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民众降碳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3-09-07田丽娟陈龙福钱虹吕欣欣3

知识文库 2023年15期
关键词:降碳民众居民

田丽娟 陈龙福 钱虹 吕欣欣3

大学生是低碳理念传播者和低碳践行生力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期间对民众降碳素养进行问卷调查,既能助推大学生全面发展,又能探索居民生活降碳路径,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青年力量。在低碳环保知识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民众低碳生活知识掌握情况尚可,环保意识显著增强,但缺乏实际行动,探索出有效的教育引导对策显得极为迫切。本文采用SPSS19.0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检验,探讨提升民众降碳素养的有效途径。

随着工业飞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急剧减少,气候变暖日益加剧,2003年“低碳经济”一经提出,迅速受到国际国内各领域的关注,建设低碳社会即成为全人类的共识。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做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既是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所在,亦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据《BP世界能源展望(2019年)》评估,到2040年建筑、交通两部门将占全球能耗的50%,生活降碳越来越不容忽视,提升居民降碳素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大学生依托暑期社会实践平台,对民众降碳素养现状进行调研,一方面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助推居民生活降碳。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星和志愿服务搭配入户调研的方式对江苏省等20个省份的居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696份,有效问卷687份,问卷有效率98.7%。男性526人(76.6%),女性161人(23.4%)。南方人418人(60.8%),北方人269人(39.2%)。居住地为农村的402人(58.5%),居住地为城市的285人(41.5%)。

1.2 调查方法

“绿碳”制衡实践团是学校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立项团队,团队分为秘书组、摄影摄像组、访谈组、志愿服务组、统计分析组、物品管理组,前期通过查阅文献和个别访谈,自制“民众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认知、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內容涉及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对低碳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对践行低碳生活的态度和践行情况,总计4个板块,43个条目。调查所得数据导入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通过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如学历层次、职业)民众之间的差异。被调查者职业主要涉及公务员、教师、医务工作者、学生、个体户、国有企业职工、民营企业职工等,统计分析前将其分为三大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生和其他职业。

2 调查结果

2.1 民众对低碳生活宣传教育的满意度现状

数据显示,对目前低碳生活宣传教育力度满意(含较满意)的民众所占百分比为54.8%,不同收入水平民众之间差异显著(χ2=26.642,P<0.01)。相较之下,民众对相关概念、意义、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践行低碳生活的途径的宣传满意度则更低,分别为42.9%、46.1%、50.2%、48.3%。

2.2 民众降碳素养现状

(1)民众对降碳基础知识认知情况

比较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职业民众降碳基础知识认知情况发现,73.4%的民众知道“碳达峰碳中和”这个热词,不同学历层次和职业民众之间均差异显著(χ2=15.018,P<0.01)(χ2=31.269,P<0.01)。84.9%的民众认为“低碳发展是环境治理的必然要求”,不同学历层次和职业民众之间均差异显著(χ2=49.683, P<0.01)(χ2=110.323,P<0.01)。89.2%的民众知道“低碳生活”等词汇,但其中仅46%的民众清楚了解词汇的含义,不同学历层次和职业民众之间均差异显著(χ2=12.937, P<0.05)(χ2=42.922,P<0.01)。44.1%的民众认为“双碳”目标与其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仅48.6%的民众认为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仅56.5%的民众知道“碳排放”中的“碳”泛指CO2,不同学历层次和职业民众之间均差异显著(χ2=28.934,P<0.01)(χ2=56.056,P<0.01)。

(2)民众对践行低碳生活的态度

结果显示,目前居民对践行低碳生活的态度仍不尽人意。即使是在不影响生活便利性的前提下,仍有7.1%的居民不太愿意践行低碳生活方式,13.0%的居民表示多数时候愿意践行,不同职业人群差异显著(χ2=55.362,P<0.01),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不同特征人群的观点存在分歧,仅31.1%的居民反对“儿孙自有儿孙福”的观点,居然有62.4%的居民赞成此观点,不同收入水平和职业人群均差异显著(χ2=23.708,P<0.01)(χ2=65.652,P<0.01)。针对“是否需要专业宣讲团进学校、进社区等场所开展低碳专业宣讲”的问题,89.5%的居民持赞成态度,不同特征居民相比均差异显著。综上所述,居民对践行低碳生活的态度整体向好,但认识还不够深入,这将会对转变生活方式,促进节能减排产生较大阻力。(见表 1)

(3)民众低碳行为的践行情况

调查数据表明,态度落实到行动上时经常会大打折扣。当被问到日常生活中低碳行为的践行情况时,总是能“购买节水用品”“循环利用水”“购买节能电器”“随手关灯”“使用环保购物袋”的民众分别仅占34.1%、35.4%、 38.7%、53.9%、44.3%,较之于79.9%的居民愿意践行低碳生活的态度,差距较大(超过50%为较大)。(见表2)

日常出行中,选择自行车或步行、公共交通的民众分别占49.3%、33.2%,城乡之间差异显著(χ2=26.351,P<0.01),不同收入水平居民间差异显著(χ2=66.893,P<0.01)。在消费风格上,63.8%的居民倾向于精打细算,不同收入水平居民间差异显著(χ2=25.597,P<0.01),城乡无显著差异。57.6%的民众表示,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绝大多数会主动做出低碳行为,不同特征人群无显著差异。21.0%的民众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做出低碳行为,另有19.7%的民众表示不会践行低碳,因此在践行低碳生活方面化民成俗还需多方持续发力。(见表3)

3 讨论与建议

3.1 丰富民众实践类低碳环保活动

总是能“购买节水用品”“循环利用水”“购买节能电器”“使用环保购物袋”的民众均不足50%,75.1%的民众在了解低碳理念后愿意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由此可见,目前低碳生活践行程度较低可能与民众对相关知识不够了解有关。33.6%的民众对目前低碳生活相关宣传不满意,11.6%的民众表示不了解目前的宣传情况,这可能与宣传内容不吸睛、宣传方式单一等因素有关。当前的宣传大多是通过网络推送消息、图片或电视公益广告的形式,很容易引起观众视觉疲劳,造成入眼不入心的现象,“实践—参与”式的宣传形式则更容易影响人的行为,可利用关键时间节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宣传,如:3月12日植树节最有仪式感的活动便是集体植树,成员们能在亲身实践中体味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真谛;各地市、单位每年都会利用节能宣传周促进民众节能减排意识提升,但很多地方还仅仅止于宣传周本身,未将宣传效应扩大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应在宣传中加入实践元素,让节能减排实实在在影响参与者的观念和生活。能做到随手关灯的居民所占比例较其他略高,说明居民在涉及个人切身利益时能主动节能,因此,还要积极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在环境保护、节能省钱、造福子孙后代等方面的好处,居民会更乐于主动节能减排,做到知行合一。

3.2 完善监管引导网络

在被问到“什么情况下会做出低碳行为”时,21.0%的民众选择“特殊情况下,如有人监督时”,这说明部分民众很难做到“慎独”,适当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是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建立一个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协同、榜样民众参与的监管网络势在必行。中国目前碳达峰碳中和法律规范的制度性困境表现为法律规范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分散化、碎片化,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有力的法治保障,立法是整个法治体系的基础,孙佑海、王甜甜建议在立法的顶层设计上实施“三三立法策略”;在时间维度上,立法分三步走;在空间维度上,立法分为横向的三个立法层面和纵向的三个立法层级,由此对中国绿色低碳立法和气候变化应对立法进行统筹安排,从制度层面保障节能减排落到实处。建议社区组建低碳生活模范践行队伍,从各小区选择低碳生活践行程度较高的居民,为其颁发模范徽章,激励其在生活中起好引领示范作用、宣传普及作用和管理约束作用。

3.3 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和推广进程

国家统计局2022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生产绝对量为80.9萬辆,同比增长150.5%,加之石油价格波动,新能源汽车优势明显,但调查结果显示,驾驶传统汽车出行的民众占13.5%,新能源汽车出行的民众仅占3.9%。究其原因,部分民众认为现有车辆还可继续使用没有换车意愿,还有一部分民众责任意识很强,他们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处理技术还不够成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暂无购置意愿。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应适时调整生活垃圾处理理念和政策,减少垃圾焚烧,在土地、人才、财税补贴等方面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式倾斜,推动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进程,力争实现城乡居民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议在教育引导民众提升降碳素养的同时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增强民众减排信心,走稳低碳之路。

3.4 发挥合力抓好学生生态责任教育

在驾驶传统汽车出行、精打细算消费两方面,农村民众均优于城市民众,收入较高的民众在消费方面比收入较低的民众自由度更高、可选择区间更广。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部分民众掌握了较多的财富和资源,但生态责任心不足。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其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民众各项素养水平,对学生进行生态责任教育或可事半功倍。李仁杰认为学生要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这有利于其公共理性和德行的发展。有研究显示,日本学校的每个学段都设有环保必修课,且收效较好。而目前中国开设环保课程的一般是与之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且数量很少。85.7%的民众认为接受低碳教育的最佳年龄在18周岁以下,这同样也表明学龄段教育对培养民众低碳意识至关重要。建议政府和学校加大经济投入各学校加快绿色校园相关软硬件设施建设,学生社团、绿色文化景观等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熏陶、明责任、做贡献,环保课堂则引导学生吸收知识、端正态度、规范行为。家庭教育对低碳消费理念的养成至关重要,家庭成员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应当加强家校联合,共同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

4 结语

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民众生活降碳对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至关重要。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民众在低碳消费、节约资源等方面践行力度不够,为进一步促进民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一方面需要选树优秀典型,完善监管引导体系,从加强学生生态责任教育、丰富实践类低碳环保活动等方面入手,营造全社会崇尚低碳的氛围,鼓励民众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要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和推广进程,提高产品节能性能,多渠道扭转资源浪费、碳排放较高的局面,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作者单位:1.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3.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装备与汽车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降碳民众居民
通过节能诊断对钢管热浸镀锌企业节能降碳研究
节能降碳倡议书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节能降碳,绿色发展
石器时代的居民
节能降碳 绿色发展
石器时代的居民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你睡得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