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哈体态语对比研究

2023-09-08马合帕力俄孜合提赛力克布力达吾来提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马鞭体态语哈萨克族

马合帕力·俄孜合提,赛力克布力·达吾来提肯

(1.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2.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体态语, 是指在交流中运用身体的变化, 如表情、动作、体姿、身体空间距离等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辅助工具, 同时也是一种非语言符号[1]。体态语虽然是一种无声语言, 但它同有声语言一样也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表达功能, 有时还具有有声语言达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本文通过对汉哈体态语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出汉哈体态语的共同点及不同点, 并对其差异原因进行阐述, 最终梳理出了体态语在汉哈民族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体态语概说

体态语是日常生活中借以传达真实想法和情感变化的辅助交流方式, 而不同民族往往有着意义不同的体态语。置身于不同民族和地域时,了解当地的体态语,有助于更快地融入当地群体。

1.1 体态语的定义

提到交流,自然会想到语言,即每天说的不计其数的话。 但是,除了有声语言,还有一种对日常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身体语言——体态语[2]。体态语是一种表达和交换信息的可视化(有的伴声) 符号系统,它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等构成。 在现实生活中,体态语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 同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3]。心理学家得出一个有趣的公式: 一条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这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因而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 ”[4]

1.2 体态语的分类

体态语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根据体态语的性质, 将之分为生理性体态语和符号性体态语。 生理性体态语指的是因内在情绪影响,自然地表现出的一些讨厌、高兴和愤怒的表情、姿态及动作,譬如,生气时会脸红,高兴时会微笑等。这种体态语往往由生理特征所决定,与特定群体的身体状况有着较大关联。 而符号性体态语主要指的是约定俗成的、具有形式和意义的体态语,在不同地区,符号体态语通常对应着不同的含义。 譬如,竖起食指在哈萨克族群体中通常有着“请注意倾听”的意思, 而汉语中该意义则并不明显; 竖起拇指和食指,在汉语中既可表示“八”也可表示“手枪”,而哈语中则只有“手枪”的涵义,当用该手势指向自己或他人时,则代表“自杀”或“枪杀他人”的意思。 故而,符号性体态语往往代表了民族在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定习惯。

二是根据交际者的状态, 将体态语分为动态体态语和静态体态语。动态体态语,通常而言表现在头部与肢体的运动当中,或者是面部表情的动态变化,动作的幅度、 位移距离等也同样可以传达不同的体态语意义。 譬如,点头的力度决定了肯定的程度,拍手掌表示对他人的支持、鼓励和赞赏。静态体态语则是由静态的表情和姿态来表达态度。譬如,撇嘴表示不满或生气等消极态度; 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或支持等肯定态度。在具体交际过程中,动态体态语与静态体态语往往交替出现。

本文结合以上两种分类方式, 对汉哈体态语进行粗浅的对比分析。

2 汉哈体态语对比

汉哈两个民族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两个民族体态语的异同主要可表现为形同义同、形同义异、形异义同三种,此外两个民族还因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等原因,存在一些本民族特定的体态语。

2.1 形同义同的体态语

由于汉哈两个民族长期交流融合, 故而两个民族存在着诸多相同的体态语, 这些体态语也包括从第三方国家借用后共同使用的体态语。譬如,汉哈两个民族均有见面握手的习惯;“点头”表示赞成、肯定的意思,点头还有一种作用,是在熟人见面时,互相点一点头,表示打招呼问候等意思;“摇头”的动作多表示拒绝和否定等意义, 而微微摇头表示让旁边的人不要说,保密;“翘起大拇指”的手势表示很好,棒极了等意义,是对对方的赞美或鼓励,也可以用它来表示第一;“朝手心吐唾沫”表示动手干活;“翻白眼”表示生气、挑衅;(正在谈话时)“别过脸”表示厌恶、轻视、 蔑视;“手指朝内多次弯曲” 表示唤小朋友过来;“摩拳擦掌” 表示对即将要做的事情迫不及待。“手指向外甩”表示走、离开、滚开的意思;“招手与挥手”表示叫别人过来与再见;“抬起肩膀再放下”表示不知道或无奈;“挠下巴”表示思考,想不出办法;“食指多次触碰脸颊”表示嘲笑别人不害臊;把食指竖着放在嘴中间表示安静或别讲话的含义。

2.2 形同义异的体态语

用右手在颈部划过,在汉文化里,这一动作通常表示“抹脖子”“砍头”,这是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往往以斩首作为死刑方式;但在哈萨克族的语境中,这一动作则表示“吃饱”或者对某人“受够了”的意思,唯独没有死刑的含义。 这是因为哈萨克族往往更熟悉绞刑,因而未将这一体态语同死刑联系起来。 再如,叉腰这个体态语, 汉族无论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还是随便站着的时候都可以两手放在腰部, 但哈萨克族则不能, 因为叉腰是女子失去丈夫时表达悲痛心情的一种方式。汉族洗完手后可以甩手,但哈萨克族认为洗完手后不能甩手,这样会甩出病菌或脏污,因此洗完手后要用毛巾擦干。

2.3 形异义同的体态语

对可爱而又调皮的小孩子表达亲昵感情时,汉族有时在小孩子的鼻子上刮一下; 而哈萨克族则是轻轻抚摸小孩子的头。 在亲人去世向其他亲属报丧时,汉族会一进门就下跪,以这种体态语来通知;而哈萨克族报丧时,报丧的人会骑着快马直冲家门,进入房内传送不吉利的消息。 说错话或说了不该说的话汉族会捂嘴,而哈萨克族习惯于伸舌头。汉族在表示“请”这个含义的时候,一般出现在重要的场合或正式场合,右手从腹部向外微曲伸开;而哈萨克民族则是右臂稍微弯曲前伸,右手五指微拢,掌心向上,同时左手手心基本向上,指尖约略靠近右手腕,这也是表示感谢并接受的姿势,它可以用在饮食活动上,例如,右手端着倒了奶茶、马奶子或其他流食的碗及其他物品时, 做出以上姿势就表示“请饮用”“请接受” 的意思, 而对方则应该用同样的姿势接碗或物品,表示接受和感谢[5]。 除此之外,在饮茶方面,哈萨克族人在接过倒茶人递的碗时, 如果想表示感谢就微笑着点一下头, 而汉族在感谢倒茶人的服务时则用手指轻敲桌面来表示。

2.4 汉哈独有的体态语

抱拳礼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上,汉族现在有时仍会采用“抱拳拱手”的传统方式。 抱拳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 000 多年的历史,是汉族特有的传统礼仪。 抱拳礼,无高低贵贱之分,是一种类似现代人握手一样的常规礼仪,也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礼仪。它的姿势是抱拳,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 在使用拱手礼的时候男女拱手礼也存在差异,据段玉裁所著的《说文解字注·手部》记载:“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 凶拜反是。 ”可知,男子行拱手礼时,一般右手在内,左手在外;若遇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女子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内,右手在外,若遇丧事行礼,反之。

哈萨克族比较传统的打招呼方式则往往先右后左,挨面颊两次。晚辈拜见长辈时,晚辈俯身向前,长辈亲吻晚辈的左面颊, 再亲吻右面颊, 最后亲吻前额。 年轻媳妇拜见公婆时,要左腿向前,屈膝,成弓步,手心向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放在左膝盖上行跪拜礼[6]。

当避免霉运时,汉族往往朝前“呸呸”吐几口,表达驱邪避灾之义;而哈萨克族则向左肩后吐三口,这是由于在哈萨克传说中,左肩上有魔鬼的灯,故而遭遇不幸时会吹灭左肩的灯,使右肩的神灯来保佑自己。

在起誓方面,汉族通常“指天发誓”,但哈萨克族则忌讳这种方式, 他们认为天是上天和天使居住的纯净之地,故而他们往往会把手放在心脏位置,表明自己违背誓言,则任由上天惩罚自己的内心;而汉族把手放在心脏位置, 则主要表达祈祷或担心忧虑等含义。

3 汉哈体态语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体态语通常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 用以辅助语言表达和传递内在情感、 态度的形意结合的交流方式。而汉哈体态语存在的差异,则是由于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 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等各方面存在差别,进而使交际的语境存在差异,并导致体态语出现了较大不同。

3.1 不同的生活环境

体态语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和社会角色行为模式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它具有民族性,其中又包含着文化和历史的因素。

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他们的交通工具以马为主,所以他们的很多体态语都跟马有关。 譬如,在草原上, 哈萨克族人彼此骑马相遇, 即便毫不相识,双方也要勒住马,在坐骑上相向欠身,彼此致意,同时彼此让路,目送对方先行;若对方年长,更应致敬问候,表示谦恭,并主动让路,请年长者先行[7]。 马鞭尽管对牧民来说十分重要,但走进别人的毡房,特别是老年人的毡房时,是绝对不允许带进去的,所以他们在进屋时,都要将马鞭放在门外,然后再进屋,这样做是表示礼貌和对主人的尊重[8]。 过去,人们在给问路的行人指明方向时不会用手指而是用马鞭。哈萨克族家中如有客人因事来访, 可从他手中的鞭型得知事因。 例如, 如果对方把马鞭塞在马靴筒腰里,或者插在上衣腰带中,又或者只是握在手中则可以看出他是来这家寻仇或者报仇来的; 如果客人来访时将手中的马鞭挂在毡房外的绑绳上则说明贵客到,主人则会盛情款待。客人若将他手中的马鞭留在了主人所坐的上席中,则表示贵人是来定亲的,如果女方不愿接受这门亲事则会把马鞭送回男方家中,表示拒绝。 德高望重的人或者长者们在解决纠纷时会把马鞭收起握在手中向上举起, 懂此法者则会肃静倾听。 在比赛及决斗中对判定的结果有抗议者也会把马鞭扔在众人眼前, 在争执不休的谈判场中因自己的能力不足而败诉仍不甘心的人也会做同样的举动。

汉族历来以勤劳、 富于创造精神著称。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 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9]。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闻名于世,而农业的繁盛也使汉民族盛行敬天法祖的思想。例如,在古代人们会举行祭祀田神、农神的活动,跪拜天地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小孩会拿着破扫帚扎成的火把去田地、河边等地焚烧茅草,为了避免害虫出现。

3.2 不同的生活习俗

体态语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不同民族的体态语会因为本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及生活习俗等原因出现较大差异。

在餐具方面,除手抓羊肉和馕等食物外,哈萨克族的羊肉汤等食物均需用勺子来吃, 故而哈萨克族人习惯用手作出勺子的形状来意指吃饭, 这也体现了生活习惯对体态语的影响[10]。

此外,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中,需要不断地搬迁住所, 因此很少有桌椅等固定家具, 一般都席地而坐,但坐姿男女有别:男子是盘腿而坐,女子右腿屈膝,左腿跪坐[11]。 这些都是在长年累月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礼仪规范。

汉族主要生活在中原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在饮食方面通常以黍米和菜、肉混合制成,而为了方便捞取食物中的菜叶,汉族往往习惯于使用筷子,正如《礼记·曲礼》中记载:“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 ”由于汉族使用筷子吃饭,所以汉族常用两手指戳唇表示吃饭[12]。 农耕文化将汉族束缚在土地上,因此相对于哈萨克族来说,汉族很少搬迁,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桌椅家具,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系列对人仪态的要求,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松,坐如钟”等,也体现了生活习俗同体态语之间的密切联系。

4 结束语

语言是重要的沟通工具, 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态度、信息和想法的主要手段,而非语言的体态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与其说是语言的附属品,倒不如说是语言的延伸,是人际交往中一种传情达意的方式。了解这一点,不仅有助于理解别人的意图,而且能够使自己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表达效果更加直接,进而使人与人交际更和谐。当然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区会存在体态语的各种差别, 这势必会造成沟通交流上的不便,甚至造成阻碍,这就需要语言学习者重视不同民族体态语的学习和积累, 通过了解体态语的差异看到影响这些差异的民族心理、地理历史、风俗文化等因素,对于语言学习和民族交往交流有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马鞭体态语哈萨克族
做马鞭 甩马鞭
途经犀牛潭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教师体态语研究述评
浅谈节目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