荣之景,用数据和史实加深学生对盛世的直观认识。

2.乱象丛生的盛世。

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归纳康乾盛世的另一面,即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奏折制度的实行、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心灵压迫、盛世之下人口的激增、人地矛盾的凸显、阶级矛盾的激化、乱象丛生的政治腐败和两极分化、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都让学生对盛世有了全新的认识。正反两面对比,对学生的思想是巨大的冲击,也让学生对盛世有了一分为二的分析,唯物史观在提纲图示中得以养成,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

3.新因素萌发的盛世。

以资本主义萌芽为突破口,学生对近代前夜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有了初步认识,对为何只是“萌芽”也就有了更深的思考,这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近代前夜的中国这一教学主题意义非凡。

4.远离世界潮流的盛世。

在前面三个提纲图示的基础上,加入工业革命这个参照物,让学生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有全新的认识,孰优孰劣,谁更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就显而易见。没有比较就没有醒悟,学生在比較中认识到近代中国前夜的盛世是表面上的盛世,实际上近代前夜的中国已经与世界发展潮流背道而驰,落后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这种落后对古老的中国的影响是伴随着沉痛的代价而进行的。

5.让人深思的盛世。

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立意,就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警醒,以史为鉴,联系当今的中国发展,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才能够在民族复兴的路上越走越好。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汲取智慧,对接了现实,思维被唤醒,家国情怀素养得以培养,教学的价值立意得以实现。

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图示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教学实践和粗鄙的认识。图示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是动态的,它对明确教学主题,引领价值立意的方向都有重要意义。相信在未来的实践中,图示教学法还会以更多元的形式出现,这对明确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立意一定影响深远。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乡村教师专项)《图示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编号:XC-a/2020/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盛世本课高中历史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盛世盛开盛唐花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治世”与“盛世”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