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影响探析

2023-09-07任子瑜刘要

知识文库 2023年15期
关键词:公众群体微信

任子瑜 刘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本文主要聚焦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分析大学生在使用该类平台时网络使用中的“信息茧房”“极化行为”“沉默螺旋”现象,探究如何有效实现官方与非官方网络媒介的资源互补,赋能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的高质量发展。

2015年1月19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切实把网络舆论引导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重中之重,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而在这其中,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根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较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微信、QQ这些即时通信软件,通过不断丰富内容,逐渐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通信软件的功能,而成了集信息的沟通,信息的发布,信息的分享为一体的大型网络社交平台和信息集散地,从某种程度来说,以微信为接入口的软件平台,已经类似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信息门户网站。核心功能体验是交互,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为接入口的重要的信息分享和发布工具,在互联网领域具有的绝对优势地位,迅速成为重要的网络社交平台。同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報告》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38亿,占网民整体的97.2%。而在这其中,使用微信及其公众平台的人数更是占据了绝对多数。根据腾讯公司2022年的年报,微信即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超过13.1亿,对于成长于E时代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更是网络交流平台上的中坚力量,使用微信和公众平台来交流、获取信息、建立虚拟社区,对他们这个群体来说,早已经超越了工具层面,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自媒体活动,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企业以及个人常用的信息传播行为,高校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媒体传播与运营的重镇,更是微信公众平台使用较为频繁的群体。根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501名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有55.89%的大学生表示曾参与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有43.93%的学生表示自己或者与朋友一起创办过微信公众号。这说明,大学生深度参与了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不仅因“日常仪式化的习惯”每日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还积极地参与运营,以实现和特定群体进行信息沟通互动的非官方公众平台。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官方组织的微信公众号的研究上,很少对每个高校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展开深入的研究。

高校第三方(非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其熟人网络、小众传播等特点,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高度认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大学生群体可以快速地提取受众所需的有效信息,挖掘其中价值,向特定群体及时传递,并在其中夹杂输出着自我观点。大学社群化的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大学生渴望获得存在感与认同感的特点以及强烈的表达意愿,通过匿名的社交平台,打造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假象,在封闭的高效信息传递过程中,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极化行为”“沉默螺旋”现象,形成网络舆情。因此,对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深入地分析,对做好高校舆情管控和防范高校重大舆论危机事件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1 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的特征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中的群体不会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大学生为了获得发展所需的存在感与认同感,就一定会以自我为中心,建立网络社会联系。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文字图片表达所见所感,便捷、高效表达自我观点,这也使得高校学生们对社会热点事件有极大的关注度,并会在自己所属群体当中迅速反应并发表观点,这时微信公众平台以其高度的便捷性、网络群体受众的固定性以及信息传播和沟通的高效性,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支持。

目前高校使用较多的微信公众平台从大的方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官方的网络宣传教育平台。此类平台主要功能是宣传和教育,信息发布的准确度较高,但是自由度较低,多需要按照高校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发布权威的或者具有一定教育引导性的信息,缺乏信息的双向沟通,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以被动地接受为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第二类为独立第三方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这些公众平台其实也分为好多类型,比如以分享文艺作品、传播特定领域知识的同人公众平台、校园新闻推送公众平台、针对校内大学生产品营销的平台、社群化服务平台等。它们的共同点是,创立者多为具有创新思维的“网络达人”,都希望通过建立公众号达到自己的特定目的。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高校第三方(非官方)建立的社群化服务平台,此类平台主要是以单个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为主要用户的微信公众平台,通常以“圈子”“部落”的形式,为高校内部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高校内部大学生的影响力比较大,用户使用的黏着度也较高,常常围绕在校大学生提供生活助手、娱乐灌水、虚拟社区等功能。比如提供学习、生活上的校园资讯、课表、停水停电通知,提供鸡汤暖文、吐槽话题、情感娱乐等板块,平台既是交友社区,又是情感疏泻地。

由于第三方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需要获得大学生群体的认可才能生存并获得商业资源,因此,它们会不断优化更新自身的内容输出,为大学生群提供较为优质的校园信息服务,逐渐会在校园里形成较大的网络影响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影响力是一种“隐形权势”,如果网络公众平台对网络内容的选择、态度的立场不正确,则会极大影响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立场,甚至产生操纵网络舆情导向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比高校官方设立的主流媒体平台更受大学生群体喜爱。根据《高校学生对网络视频的看法》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获取途径方面,获取渠道的多样性较为明显,其中视频网站的热门推荐和周围同学朋友的分享推荐取得较高票数,而以学校团委、学联等渠道的官方推荐取得票数较少,仅占5.41%”。这显示出学生在信息接收程度方面,更愿意接受网站的热门推荐以及周围朋友、同学的推荐,而对学校官方渠道推荐的信息热情较低。这符合高校大学生使用网络公众平台的实际情况。

以“小帅君”为例,小帅君是西北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创立的校园自媒体平台,是非官方的公众号,成立于2017年,已连续运营5个年头,拥有全校近1万学生用户群体,包含一系列大学生在校服务:表白交友、成绩查询、考试通知、校园资讯、周边优惠、教务通知、晚安话题、二手交易、兼职招聘、失物招领、新生攻略、考试资料、外卖优惠、校花校草、吃喝玩乐等。免费无偿在线上帮助同学们解决日常大小事,但会在日常信息推送中,夹杂一些驾校报名、办理电话卡等线下业务。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该公众号给在校学生提供了方便的信息服务,培养了在校大学生对其使用的黏着度,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把每天登录其平台作为了解校园内新鲜事以及校园内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是该公众号的匿名发帖讨论板块,成了学生交友以及情感发泄的主要场地,学生会利用这个板块发布自己对环境、学校以及朋友等的看法,以获得其他同学的关注,引起共鸣。匿名发布能保证其吐槽的安全性,学生使用的频率较高,且板块内容十分活跃。

2 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群体网络教育管理的影响

2.1 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的积极影响

相对于高校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存在的定位模糊,创新受限制;受众群体层次过多,众口难调;审核层级过多,影响效率;审核标准不明确;团队成员流动性大;团队成员积极性不高;团队成员缺乏新媒体运营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团队分工不明确等实际问题。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则展现出了高度灵活性和极高的效率,对于内容没有过于严格的审核,更多的是聚焦学生的需求,善于通过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现实,关注大学生们所关注的舆论热点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话题。因此,平台的内容建设方面,会积极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立板块,进行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输出,并设立匿名的讨论板块,提供宽松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平台,从而提升培养学生使用该平台的积极性。在具体的内容发布中,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也会利用学校官方权威信息,来建立学生对自己平台的信任,甚至会比官方提前一步,将学校各类较为权威的放假、考试信息等发布出来,满足在校学生基本的信息需求的同时,抢夺学生的流量,建立自己信息发布的权威,以至于很多学生都误以为这些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就是官方的平台。此外,学生也会利用公众号的匿名交流平台,来反映更多符合學生需求和发展的学校建设性意见。以小帅君发布的《2022最全新生攻略》为例,在其“帅君叨叨叨”内容板块,考虑到新生可能会有适应性不良的情况,小帅君在攻略内容中添加了学校官方的心理咨询中心的QQ联系方式以及心理咨询预约时间等信息,增加了学校官方心理中心的知名度与权威性,对学生教育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2.2 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的消极影响

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平台,一般都具有自己的个人目的,这些个人目的,有商业的目的,也有非商业的目的。无论是哪一种目的,在目前的网络运行环境中,高校缺乏有效的监督、沟通和协调机制,第三方平台为获得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会以极具亲和力的态度与大学生群体进行交流,在网络内容的选择、导向方面会潜意识迎合大学生群体的喜好和碎片化的时间消费习惯,长此以往会在网络内容上出现“信息茧房”。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写道:“网络虽然能够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和更便捷的信息搜索,但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信息和使自己愉悦的通信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束缚于像蚕茧一样的信息茧房之中。”长时间处于这种缺乏接收异质性信息的封闭空间下,会影响大学生的理性判断力,无法正确认识事物的全貌,容易导致个人认知信息构架的失衡。“信息茧房”会强化大学生群体零散化的认知,逐渐削弱自我矫正能力。大学生会逐渐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同、认知一致的信息,犹如一只被困在茧房之中的蚕。看似便捷的网络传递模式反而成为限制个体获得全面丰富信息认知的障碍。同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价值观尚未定型,极易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下产生群体极化效应。群体极化源自社会心理学领域,于2003年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提出。他认为,“‘群体极化是指团队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偏向,在共同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他们围绕某一社会事件展开交流讨论时,集体意见会呈现出明显有倾向性的表现,在非理性作用机制下,演变至极易产生极端言论和行为。例如在成都某中学生自杀事件中,一些网络“大V”在各种网络平台中放出“学生跳楼是因为政府官员子女抢占保送名额”等一系列谣言,造成不明真相的大学生极为激愤,继而引发对政府的怀疑和不信任。

另外,在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下,大学生可以匿名肆意表达观点,这些认识或犀利或片面,在“沉默螺旋”效应的双重作用下,可能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沉默螺旋”效应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教授提出的一个大众传播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群体环境的压力下,秉持少数派意见的人会出于盲从于大众而保护自己的目的,选择沉默或者跟从。正如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在《乌合之众》中所说,“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主导意见会持续发声,而少数派意见会悄然消失,最终形成最终的主导结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团队意见的形成不一定是全体成员“理性讨论”后得出的结果,而可能是对团队中“主流”意见的默认趋同后的结果。

以小帅君发布的表白墙栏目为例,夏天温度较高,一些同学在表白墙栏目发表“天气过热,学校应提早放假”的观点。起初只有一小部分同学提出,而后观点因网络平台迅速升温,带动了其他同学迅速加入,匿名的观点表达加剧了舆论发酵程度,对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而其中,也存在持反对观点的同学,但他们因为“沉默螺旋”效应,并不会刻意在网络平台积极发声。

因此,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近些年越来越容易引发校园舆情。特别是匿名交流板块中,为了制造话题,吸引学生参与,平台会有意地对话题内容审核模糊界限,引导越界的言论吸引学生注意,特别是对于学生因个人原因,在其中发布不实言论,基本不会进行审核,而是先“让子弹飞”,获取流量这个信息红利,等有关方面追究再处理,这就会导致充满偏激情绪的不实言论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在线上形成“信息极化”现象,特别是在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带动下,任何理性的声音都会被匿名的“大众的声音”所淹没,对于事件理性的探求的可能大幅度减小,这种现象进一步发展,就容易把一件小事变成网络的舆情,甚至使得舆情会从线上走向线下,引发更大的矛盾。

3 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的启发

事实上,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与行政性命令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维度有着本质不同。这种影响是通过深度参与、互动沟通,甚至成为每日仪式化的行为,逐渐会变成学生网络生活的一部分。一方面,其信息服务的优化力度大,驱动力强,能成为官方平台的有效补正,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其因为缺乏相应的网络管理监管机制而频繁引发网络舆情,又成为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顽疾。因此,高校的公众平台急需建立起与第三方公众平台有效沟通和协调机制,形成信息传播的合力,扩大网络教育管理的效力。

但是,由于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自发性非官方的特征,往往使得高校对第三方的微信公众平台重视不足,缺乏有效措施与其建立深度的合作機制,不能使其在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中发挥其特有的效用。

因此,对于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我们必须看到,其具有的官方平台不具备的优势,以及他们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的重要的影响力,要充分认识到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在满足大学生群体对于信息获取、社交需求等生活和学习的需求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以及不可替代性。

首先,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务必要重视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对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要改变无视或者忽视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心态,主动把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纳入整体教育管理多媒体平台之中,积极与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在不损害其独立性的前提下,寻求合作与共赢,利用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教育引导大学生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构建高校新媒体教育平台的协同发展。

其次,要做好信息发布与审核的“把关人”,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通过监督和规范第三方平台信息发布审核的流程以及对全体学生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两个方面,确保信息的发布和网络匿名的表达符合网络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努力打破“信息茧房”中的同质化信息源供给,降低“信息茧房”“群体极化”“沉默螺旋”等网络消极现象的影响力,避免群体意见走向极化,以积极的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实现官方与非官方网络媒介的资源互补,运用好网络舆情监督机制,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言行,促进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最后,要真正善于利用第三方公众平台上的学生信息反馈,作为改进工作方法、工作方式的重要参考。第三方的匿名吐槽平台上,固然有很多信息是偏激和无效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不也正是古老的“乡校”的现代版本么,高校要以“子产不毁乡校”的务实态度,把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满意,梳理和整改,立行立改,提高自己工作的针对性,从而和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形成良性的互动,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的影响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必须站在更高层面,从做好高等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出发,充分协调好官方与第三方的多媒体平台协调、合作、共赢的问题,才能推动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西安工程大学2022年学生工作科研项目《“00后”大学生群体画像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XXM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公众群体微信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