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2023-09-08李凤
李凤
(河池学院 广西河池 546300)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方体育的不断渗透扩张,我国民族体育为了适应环境谋求生存和发展,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进了文化模仿的时代,出现了文化窄化、同化、虚化等现象。比如最具传统民族身体文化的中国武术,为了能够入围奥运会比赛项目,被大量融进了西方体育思想,不断调整武术的规则、体系;独竹漂为了顺利进入民运会,对漂体、裁判法及比赛规则进行严格修订等就是例子。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民族体育的异化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趋利避害,不让标准模式化的现代体育吞没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使民族体育良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有了一些关于体育异化的研究成果,王涛认为,体育异化的哲学根源在于理性经由启蒙所产生的局限,此局限导致理性化篡夺了理性的话语权,让身体成为理性化热衷的对象,理性与非理性彼此脱离、技术悬置于身体[1]。古文东认为,竞技体育教育的错位与人文精神的缺失、竞技体育体制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对名利的追逐及职业道德的丧失、过度的商业化对竞技体育的冲击等是造成竞技体育异化的主要原因[2]。孙亮亮等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异化进行研究,认为历史涤荡与时代潮流冲击使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异化现象,异化的主要原因包括技术的影响、文化消费的影响、全球化的影响[3]。
该研究尝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解析民族体育异化原因和影响因素出发,提出促进民族体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规避和消解民族体育变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为促进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良性可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贡献绵薄之力。
1 民族体育的异化及表现
体育异化之所以产生,有个人与社会两方面的原因,个人出于对体育的需求,社会出于对体育的使用,这两个方面因不同的意图而把体育当作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种手段[4],将民族体育的目的与手段颠倒,把体育的手段变成了目的,背离了民族体育的本真追求,从而产生异化。
民族体育是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民族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民族体育活动之所以能够形成,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历史渊源、人文传统等密切相关[5]。在现代社会,各国体育之间在活动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异越来越小,呈现出强烈的同化倾向[6]。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忽视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或缺乏对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地方、民族因素,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忽视和削弱,出现了文化窄化、文化同化、文化虚化的现象,体育运动行为与人文价值相剥离[7],致使民族体育项目产生异化和演变。
体育的目的和功能不外乎维系人类的健康,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生命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最终使人类充分地享受自由和幸福。其终极目标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解放。但是由于受到所处社会历史阶段的工具价值的制约,民族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绕不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矛盾性。而工具性异化也成为体育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已认识到体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健身、娱乐及生命的完美等方面为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和多种功能,但是受功利化思维影响,以及体制制约[4],人们对体育功能的使用往往厚此薄彼,突出表现在竞技体育中金牌数量至上,社会经济效益、锦标至上,过度消费,滥用兴奋剂等,竞技赛场成了国家利益和功利主义的竞技场。民族体育亦不例外,被有些人当成了实现个人利益追求的工具和手段。名和利是人生存的附属品,而非人生存的本质,但是随着民族体育经济价值的显现,工业化社会中民族体育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不仅刺激了参与者的物欲追求,还使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导致体育领域内滋生种种腐败和不法行为,比如兴奋剂、裁判不公、权钱交易、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等,严重阻碍了民族体育的健康发展。
2 民族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个体层面: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体育价值观是对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是对体育与主体发展的特定关系的根本认识[6]。民族体育的参与者若不能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约束,在利益面前不能正确处理个体的希望和欲望的关系,受到不良诱惑时,就易迷茫甚至牺牲健康或破坏规则,做出非体育的行为,把体育当作实现个人利益追求的工具和手段,产生把人当作“奖牌机器”的严重异化现象的竞争价值观,都将是民族体育异化的主要认识根源所在。当价值判断标准的无根化、物欲追求的无度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随之而来的将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轻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动摇。丧失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也就谈不上文化自觉,更别说传承与弘扬民族体育精神。
2.2 社会层面
2.2.1 文化因素
民族体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产生、发展与形成过程,不仅是人们感情的宣泄,是劳动、战斗技能的演习和愉悦游戏的本能反应,而且也包含和折射着我国民族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文化、政治、艺术、宗教等,并受到相关文化因素极大的影响[8]。但是随着文化环境的变迁,尤其受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新文化、新观念的输入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承受着多方面的冲击,民族体育生存空间被严重蚕食,面临着断裂、失传和灭绝的危机。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本是一个多层面的、动态的、互动的发展过程,但是现代民族体育项目在发展演变或改良过程中,面对西方体育的强势渗透和原有生存环境的消失,人们缺乏对民族体育的深入了解,许多人并不能了解体育项目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思想,譬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刚健有为,只是看到外在表现形式,张扬其体育特性和价值,或追求竞技化的提高,在急于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流于形式,丢失了文化内核,在模仿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模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消解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内涵[9],使中国体育处于一种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失忆状态[10],这势必会造成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发展的异化。最终的结果将是短暂的热闹,阻挡不住存在空间的萎缩;表面的繁华,遮蔽不住生存状态的凄凉;形式的保留,掩饰不住文化根底的流失[11]。
2.2.2 政治因素
众所周知,民族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对民族体育的发展影响巨大。民族政治制度与组织形式是开展各种政治、军事和民事活动的基础,它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指挥和引导族群的行动与方向,很多政策的实施与政治目的就是在这一框架中得以实现[12]。任何国家在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上都要求体育服从政治的需要,同时也充分利用体育对政治所具有的影响。政治制度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对民族体育发展方向起着规定作用,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方面显示出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宣传民族自强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能起到积极的政治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体育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民健身为基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动体育事业均衡、充分发展,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中华体育文化,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3]。充分体现了政治制度方针,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
2.2.3 经济因素
文化把经济作为物质基础,经济把文化作为动力保证,已成为现阶段普遍性的社会文化现象[14]。若没有经济为体育提供资金和物质条件,体育发展将成为空话。越是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体育通常也越强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发展等诸多原因,经济相对落后,因而民族体育活动多为民间组织,形不成规模[15],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与之对应的民族体育产业化也无法跟上。同时,经济对民族体育参与者的可自由支配时间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经济活跃地区商业化和娱乐化的趋势使得一些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被边缘化或忽视,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同时,为了满足商业需求,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被简单化、商业化和娱乐化,导致其文化内涵缺失。
2.2.4 其他因素
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相对稳定,但也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如人口总数不断减少,特别是中西部民族聚集的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国际环境冲突动乱,美国体育文化霸权冷战及疫情导致的经济不稳定等。人口减少可能导致部分小众民族体育的项目消亡,疫情等则会限制人们参与的时间、空间和方式,而文化霸权则会瓦解青年人对自己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动摇人们的价值取向。人们对项目的热爱或多或少会被客观条件限制。
媒体宣传的影响。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产生着巨大影响。媒体本应宣传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但随着“流量为王”的不良趋势,一些传统文化被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表现为推崇锦标主义或为了流量炒作体育以外的话题,偏离体育本身,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报道和宣传可能会存在着片面性和误导性,导致公众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偏差。
与此同时,体育管理部门政策、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活设施条件、社会生产方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都会对民族体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3 因势利导,促进民族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完善的价值体系
第一,树立正确的或者回归本真的体育价值观念:异化并不是洪水猛兽,可以因势利导,有限消解。第二,确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自觉抵制不利于身体的训练方式或者其他非体育道德的行为。这个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并不是从降生就对体育有认识,人们对民族体育的态度以及参与的目的,是在特定的场合受他人影响的结果。家庭作为实现个体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场所,对个体的价值观念、态度、技能和行为的习得具有深刻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个体对民族体育的认识。学校作为教书育人、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对人的后天成长和价值观养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不断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鉴于大众传播对人的社会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体育媒体的传播、宣传功能,加强对外宣传、营销,变被动防守为主动进攻,防止对外“失语”。有选择性地引进西方优秀体育文化,过滤有害信息,有效规避体育文化风险,理性解读突发体育事件,对青少年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对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要坚决批判,对集体主义要大力弘扬[16]。
而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则应加强对各体育领域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为突破口,倡导人本化,注重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相统一的体育价值取向,消除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价值观对体育和人的双重异化作用的不良影响,实现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以人文体育观为主导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健康价值观、竞争价值观、休闲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并存的局面[6]。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对民族体育的理性价值追求。推动现代民族体育发展成为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
3.2 加强对民族体育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民族体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体育文化,它的世界意义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珍宝,是人类智慧的总库存[17]。文化的民族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源。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底气十足地开展研究,自觉进行传承。
在挖掘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实施乡村振兴,帮助民族地区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经济效益,顺利实现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其文化生态环境,尊重民族体育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发展规律,注意保护其体育文化的异质性,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18];进行准确的文化定位[19],凸显体育文化内涵,挖掘并保护其原生的核心内容,避免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被破坏。充分尊重其民族心理、习惯、风俗、价值观念、情感、伦理道德规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避免“一刀切”牺牲民族特征换取工业现代化的危险和适应新环境时的过度商业化、尘俗化、物质化等文化生态危机,也避免因民族文化碰撞和冲击的反作用力而影响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筑牢民族体育的集体意识和归属依恋,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态的相对平衡。
3.3 以健身需求为突破口,引导民族体育主动服务全民健身发展
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健身娱乐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譬如它们所表现出的祖先崇拜、安土精神、艺术旨趣,映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它们所倡导的尊重自然、融入自然、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行为理念,凝练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1],包含了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表现意识和合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有益启迪。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群众对丰富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求日益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推广简便易行,适宜人群广,且受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影响较少[4]。挖掘、整理、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从精神需求、社会关系需求、身体需求等维度满足不同群体对民族体育的需求,同时对于面向民生,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改变体育等同于竞技,大众参与变为极少数运动精英专享游戏的畸形观念,消除体育单一化和同质化的弊端等均有重要积极意义。
政府也可以通过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创造条件引导青少年,选择适宜的民族体育项目参与运动锻炼,从中发现乐趣,由观众、体验者,变成参与者、推广者。有报道显示,青海计划在全省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掀起健身热潮[20],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15 分钟,因地制宜,采取集中或相对集中的形式组织开展工间健身活动,可选择“八段锦”“24式简化太极拳”等优秀传统健身方法,形式不限。政府还可以通过教育指挥棒进行干预,以选考民族体育的方式推广民族体育项目,既推广了项目,扩大影响力,也利于选拔有天赋的青少年,深入了解继而自觉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只要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就应理解并予以支持,只有政府适当投入,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不断丰富群众健身手段和选择,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不断推进民族体育持续健康蓬勃发展。
3.4 政府部门加强政策、法律支持保障,为民族体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社会稳定,各项保障制度健全,有利于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但法治建设因具有滞后性,需要及时加强体育的法规制度建设,从而给民族体育相关从业者带来更多的稳定和安全感,亦能防止民族体育资源开发中的价值缺失。合理的利益满足可以让从业者看到可预期的希望,增添动力。譬如若独竹漂等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作为体育选考项目,会有效激发有条件的青少年积极参与,若将来出现职业比赛,可能更吸引人。
管理部门也要打开思路,积极发展“民族+体育”,为民族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以贵州“村BA”为例,贵州“村BA”赛事历史悠久,是由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吃新节是苗族庆贺丰收的传统节日,苗族人会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诸如斗牛、斗鸟、篮球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台盘村拒绝商业赞助,在比赛期间有民族歌舞展演,篮球服也采用了苗族刺绣的工艺,当地还研发了以村宝宝为中心的玩偶、钥匙扣、香片等周边文创潮品,绚丽的服饰和热闹的场景,经自媒体火播全网,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更构架了稳定和谐的民族关系。这种“民族+体育”的模式,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相对纯粹的体育;既有利于健身,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推广,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为其他民族体育项目与旅游业的融合打开了思路,随着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类似项目被关注报道,相信未来“民族+体育”将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