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问题与策略

2023-09-08侯君利王井强肖曦宋忠良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4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指导员强国

侯君利 王井强 肖曦 宋忠良

(1.湖北商贸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2.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国务院于2019年9月2日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体育由此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1]。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实践的体育强国之路,大体经过了体育救国、体育兴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以及建设体育强国4 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2]。可以看出,当下我国只能称之为体育大国,大而不强,无法凸显出一个国家体育的真正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标志,就在于全民健身,而农村体育是当前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若农村体育得不到普及,也就没有全民意义上的体育普及,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就无从实现[3]。

2022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农民体育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4]。显而易见,农村体育的发展对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体育强国建设的实施也推动着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效应表明,短板是限制木桶盛水量的重要因素,而我国拥有近5亿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参与体育的情况直接影响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与结果。为此,该文以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标志农村体育作为研究对象,对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农村体育的发展优势及问题作出相应的剖析,为更好地发展农村体育,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脚步提供参考。

1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

1.1 场地设施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体育场地设施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推动体育场地设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5]。《纲要》提出,要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合理做好城乡空间二次利用,积极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且到203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m2。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体育强国的重要指标,没有足够数量的体育场地设施作为物质基础,体育强国建设也就成了纸上谈兵。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增加,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健身场地,让全民健身成为可能。过去,发展落后的农村基本上没有体育场地设施,在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之后,我国农村体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对体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家开始将重心转移到群众体育上,促使我国农村体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村地区体育场地设施从无到简单的健身器械,再到现在的体育文化广场(体育文化中心或体育文化站),为农村体育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进一步推进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1.2 组织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联系网络

体育社会组织是人民与政府、人民与人民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纲要》将“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工程列入当前国家体育事业“九大工程”之一,无疑是赋予体育社会组织新的时代角色。体育社会组织作为自发性、非政府性以及非营利性的组织,不仅能够与政府之间建立起顺畅的反馈渠道,而且能够促进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团结。同时,作为社会公众个体资源集结而成的体育社会组织,在监督政府权力的使用,维护社会公众的权益方面也责无旁贷。农村体育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不仅代表着这一地区的体育社会化水平,而且从根本上影响着为农民提供美好运动需求的实现程度。体育强国建设征程中,体育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容小觑,通过推进农村体育组织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体育健身服务网络,不仅满足了全民健身需求,而且能够推动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蓬勃发展,形成了多赢局面。

1.3 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949 年以后,中央政府确认我国共有56个民族,多民族伴随着多文化,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不仅是人口大国,更是文化大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1990年8月,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印刷发行,这部著作是由中国体育博物馆和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主编,记录了55个少数民族的676种和汉族的301种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总计977种,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我国体育文化强大的基础[6]。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拥有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例如武术、摔跤、舞狮、射箭、龙舟、蹴鞠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呈现出鲜明的传统体育文化色彩。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民族的符号实现了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当先、文化继承的农村体育发展观[7]。农村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丰富体育资源,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活动选择,为我国农村体育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 法律法规健全为农村体育实施提供强制力保证

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体育的人民性就被写入宪法,国家赋予每位公民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其中《宪法》第21条第2款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法治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系统工程之一。2022年6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进行了第三次修订,本次修订将“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纳入体育法之中[8]。体育强国建设纳入法律,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农村的体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举国体制的实施成就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从体育弱国转变成为体育大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供给分配失衡促进了城市体育的发展,而农村体育直到国家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才被重视,但发展滞后的农村体育却是我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关键一步。体育强国建设的开展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农村体育的开展与普及,而且保障了农民体育的权利,为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2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的问题

2.1 农村体育起步较晚,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2008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一论断强调了群众体育事业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我国自人民公社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将城乡公共服务完全分隔开来,城市居民可凭借城市户口无条件地享有国家提供的全方位、立体式公共服务[9]。而农村居民却无法享受相应的待遇,导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也远落后于城市。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多由各地政府通过财政拨付,对政府供给存在过度依赖。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十二五”期间国家共投入49 亿元支持引导各地建设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15 年,国家体育总局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投资10.27亿元,雪炭工程投资2.012亿元;2016、2017年,共投入近15亿元支持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从绝对值看尚为可观,但人均只有2元左右[10]。当下,农民对于体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主要矛盾[11],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931元,约合2 899 美元[12]。(根据2020 年12 月25 日汇率计算)而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 达到2 500 美元时,民众将会对体育健身有所需求,人均GDP 达到5 000 美元时,体育健身将成为必然需求。体育经费的供给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虽然《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m2,但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体育场地面积为34.11亿m2,村委会体育场地面积仅有6.78 亿m2,占19.88%[13]。显而易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依旧匮乏,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于体育场地日益增长的需求。

2.2 农村劳动人口流失,导致人口空心化

城乡人口流动造成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农村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城市务工,常年不回农村,甚至部分农民落户城市,导致农村人口空心化,出现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空巢老人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加快,尤其是二元经济结构下产生的城乡人口流动。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 251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7 172万人,增长1.3%,人口流动已使城乡人口产生新的分层格局[14]。农村主要劳动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紧张,给城市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增加了压力。从现阶段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实践来看,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导致城市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城市体育公共服务难以满足居民需求,造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断偏向城市,从而导致政府在农村体育基础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的缺失。城乡人口流动,使得城乡之间各自所占有的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与实际人口比例严重不对称,农村人口的空心化限制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影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此外,《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显示,我国农村全体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0.04%,和全国老龄化数据相比(2019 年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1%),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情况[15]。囿于人口老龄化会使政府和农村的经济支出被迫偏向于养老和医疗,对于体育的支出也就相对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将会阻碍农村体育的发展。此外,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导致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后继无人,面临逐渐消亡的局面。

2.3 后疫情时代农民思想偏离,科学健身意识有所减弱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从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至4月8日武汉解封,历经76天,我国累计确诊81 865例,死亡3 335例[16]。武汉解封之后,疫情依旧没有消失,反而是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反复无常,导致人民一直生活在疫情的阴霾笼罩之下,直到2022年12月13日行程码正式下线,预示着疫情封控彻底结束。三年的疫情,让国人不敢出门,长时间待在家中,无法到户外参与体育锻炼,影响了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可以通过线上教学等方式进行居家体育锻炼,但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受文化程度、健身意识、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农村居民基本上很少甚至不会进行体育锻炼。这让本来就没有形成健身习惯和意识的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同进一步减弱。时至今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回归“乙类乙管”,虽然致死率较低,但变异能力及传染性较强。完全解封后导致大部分国人感染,感染后的群体身体内部肺脏出现炎症,即使在恢复后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正常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转阴人群在进行剧烈运动后,诱发急性心肌炎导致猝死事件的出现,人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受到抑制。

2.4 农村体育组织缺乏,民意传达尚未通畅

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直接联系广大农民,组织农民开展体育活动,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纽带。由于我国体育模式,以国家主导和政府主导为主,这种自上而下的线性决策形式造成农民参与体育主体地位的缺失,农民真实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难以被有效采纳和传达,只能被动接受标准资源的分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很多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甚至根本没有各类体育协会或体育指导站,农村体育组织更是少之又少。农村体育组织的缺少导致上下沟通不畅,体育场地设施供需错位,造成了体育资源的浪费。研究表明,近76.5%的村域存在资源闲置浪费情况,使用效率较高的农村仅占23.5%[17]。单调且无特色的体育设施让农民很快失去了新鲜感,有学者对我国81个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大多数村庄修建的篮球场、乒乓球台与安装的健身路径等体育场地设施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荒废、占用、闲置等情况非常严重[18]。此外,我国农村几乎没有自发性的群众体育组织,即使有相关组织,其发展均依赖于政府和财政的单一供给。研究指出,广州地区有93.8%的法定体育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均依赖政府拨款[19]。

2.5 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难以组织开展健身活动

社会指导员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和管理群众体育,宣传动员没有参加体育活动的群众加入体育锻炼,传授运动技能,引导群众科学健身。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相对匮乏,截至2021年底,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约270 万人,每千人仅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92名。并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社会指导员仍旧十分欠缺;并且我国有很大一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行政部门工作,无法直接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有关数据显示,农村拥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总量的1/10[20],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22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发展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指导其依法开展健身志愿服务活动[21]。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是公益性的,这极大地降低了群众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热情,抑制了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激情。

3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的策略

3.1 加大农村体育资金投入,补齐公共健身设施短板

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202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m2[22]。显而易见,国家对于体育公共服务场地建设的信心与决心毋庸置疑。国外研究证实,1美元健身步道投入相当于2.94美元医疗投入;1美元体育活动投入相当于10美元疾病预防投入或100美元疾病治疗投入[23]。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决定农村体育建设的基础条件,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税收政策、社会捐赠等加大对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并进行必要的管理与帮助。此外,通过鼓励市场经济力量,促进市场积极参与农村体育建设与发展。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各地要充分利用好小块空地,主动联合村委会、农村中小学校、乡镇医疗机构、乡村体育骨干,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采取嵌入式体育设施建设方式,统筹建设体育场地。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可以建设智能化体育场地设施或将已有场地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比如为健身路径添加智能语音提示功能等,帮助农民有序、科学进行体育运动。

3.2 对接农村人口结构变化,满足农民体育发展需求

面对农村人口流动造成的人口空心化现象,应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作出相应调整,以农民体育需求为出发点,避免资源浪费。而我国乡村体育场地设施类型较为单一,以全民健身路径、体育文化广场等场地为主,但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已经无法真正满足农民对体育的需求。当前,我国农村中年及青年男性和女性群体大多在外务工或求学,儿童、妇女及老人成为农村主要居住人口,在体育活动规划和供给上,应以儿童、妇女、老人的兴趣和需要为主,并结合地方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人口密度等因素,建设相应的体育场地设施,且开展体育活动。比如,对于儿童来说,可以将现有篮球架高度改为青少年儿童标准,增加吊椅秋千、跷跷板、滑滑梯等项目;对于妇女来说,可在现有体育场地的基础上增加广场舞场地、羽毛球场地等,开展广场舞、健身秧歌、健身排舞、羽毛球等活动;对于老人来说,农村现有健身路径中的太极推揉器、扭腰器、太空漫步机骑马机等多数器材都适合老年人使用。除此之外,还可进行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项目。

3.3 加大农民体育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科学健身意识

从疫情期间及疫情后的农民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可以看出,农村现有科学健身意识较为薄弱,而农民科学健身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体育的正面宣传力度不够。信息化社会,宣传至关重要。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而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从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进入现在足不出户便可知遍天下事的时代。农村是互联网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对象,根据《第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且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24]。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将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新转机。《纲要》指出,要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体育融媒体产品。政府要加快农村互联网的建设脚步,推进“互联网+体育”的实施,比如以抖音、微信、微博、腾讯视频、QQ等人数使用较多且使用较为频繁的网络途径为媒介,通过开辟体育专题专栏,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此外,要充分利用好农村大学生资源,他们在学校接受了系统体育教育,对网络使用较为熟悉,在返乡期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人及周围邻居对体育的认知,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体育思想观念。

3.4 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保证信息传达上通下畅

我国“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供给体制造成农村体育需求出现错位或缺位,导致上级传达的信息得不到落实,下级传达的信息得不到反馈。因此,政府要主动通过自上而下的引导,推动农村基层体育组织进行自下而上的自我革新,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加大对农民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草根体育健身组织等乡镇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不断提升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成为框架清晰、管理有序、竞争有素的现代化体育组织。农村基层体育组织,不仅要破除以往的家长式治理模式,问计于民,集思广益,通过运用农民熟悉的表达方式,帮助他们正确表达诉求,还要制定和完善书面式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对不规范行为、违纪行为提出明确的惩罚措施。此外,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的很大原因是农村体育缺乏大型体育活动和竞赛的组织,也就无法吸引市场经济的支持,而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的完善能够起到桥梁作用,引导市场经济走进农村体育,激活农村体育的市场活力,进而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实现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5 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提升农民体育人才质量

任何一项大规模的体育活动都需要大量的体育人才来支撑,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各种体育活动难以科学有序开展。《纲要》指出,要加大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目前,我国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通过高校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培养。虽然两种途径每年为社会培养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农村地区较为紧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于农村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培训过程中,要侧重于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首先,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大学生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点培养对象,因为农村体育教师具有相对专业和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普通理论教师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而大学生虽然最后会流向或定居城市,但他们依然可以在归乡期间为农村体育发展作出贡献。其次,将农村干部作为培养对象,因为农村干部作为党员,有义务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引导和组织农民参与体育运动。最后,将农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人和体育爱好者作为培养对象,这类人群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经验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

4 结语

体育强国建设是国家战略,是民之所需,党之所向。但农村体育发展的滞后性是长期历史积累的结果,因此,解决农村体育发展问题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纲要》提出的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覆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健全体育法律法规等重要决策,直接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当下,我国正处于体育强国建设破局突围的攻坚期,农村体育的发展仍旧存在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人口空心化、疫情后的农民健身思想偏离、体育组织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等问题。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党和政府要做好农村体育建设和发展引导与帮扶工作,加大农村体育资金投入,补齐公共健身设施短板;根据农村人口结构变化,满足农民体育发展需求;加大农民体育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科学健身意识,通过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保证信息传达上通下畅。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中国农村体育的建设将稳步前行,更好地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指导员强国
举办两新党建指导员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用工指导员+”激活集体协商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