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新路径

2023-09-08喻颖洁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4期
关键词:体教运动队高水平

喻颖洁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体教融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酝酿形成,随后开始对该制度进行初创及探索,再到进入调整及巩固阶段,最后到达至今的深化发展阶段,一直向着更加科学、高效、全面的方向发展[1]。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赛事体育,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八项意见,对高校体育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尽管有针对每个方面来发展校园体育的建议,但在发展高校体育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一些重要的因素,如发展高校中高水平运动队时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既能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作为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摇篮,又能解决职业运动员难以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是体教融合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87年至今,我国在高校中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已经开展35年,在这段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关于招生和管理上的宝贵经验,许多高校也建立了具有各自特点的,包括训练、竞赛和校园特色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制度。近年来国家体育部和教育部提出的一系列深化体教融合的文件,要求我国各高校总结自身发展和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经验,并且提出规范管理高水平运动队的优化措施。这些指导文件对于加强管理和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具有深远的意义。

1 体教融合的基本理论

从1980 年以来,我国的体育学术界为表达体育和教育融合的概念,提出了“体教结合”“体教融合”等许多不同表述。尽管表述不同,侧重点也略微有差,但提出其概念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育和发展问题,即融合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在《意见》中,没有明确体教融合的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路径上面。且《意见》出台之前就有“体教融合”的表述,加之“体”与“教”相互之间结合或融合的逻辑不对等,这一观点在学界得到一定认同。此外,体教融合这一表述早在《意见》之前就已经被提出,在体育学术界中存在一种观点,即“体育”和“教育”互相融合时,逻辑上存在不对等的关系。甚至有学者提出“体教结合”这种说法不应该被认可,因为体育就是教育的一种[3]。综上来看,为了不对体教融合的理解出现偏差,出现学理上的悖论,对体教融合提出准确的概念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1.1 体教融合的概念界定

为将人类认知事物进行抽象化的表达,同时为找到出发点来进行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概念的界定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对体教融合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时,需要先对其概念有准确的界定。通过近年来关于体教融合的学术研究成果发现,我国的学术界(体育类)对此概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许多学者从竞技主导、培养模式、抽象认知、现实判断、辩证认识、本质探寻、宏观视野、协调统一、内涵释析、时代发展、逻辑考察、工作任务等不同视角、维度进行了阐释。由此可见,体教融合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由于学者在研究体教融合这一话题时选取的视角和观点有所不同,所以学界对此概念也未能达成统一[4]。此外,受到发展阶段和时代局限性等因素,初期在对体教融合的认识过程中,只重视竞技体育人才的塑造培养,而忽视了与其他普通学生在目标和价值观上的差别。随着近几年对其概念的深入研究,学界对体教融合的认识经历了从狭义的“单维度的竞技体育人才主导”到“双维度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青少年健康协调发展”再到广义的“多维度的体育与教育系统融合”转变的过程,这也表明体教融合的概念具有历史动态性特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不乏一些具有长远眼光和深刻认识的研究出现,这对丰富体教融合的概念认知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5]。

1.2 体教融合的价值取向

体教融合的价值取向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以及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通大学生的体育课数量和质量存在问题,一方面,学生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另一方面,高校的师资力量也存在短缺的情况,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因此,如何提高体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以及丰富体育系统的优质资源,如建设足够的体育场馆等,成为解决高校体育发展的关键。体教融合兼具了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双向优点,提倡从理念、资源、思想、制度等方面进行融合,将体育系统内优质的体育资源注入教育系统,使体育类课程、课外的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校内外体育赛事的质量与数量在教育系统内得到有效提升,这对促进广大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竞技体育以举国体制发展为主,在这种体制下,我国从体育弱国到体育大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然而却也存在诸多弊端,如专业运动员的学业问题、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脱节等。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让专业运动员进入高校中学习,既能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又能让运动员学习理论知识,为其退役后的转型提前做好铺垫。除此之外,专业运动员进入高校后,也能从侧面对体育文化进行宣传,让普通大学生了解体育的魅力所在。

1.3 体教融合的目标定位

体教融合这一概念,起初仅从该词所表达的含义来看,许多学者将其视为体教结合政策的升级,所以在实施这一政策时,所采用的理念和内容与当下体教融合的政策和理念存在一些偏差。“体教融合”的“体”与“教”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体育”和“教育”,体教融合不能简单认为是将“体育”和“教育”融合在一起,而应当视作是“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相互间充分理解并积极合作的情况下协同工作。简而言之,就是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更好地融合,将学校体育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一种途径。

现在我国的体育和教育由各自所属的部门负责,体育主要由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市所属体育局等来发展和管理,教育则主要由教育局、教育厅等负责。学校体育负责发展竞技体育,为最高水平体育项目储备人才。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在达成同一理念上,还存在着一些鸿沟。值得肯定的是,身处基层位置的一些体育局和教育局已经合并为教体局,以前单独由体育部门完成的工作划分为教体局的一部分,先行迈出体教融合的第一步部门融合。或许在未来不久,这种部门上的“体教融合”会逐级向上,从区级县级单位开始,向市级省级发展。如果决策层级所提出的体教融合,最终目的是希望将国家体育总局并入教育部,那么体育概念似乎会变得更为清晰,体育即教育。然而,这只是对体教融合发展路径的一种设想,其最终的发展方式将以区级或者县级单位的融合发展效益作为思考前提。与之相比,应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成功融合,以发展教育事业为目标,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体育发展事业的“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2.1 发展目标不明确,项目布局不合理

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意义应该是作为我国举国体制的一种补充,在大学校园中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在发展学校体育水平和文化的同时,备战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种级别的国际大赛。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许多高校在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时存在许多问题,如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培养目的不够明确、无法达到办队的预期效果,以及办队所带来的学校体育发展效果不够理想等。

2.1.1 发展目标偏离

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参加全球性高水平赛事的综合型运动员,但目前众多高校中的高水平运动员技术水平都处在较低的位置。许多高校为了完成国家评估的任务,通过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来提高学校排名,从而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来达到扩大招生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选择高水平运动队组建项目时,往往偏向于选择热门项目,或者一些比较好拿成绩的项目,而不是通过制定完整发展规划来达成目的。这种情况通常导致高水平项目同质化严重,背离建队的最初目的。短期来看,难以提供能够参加国际性高水平赛事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长期来看,高水平运动队在高校的发展也十分受限,容易导致队伍的竞技水平走下坡路。

2.1.2 人才培养效率不高

尽管一直提倡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来培养,但是真正在全国和全球的顶级体育赛事中,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自主招收和培养的竞技人才却非常少,一般只有省队运动员挂靠在高校的情况,很少有高校培养的运动员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的情况。即使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高校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整体取得的成绩也远不如由省、国家队培养的运动员。以2019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大运会为例,我国32 名田径项目参赛选手只获得2 枚个人项目奖牌和3枚团体项目奖牌[6]。

2.1.3 发展学校体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乔曦等人发现,国内高校中有89.3%的高水平运动员不会参加校内举办的体育活动[7]。这说明高水平运动队在高校中没有起到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以及提高普通学生体育竞赛水平等方面的作用。而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之一,就是通过高水平运动员来带动普通大学生积极投入体育活动中,在增强他们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以及为带动群众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招生管理不规范,学训矛盾突出

在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管理工作中,需要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制订招生计划,但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该项工作中一直存在交叉管理、重点偏差和利益分化不均等现象,两部门之间就跨界之间的协作未能达成一致。这导致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在学校中难以兼顾学习和训练,所以出现许多挂科或训练效率较低的情况,凸显出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这一问题。

2.2.1 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方案不明确

目前,高校只有涉及各个院系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专门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适用于高水平运动员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同完善。但是,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体育部门主要围绕的是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以及运动员文化教育、退役就业等问题;教育部门则是将增强普通大学生体质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落脚点。二者的分歧严重,难以解决这项问题。

2.2.2 大部分运动员所学专业与体育项目关联性较弱

在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后存在的学训矛盾问题中,除学生难以兼顾学习任务与训练任务这个原因之外,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所学专业与其体育项目关联性难以匹配也是重要因素。大部分高校以提高比赛成绩为目标,引导运动员将重点放在训练和竞赛上,降低了对他们文化课程的考核标准与毕业要求,并且存在一些为了充分利用竞技人才,通过保研来延长学生在校时间的情况。此外,许多综合性高校没有体育相关的专业供高水平运动员选择和学习,导致这些特长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上存在许多困难。这些发展方式不仅有碍于培养出数量更多、水平更高的竞技人才,而且学生所学专业与体育项目相关性太低,不利于其毕业以后的就业发展。

2.2.3 运动员的学训时间安排矛盾较大

在学训时间安排的问题上,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半天训练、半天上课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能够保证运动员基本的训练时长,但在文化课的安排上影响很大。众所周知,高校的文化课没有统一的课表,教师也没有统一的上课时间,所以高水平运动员在完成每日训练任务的同时,必定会错过许多文化课的上课时间,这对原本文化学习能力较弱的运动员来说,无论是期末考核,还是毕业考核,都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不少高校采取由教练员开具请假条和降低毕业考核要求的方式帮助学生顺利毕业,但是这都只能解决表面问题,难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3 高校高水平队伍发展新路径

3.1 统筹规划 优化项目布局

在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组建,既具有作为国家最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衔接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关系的重要性;又有推进学校体育在新时代的改革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发展高水平队伍时,应做好统筹规划,并将项目布局改善优化,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改善。

3.1.1 发挥高校独特资源优势

高校利用其自身独特的教育资源,培养出更多的兼具文化素养和体育技能的高水平运动员,在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中,为国家取得优异成绩。要建立好高水平运动队中优秀运动员向省队和国家队的输送渠道,将高校的高水平队伍作为培养优秀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后备基地,为提高我国体育竞赛水平能力,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3.1.2 发挥高水平运动员辐射效应

高水平运动员作为高校中体育顶级水平的代表,能够对普通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起到很好的宣传与示范作用。因此,高校应发挥出高水平运动队对发展新时代学校体育,引导普通大学生在课后参与体育活动,推动高校竞赛制度,以及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辐射效应。

3.1.3 加强高水平运动队规范管理及协同管理

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监督工作和管理效能,进一步明确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工作内容的职能和义务,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协同管理工作中,要求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部门的资源与优势,合力推进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审查、学籍管理、学分标准、训练要求、竞赛任务、退队工作、奖惩机制等工作。严格入学管理,将高水平运动员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申请条件和报考资格严格组织和审查,细化其他管理条例,如教学、训练等。呼吁招生高校合理安排招生项目和招生计划,严格组织考试流程,严格监督录取标准和人员,提高招生工作效率和招生质量。规范校内管理,完善运动员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的奖惩机制,倡导闭环式的管理方式,在高水平运动员的上课、训练、竞赛等方面形成一体化设计与管理。

3.2 规范管理 解决学训问题

高水平运动员在高校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训矛盾,这是高水平运动队建立以来受到的最大制约。长期以来,在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发展中,体教分离导致我国许多专业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不高,这严重影响他们在退役后的职业发展。尽管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缓解了这一问题的压力,但是学训矛盾与缺乏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造成了阻碍,运动员在接受文化教育时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如学训时间冲突、学习内容较难等。

3.2.1 制订特定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学训矛盾问题

将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科研和训练三方全面发展作为标准,制定适用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政策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高水平运动员综合发展,能够完成在校的学习任务和训练任务。针对情况特殊的高水平运动员,可通过降低学分要求、降低考试难度、延长在校时间和集中性授课等帮扶方式,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性体育人才。

3.2.2 完善高水平运动员竞赛体系

首先,需要连接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竞赛通道,即根据赛事级别和人才选拔的要求来促进教育和体育各部门协同合作与资源整合,在分组方式、等级认证与参赛资格等方面进行合理划分,逐渐制定出成熟的竞赛体系。其次,采用升降级赛制,组建高水平运动队联赛制度,实施与赛制规模和竞赛成绩挂钩的淘汰制度,立足于校内赛和校际赛,向省级到全国再到全球赛事发展,构建类似篮球CUBA的竞赛体系,实现高水平运动队人员的动态调整,确保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人才。

4 结语

在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走向新时代新征程。在这一阶段中,高水平运动队在建设和发展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是我国体教融合所面临的。须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迎合时代的发展,把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作为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培养优秀竞技人才和建设体育强国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总结我国过去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历程和经验,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有效管理机制,并解决高水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等问题,探索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加速推进我国建设体育强国。

猜你喜欢

体教运动队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山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队现状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