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英语阅读中的文化差异研究
2023-09-08刘正中
刘正中
(定西市安定区东方红中学,甘肃定西 743000)
语言是人类相对固定的群体在生产生活的交流与配合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交流工具, 在世界民族分割的时代,各民族和各人类群体形成了各自的语言,各种语言在其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载了其民族自身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容, 今天人类科技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全世界各个角落人们之间的互相交流与互动,在这个大交流、大融通的时代,世界人们实现了信息的瞬息交流与沟通,学习外语和掌握各种语言的交流规范及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必要[1]。而处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人们, 要实现有效交流, 掌握外语并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各民族文化, 以及各民族风俗习惯等成为实现跨文化有效交流的基本途径。 英语作为当前国际交流中最为重要的语言之一,成为各国外语学习者的首选。英语阅读是语言交流和语言运用的基本形式,在英语阅读中,不仅需要准确理解英语文本所传达的观点和思想内容,也要熟悉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英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 才能实现对英语文本的准确理解。
1 文化信息获取与理解的重要性
文化信息的准确获取和理解, 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2]。例如,汉语里的“西北风”可以刮,还可以“喝”,另外,西北风对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西北风还吹来了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黄土高原。英语中的“west wind”具有独特意义,这是因为英国地处大西洋东海岸, 潮湿的海洋西风常常带来大量的降雨,影响着英国的气候,这与英国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有着重要的联系[3]。再如,在英语中,狗被认为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英语里边与狗有关的词句基本是褒义的,宠物狗几乎成了家庭成员。而汉语里与狗有关的词语基本属于贬义的,汉语中“狗”比较中性的词都换成了另外一个词“犬”,虎落平阳被犬欺,比较褒义的也从来不使用“狗”,而是“犬”,如“导盲犬”“警犬”等。 而在“狗”群中最受尊重的就是“看门狗了”, 这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有关,中国人认为“三才者,天地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自然不会将人与狗同等看待。总而言之,不同的语言形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 只有准确理解这些隐藏在表层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才能真正理解语言使用过程中透露的文化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实现有效理解和交流。
2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
外语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就是为了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实现有效的国际交流,达到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充分理解与认识。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学习方式, 也是跨语言交际中常用的交际方式, 无论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阅读英语文本内容, 还是在进行跨语言交际中阅读相关的文本内容, 都需要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准确把握文本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在中英文跨语言交际中,生活习惯,宗教文化差异,以及思维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 会造成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中要特别注意相关内容,准确把握文化信息。
2.1 人际关系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
在中英文化差异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就是对人际关系的表达差异。 中国人和英国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初学英语者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在中国表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称呼必不可少, 也非常丰富,如爷爷、姥爷、奶奶、外婆、舅舅、姑父、姨父、表兄、表弟、嫂子、妹夫等;在英语中,比起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可以说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是比较模糊,比起中国人对不同人群和个体的复杂排序, 西方只认可体现着制衡与利益的所谓契约关系。简而言之,中英文化中,人际关系存在着巨大差异,深刻地影响了英语语言的表达与英语使用者的思维, 英语文化更加重视人独特的个性,注重个人的发展,关注个人的权利,认为个人利益重于一切,更加强调个体[4]。 例如,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记述的鲁滨孙独自在荒岛上生存的故事, 这篇小说写于资本主义兴盛的时代, 表达了资本主义开拓进取的精神,但其叙事方式高具西方文化特色,强调了个人奋斗,但现实中,一个人根本无法生存,离不开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比照中华文化,英语文化中不强调家庭和集体,家庭成员成年以后,亲人之间的互相支持与帮助也比较缺乏,在中华文化中,这看起来缺少了温暖与关怀。 另外,在与人交往中,虽然中英文化都认可付出高于索取, 但中华文化中用自我牺牲来维护整体利益的奉献精神, 在英语文化中是相对缺乏的。认识到这一差异,不仅能够帮助阅读者在英语阅读中认识和了解其中的文化信息, 更能帮助人们理解当前状况下世界各国发生的真实状况,例如,疫情防控期间在欧美发生的有关戴不戴口罩的争论,在中国人,甚至所有的东方人看来都特别难以理解,如果人们能够从其背后的文化进行分析, 就不难理解他们的举动。认识这种文化差异,从比照中发现各种文化的差异,然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吸纳世界文化的优秀内容, 丰富民族自身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宣传本民族优秀文化,发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变幻的国际风云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是学习外语和各国文化,实现更好跨文化语言交流的重要目标之一[5]。
2.2 生活习惯造成的文化差异
生活习惯的不同也造就了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发源于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耕文化, 讲求天人合一,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认为人应该坚守“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中国人很早就明白盛极则衰的道理[5]。 中国人重视农耕文化,掌握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区成为掌握“天下”的标志,历朝历代都要“逐鹿中原”或者“问鼎中原”,“中国”的称谓也与这些有着些许联系[6]。 中国人生存在广袤肥沃的大陆,形成了广博的胸怀和心怀天下的情怀, 农耕民族学会了敬仰天地和坚信自我耕作和辛勤劳作。 如果仔细研究英语语言发展与形成的历史及其背后的文化信息,就不难发现,在他们惯常的思维中,很难准确理解中国人的意图,中国人讲究“舍得”,而Anglo-Saxon 民族则更加注重“开拓”与“攫取”,在地球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 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地区问题与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7]。 在生活习惯方面,饮食差异也比较明显,比起西方,中国人更加注重饮食均衡和饮食健康,同时中国人更加注重饮食的色香味,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中国人的饮食更加讲究,中国人坚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会担心“水土不服”,所以各地中国人都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比较著名的有湘菜、川菜、粤菜等,另外,中国人坚信“适可而止”,因此中国人注重饮食多样化,以防止过量食用某种实物而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就简单喝茶来说, 北方人比较喜欢喝发酵或者半发酵的熟茶或者红茶, 南方人比较喜欢喝生茶。 而Anglo-Saxon 民族则是坚信某些食物, 他们食谱单一,坚持食用牛奶、鸡蛋等食物,他们也比较执着于所谓的“标准”,甚至连“肯德基”都曾被媒体抱怨“做的全世界一样难吃”。
2.3 认知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
人们在认知自身生存的环境, 看待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的认知习惯和理念也深深影响着语言承载的文化, 这在中英文跨文化交际中有着明显的例证[8]。中华文化中,中国人具有“家国情怀”,汉语中有“国家”一词,就是“国”和“家”的结合体,“有国才有家”,中国人的修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以,中国人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华文化重视群体利益和群体责任,讲求奉献。西方中世纪处于极其黑暗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尊重人的权利和重视人的自由的特点作为重要的追求目标,带来了人性的解放,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西方,特别重视个人自由,甚至对“human rights”的强调达到了中国人难以理解的程度[9]。而中国人一直强调和崇尚“中庸之道”,追求“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理想状态,有效引导中华民族在任何问题的处理上避免走向极端,防止出现“过犹不及”的状况,这一思想和认识,是英语这种西方语言文化所缺乏的, 在英语阅读和跨文化交际中,这一情况也是需要特别重视的。英语里的God 与中国人理解的“天”有着巨大的区别,中华文化中,“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天”不受人的意志支配,但并不是Creator,虽说“成事在天”,但人们也坚信“事在人为”[10]。 在英语阅读和跨语言交际中, 这些对世界的不同认知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应予以重视,要准确理解其背后的含义,比如英语中“A kiss of death”(死亡之吻)其本质意思是表面友好但本质对人造成伤害的行为, 只有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含义,才能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这样的短语还有“As poor as Job”(一贫如洗),这个词句中的Job 可以说是忍耐和贫穷的化身, 类似于汉语中的“君子固穷”的道理。跨文化交际中,深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了解文化信息背后的深层意义,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必要措施。中华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因此在中华文化的典籍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的描述,古代诗人热爱自然,留下了很多田园诗词,另外,田园诗词相关的隐匿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在英语文本中很难找到类似的文化信息[11-12]。
3 结束语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在当今国际社会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代, 应该深入理解各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 在语言交流中通过充分理解语言内容中的文化信息来准确到位地传达信息,在交际中准确理解文化信息并做出恰当的反应是中英文跨语言交际有效实施的必然选择, 防止出现误解与冲突。 熟悉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跨语言交际的要求,探索文本中的文化信息是英语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必由之路。总而言之,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必要措施, 也是跨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