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专业技能类培训词汇研究
2023-09-07邬湘涛方奋
邬湘涛 方奋
本研究立足于应用语言学学科下的职业技能培训,旨在通过对相关研究框架的梳理,以昌吉州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为例开展调研访谈。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保证可信性和有效性,对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专业技能类培训词汇进行探讨,以期在培训实践中提高“普通话+职业技能”的质量。
1 研究思路概述
语言教育教学历来服務于社会发展。昌吉州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数十家企业近几年来接收喀什、和田等地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近1700余人,占到了昌吉州脱贫攻坚劳动力务工总量的近三分之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少数民族群众务工受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低下的严重制约。“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根据《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等规划、文件,“推普脱贫”在2018~2020年的脱贫攻坚战中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进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阶段,需要提高推广普及质量。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提出“普通话+职业技能”的培训形式及内容。但是如何提质增效不易,笔者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过程中经常听到用工企业反馈:务工人员语言能力还是欠缺,技能培训太困难,建议还是提高语言水平再进行技能培训。从中可以看到相关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回溯语言学习的本源,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学习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技能;一种是学习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还有一种是把语言作为工具,学习新的技能或知识。一般语言教学偏重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也是如此。目前借鉴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用工单位的培训课堂,一般是单位的会议室、电教室,有些还专门在门框上悬挂着“国语培训课堂”的标识牌,使用的教材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确实符合大多数务工群众的语言水平。正常情况培训在每天下班后进行2小时,每周3~4次。采用的教材是小学语文课本,教学内容、过程也与一般语言教学一致,这样产生一个问题,即忽视了把语言作为工具,学习新的技能或知识。而少数民族务工群众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而学习,更需要借助语言适应工作岗位,提高专业技能。有感于此,笔者认为内容教学法(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应当在培训中借鉴应用。
从教学理念上看,内容教学法突出以专业内容的学习来带动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在二语习得研究的输入假说的指导下,把意义作为语言学习的中心,以学生学习的专业内容作为语言的输入,使其习得语言。借鉴内容教学法,有助于在语言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之间搭建起桥梁,推动少数民族务工群众“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见实效。
对比内容教学法四个要素,面向少数民族务工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为少数民族务工群众培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属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要实现“普通话+职业技能”目标,语言培训一定是为工作岗位服务的,需要以专业技能为重要核心,不是单纯为了语言培训而培训;其二,务工群众在接触物品和环境中接触到的都是真实的语言材料,符合内容教学法的习得要求;其三,对于务工群众来说,从农民到工人——身份的转换需要他们借助语言去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语言学习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掌握一种工具;其四,为务工群众培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同于全日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需要符合工作岗位,有其独有特征。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内容教学法贴合于少数民族务工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有探索的空间。
内容教学法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途径(approach),而不是具体的方法(method)。如何实践内容教学法需要探讨。对比职业环境语言与一般语境语言,就会发现职业环境中的语言存在着行业用语,有些专业色彩较强,比如安全阀、集控室、配楼等。有些专业色彩不明显,比如说保洁、白班、安全生产等。这些词汇对于一般人生活来说影响不大,但对于少数民族务工群众来说,在理解、习得、运用、表达等方面都存在障碍。在培训时,要使少数民族务工群众学有所得、学有所长,甚至“一技之长”,这些行业惯用语对于他们来说需要内化为专业技能词汇,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对此,二语词汇教学领域有深层面理论研究——词块的概念由Becker在1975年提出,他认为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不是单词,而是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板块结构。据说,人的交际话语中90%是由处于单词和短语之间的固定与半固定的词块来实现的。一般在教学中讲到某词,会介绍词性是什么,词义是什么,在句中常做主语或定语等成分,并举出例句等等,把词汇作为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来处理。但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说话双方往往不关心什么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更关心从句子到词语所包含的意义。如普通人对“抓黄油”一词无感,会认为这是由“抓”和“黄油”临时组成的词组,而对于修理工来说,他们更能从工作技能角度理解其意义。可以看出,词块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专业技能类词汇对于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重要性。在培训中,专业技能类词汇习得问题应该被重视。
2 专业技能类培训词汇的选择和归类
有鉴于内容教学法和词块理论,使我们对词汇教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张汝光认为“如果学生在记忆中存有大量的词块供其快速提出和方便使用,那么在表达时无须过多注意语法句法的排列方式,把时间可以节省下来去考虑话语的篇章结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且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焦虑情绪”。Hébe R.Tieleman的硕士学位论文《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注:主题式教学模式,是内容教学法的另一种称谓)中提出九个词汇学习策略,“按主题分类”是其中之一,是扩充词汇量的好办法。借鉴以上观点,结合调研观察,笔者认为:采用“按主题分类”来学习专业技能词汇,有助于降低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习得普通话的难度,有助于促进语言使用能力、专业技能的发展。
专业技能类词汇是一个大类,不同工种划分不同。究竟哪些类词语能在培训中归入专业技能词汇,即专业技能类培训词汇,需要思考。笔者通过本次调研对比职业环境语言与一般语境语言,发现专业技能类词语往往与工作内容、操作流程、接触物品和环境相关,工作内容如保洁、绿化、执勤、作业、扫灰;操作流程如切、削、蒸、煮、炒;接触物品和环境如洗衣液、洗洁精、仓库、反光背心、三角锥。虽然工作岗位离不开职业道德,但从词汇教学的角度来看,不具有特殊性,不构成难点问题,因此没有列入专业技能类词语。综上考虑,笔者认为在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中,可以将务工人员从事的工种作为主题,把工作内容、操作流程、接触物品和环境相关的行业惯用语归入专业技能类培训词汇。
那么如何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归类呢?词块分为四类:单词和短语、高频搭配组合、惯用话语、句子框架和引语。参照此分类,与专业技能相关的词语、短语、惯用话语、常用搭配等能够归入专业技能类培训词汇。其中,词语如环卫、保洁、清扫、维修、修理、绿化等;短语如人工呼吸、带电作业、卫生死角、高速公路、反光背心等;惯用话语如擦灰、抓黄油、矿卡、消杀、大修渣等;常用搭配如某号汽机、信息采集、交接班、责任事故、安全事故等。至于句子框架和引语,因为研究时间较短,笔者暂时没有发现具有显著特征的言语片段,有待进一步探讨。
3 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立足于应用语言学学科下的职业技能培训,旨在通过对专业技能类培训词汇的探讨,将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运用在培训实践中,提高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普通话水平,降低工种限制,扩大其信息沟通半径,使其更便捷地获取技术技能培训,汲取更为广泛、优质的资源,增加收入水平和竞争优势,实现稳步致富。同时有助于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实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分享优质劳动力红利,进一步推动开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最终助力我区经济稳步发展。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法
为做好研究工作,课题组购买了《应用语言学中的质性研究与分析》《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问卷编制指导》《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等专业书籍,用以指导调研工作。另外,在知网中查阅了李天仁《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岳春等《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举措探讨——以郑州市为例》、古海尔·乃孜尔《探析新疆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转移》、戴庆宁《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吴勇毅《国际中文教育与基于内容教学法的契合》、曹贤文《内容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李翠《国外主要的英语词块分类的探究》、闫增丽《国外主要的英语词块分类的探究》等数十篇论文,作为参考。
4.2 访谈法+半开放问卷调查法
在研究初期,本人曾尝试采用封闭式线上调查问卷,但是在现实测试中发现效果不理想。语言问题属于社会性问题,各种影响因子纠缠在一起,错综复杂,封闭式线上调查问卷难以描写全貌,而少数民族务工群众也更希望边聊边访谈边接受调研,不习惯用手机完成网上问卷。这与脱贫攻坚验收采用入户访谈完成调查问卷的原因是一致的,因此最终采用“访谈+半开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研。
4.3 统计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少数民族务工群众基本信息,包括性别状况、年龄区间、来源地分布、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状况、来准东务工时间、曾从事工种状况、目前从事工种状况、职业资格证获取状况、能否用普通话完成访谈。第二部分描写少数民族务工群众当前工作概况,包括是否喜欢当前工作、工资情况、能否胜任,然后从工作内容、操作流程、接触物品和环境三方面,引导他们用普通话说出习得的专业技能类词语。最后根据五度量化表对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进行打分。另外访谈用工方管理人员作为参考,了解他们对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工作评价,比如是否胜任、工作质量、工资情况等,以及对当前培训工作的评价,是否希望务工人员学习工作技能类词汇。定量研究中,将务工群众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过去从事职业、在准东务工时间、工作环境、是否能用普通话完成访谈,语言交际能力评价作為自变量,务工群众能说出的专业技能词汇量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是否存在关联。
5 研究过程及结果
5.1 研究过程
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为主、用工方具体管理人员为辅开展调研,了解他们的务工情况,通过工作内容、操作流程、接触物品和环境等方面考查技能类词语习得情况。
由于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长约200公里,宽约60公里,各用工单位、务工人员分布分散。另外考虑用工单位、少数民族务工群众是否愿意、有无时间参与调研,以及调研成本的问题,本次调研采用非随机抽样,将偶遇抽样、雪球抽样、主观抽样、配额抽样结合起来,共收集224名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数据。
本次调研共走访五彩湾(城区)产业园、芨芨湖(城区)产业园、彩中产业园、彩北产业园、西黑山产业园、火烧山产业园等6个产业园区19家企业,这些用工单位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煤炭生产企业、电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酒店、教育培训机构等,有央企、国企背景的,也有自治区级国有独资集团公司背景的,有上市公司背景的,还有小微企业,基本覆盖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分布区域。
5.2 研究结果分析
(1)语言培训取得一定成效,半数以上务工群众可以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来源地、学历等等基本信息。但是描述工作场景就困难得多。在224个样本中,117人只能说出5个以内的专业技能类词语,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在工作中的吃力程度。这说明立足于普通教育的语言培训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务工岗位。并且能与另一组数据关联上;224个样本中,161人从事保洁或环卫工作,因为用工方认为这些岗位工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技能。
(2)少数民族务工群众语言交际能力仍然欠缺。224个样板中,访谈时几乎回答不出来的有30人,能回答清楚少部分问题的有24人,占比较大。另外,根据用工方访谈反馈,部分务工人员语言能力相当差,工作时需要他人翻译。
(3)少数民族务工群众就业受限明显,获取技能证书情况很差。前文已经列出:在224个样本中,161人从事保洁或环卫工作,占比达到71.9%,从事技术难度大一些工作的很少,而获取技能证书的仅7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常抓不懈,不能停步,要进一步提质增效。
(4)良好的经济收益带来较高的期望值,少数民族务工群众学习专业技能类词语的意愿强烈。根据调查问卷,224个样本中218人认为当前工作收入高,较为满意;222人希望学习和当前工作相关的技能词语,另外2人因为觉得当前工作条件艰苦而不喜欢当前工作,不愿学习相关技能词语。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在当地村镇务工,一般月工资在800~2000元之间,而在准东,保洁员、环卫工的月工资都在3000元左右,并且相对轻松。这对于今后的培训工作有良好的启示,可以把学习专业技能类词汇作为“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突破口。
(5)线性回归分析。笔者将务工群众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过去从事职业、在准东务工时间、工作环境、是否能用普通话完成访谈、语言交际能力评价作为自变量,务工群众能说出的专业技能词汇量为因变量,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经过逐步回归,删除无关变量,最终看到以下结果:
①务工人员工作环境(分为厂区、办公区、生活区、城市道路)与能说出的专业技能词汇量相关联,见表1。
②务工人员是否能用普通话完成访谈与能说出的专业技能词汇量相关联,见表2。
③务工人员语言交际能力(五度量化,A
④务工人员性别与能说出的专业技能词汇量相关联,见表4。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看到:
其一,在厂区的务工人员专业技能词汇量情况明显优于办公区、生活区、城市道路工作务工人员。笔者通过访谈认为,这是因为厂区环境中,企业工作人员注重生产安全,更强调相关操作流程及规范,对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产生积极影响。而在生活区、办公区、城市道路环境中,因工作内容简单,包括企业工作人员在内的周围人群与务工人员交流较少,往往只限于安排工作任务,语言习得环境相对较差。
其二,务工人员能用普通话完成访谈,与能说出的专业技能类词汇量相关。这一点容易理解。因为对于少数民族务工群众来说,专业技能类词语的习得需要借助普通话实现。普通话水平高的人专业技能类词汇量大。通过访谈,可以直观了解到关注词语习得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学习兴趣更浓,更能够掌握专业技能类词语。
其三,务工人员语言交际能力强弱与专业技能词汇量存在正关联。普通话语言交际能力弱的个体专业技能词语习得情况差,普通话语言交际能力越强的个体专业技能词语习得情况越好。这一点也容易理解:语言离不开交际,语言习得与语言交际能力相关,语言交际能力强的人,语言习得能力也强,这在大众语言生活中随处可见。专业技能词语习得属于语言习得的一部分,与语言交际能力相关丝毫不奇怪。
其三,务工人员中女性专业技能词汇量情况优于男性。这一点符合一般常识——女性语言能力强于男性。
6 结语
(1)务工群众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就业工种受限、语言交际能力与专业技能词语习得情况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他们而言,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非常有意义,非常重要,需要不断提高。如果松劲儿,就有可能滑坡。对于少数民族务工群众来说,他们能够体验到在语言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框架的分析,专业技能类词汇在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中应该重视。
(2)按主题分类实施专业技能词汇学习具有可行性。根据定量分析结果:在厂区的务工人员专业技能词汇量情况明显优于办公区、生活区、城市道路工作务工人员。其原因在于厂区更重视操作流程及规范,语言交际中行业用语对务工人员产生正面影响。这一点对培训工作有启示作用。在培训中,可以把从事工种作为主题,把与工作内容、操作流程、接触物品和环境有关的专业技能类词语列入学习内容,将会提高目前语言培训质量。
(3)专业技能类词汇学习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务工群众当前的工作岗位。他们在来到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前,都在家乡根据自己的意愿参加过务工培训,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差距。224个样本中,只有7人从事的工作与之前一致,161人从事保洁或环卫工作。另外,其中7人有美容美发、缝纫、厨师(中式)等职业资格证书,但目前从事的工作几乎都与此无关。经过访谈,笔者发现原因就在于语言问题。因此,为使少数民族務工群众能增加就业竞争力,提高收入,专业技能类词语学习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务工群众当前的工作岗位,否则很难保持稳定务工。
(4)专业技能类培训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究竟哪些词语、短语、惯用话语、常用搭配可以纳入,仍需要探讨。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不同工种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根据相关工作内容、操作流程、接触物品和环境归纳。因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具有不可比拟的权威性,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技能鉴定评价的基本依据,而具体到专业技能,离不开工作内容、操作流程、接触物品和环境。据此,课题组编写了活页式的词汇表,以期对培训工作有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