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视域下高校德育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路径探究

2023-09-07迪力夏提·艾合买提吴琼

知识文库 2023年15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信息化

迪力夏提·艾合买提 吴琼

随着教育改革深入,高校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应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师要积极引入新的育人理念、教学方式,以此更好地引发学生兴趣,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提升育人效果。信息化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能够极大丰富高校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容,拓宽育人路径,对学生更全面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将针对信息化背景下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建议,供同仁参考。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身边事、身边人出发,延伸到网络空间,指向道德实践,同时强化三全育人,每个学科、每个课堂、每个活动、每个班级。让更多课程与德育同行,课程思政,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从知识培养转变为能力培养、性格塑造、行为养成,把校园每个角落成为华育为人的天地,强化信仰与情怀教育,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人;恪守职业道德教育和强化使命担当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自尊自重、自珍自爱,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

在中国互联网大会闭幕论坛上正式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其中手机网民达7.28亿人,移动社交软件成为网民必备工具,近一半的用户每日使用移动社交应用三次以上,80%以上的用户每天移动社交应用的时长在1小时以上。用户使用率最高的三个社交应用为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新浪微博,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和使用率均为100%。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手机俨然已经从奢侈品变为人人皆可有的标配,作为时代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手机会且会持续存在着。

1 信息化背景下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升课程感染力

通过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高校德育教育教学中,能够极大丰富德育教育教学的育人资源,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促进作用,可在无形中增强德育教育知识对高校学生的感染力,使其更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中,提升育人效果。同时,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德育教育教学中,能够大幅提升德育教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同学们能够更为直观、深入地了解德育教育知识,这对其学习兴趣提升、理解能力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1.2 有利于提升教学及时性

在开展高校德育教育教学时,我们应保证授课内容有效落实,同学们在充分理解所学德育教育知识的同时,需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素养、职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的目标。为此,我们应善于从信息化技术层面借力,对教学形式展开合理优化,以此增强教学工作的及时性、互动性、科学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结合网络资源、实际案例、项目内容开展学习,增强教学工作的灵活性、实效性。

1.3 有利于提升教育灵活性

从教学实践的层面分析,传统的德育教育教学多是通过教师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展开,这与当代大学生强调个体和个性彰显的特征不相适应,不利于教学效果提升,阻碍了同学们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将信息化技术合理运用到德育教育教学中,能够大幅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灵活性,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微课、多媒体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学习,从而大幅提升德育教育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灵活性,进而更好地吸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另外,通过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德育教育教学中,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形式展开有效拓展,打破传统德育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师生们足不出户便可开展更为丰富的课程学习。

2 信息化背景下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教学质量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2.1 信息化运用能力建设亟待提高

首先,部分高校对运用信息化平台来进行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非常有限。很多教师开始在日常的德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应用信息化技术,但实际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德育教育教学的内容、过程鲜有突破。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缺乏既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又具备丰富教学理论的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虽然在课程理论上很熟悉,但对信息化平台并非都擅长,甚至部分工作者不愿使用和探索短视频、直播等新兴手段。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德育学习兴趣的提高,还不利于适应新时代下的德育新要求。由于信息化技术水平不足,很多教师在处理线上教学资源时,会在无形中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阻碍了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德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2 协作育人成效不显著

为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在开展信息化背景德育教育教学质量改革时,教师应保证课件制作的多元化,这就需强调个体加强时间、精力投入,高校需强化协作共育的成效。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高校德育教育活动场域中,依托信息化技术,也形成了信息化的社群,并且这种社群已经覆盖了高校学生方方面面。但是由于协作育人素养的缺失,就导致难以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开展育人工作,从而出现高校德育“入眼”“入脑”“入心”的目标无法得到充分的落实。

2.3 教学环境面临着新挑战

在开展信息化背景下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教学质量改革时,最凸显的也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硬件环境。教师依托慕课、学习通等线上平台开展授课,都需要用到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但是,部分学校的硬件设备、软件建设不够完善,学生便更加“理直气壮”地在课堂教学中拿起手机,美其名曰互动学习,实则在互联网中游戏。久而久之,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教学秩序就更加难以维护,课堂教学也就有可能演变成教师的“单口相声”。

2.4 信息化内容建设仍需不断加强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对于民众政治心理的状态的影响是越来越加深的,与我们以前所熟悉的传统媒体的舆论场不同,在以公共讨论为特征的网络與论场上,不以地位来衡量话语的权威性。與论的话语权、引导权往往体现在转发量、粉丝数上,很多网络达人会利用网络传播的转发关系,以及利用传播中形成的节点,来推销、兜售自身的狭隘价值观,混淆视听。同时,一个重要特点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存在向社会政治事件转换的一种新的乱象。分裂势力、敌对勢力利用惯常的操作手法,把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事件炒作成敏感事件,再把敏感事件炒作成政治事件,接着就是把网上的與论引向到线下,引向为社会的街头政治,组织不明真相群众上街示威,制造事端,从而达到其自身目的。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域,我们必须主动地争取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真正夯实高校意识形态的根基。

3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教学的问题

3.1 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关注深度不足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会接触到多样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对高校教师展开德育教育工作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多元文化元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育人内容,更为高效地助推同学们的主动性,提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中所裹挟的负面价值观会对高校学生产生冲击。同时,在信息化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发生了一定变化,这就导致其在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时,可能会出现消极的价值观。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有限,针对一些社会上的不良言论、现象,糟粕文化,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正确消化处理,这就容易导致其对所学内容知识的质疑,从而影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2 社会大环境面临着新挑战

高校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相反它与社会环境变化具有一致性。在信息化背景下,这种一致性对德育教育的影响程度有增无减,这就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变得愈发频繁,这样除了会对社会上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工作产生影响。信息化时代人人均可发声犹如催化剂一般,唤醒了复杂环境下所隐蔽的消极因素。这就导致其在进行一些重要决策时,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学分等,社会环境中所存在的逐利等错误思想经信息化平台放大,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3 高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固化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信息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就让很多大学生对当前的德育教育模式出现了新的期待。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为多样,他们更倾向于从网络上获得知识,对于一些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更高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很多高校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仍会采用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德育教育内容也多是来自于教材,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特点,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的“青言青语”较少,这样除了会影响大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深度,还会在无形中阻碍他们较高德育学习兴趣的生成。

4 信息化背景下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期准备

我国针对信息化背景下的德育教育教学改革正处在发展阶段。基于此,教师开展教学前,应结合学情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以确保授课效果,促使大学生的德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前期准备阶段,高校及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好准备工作。

其一,构建信息化教学团队。在信息化背景下,需要教师将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技术进行充分融合,这不仅体现在教学设备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对授课理念、教学方式进行深度融合。因此,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一支战斗力强、专业程度高的信息化教学队伍,基于当前德育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和高校学生的需求,对授课内容、模式展开充分拓展,以此为后续的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德育教育教学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内容丰富且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线上教学资源库。在线上资源库中,教师可将日常用到的德育教育教学视频、电子化课件、网络授课文档以及学生提交的线上作业等资源进行整合,而后将其分类存储,以此满足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同学们的学习需要。通过丰富线上资源,提升教学成效。

其三,择取适合的线上教学平台。当前,很多高校陆续建设了属于本校的线上教学平台,以此为不断拓宽信息化背景下的德育教育教学铺路。在开展授课时,我们可基于当前大学生的兴趣所在,选择适合的线上教学辅助平台,针对性开展德育教育教学。不仅如此,教师还需不断强化自我教育,坚持学习平台软件的操作使用,为之后开展高质量德育教育教学夯实根基。

5 信息化背景下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教學质量的策略

5.1 优化德育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化背景下,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内容的丰富程度会对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当前,很多教师在展开教学工作时,未能对此提起充分重视,仍会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展开育人活动,德育教育教学涉及的内容也略显陈旧,这样就很难引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提升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展开高校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时,我们可以尝试结合信息化手段,为同学们创设一个更为趣味、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开展氛围营造时,我们应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的校园实际,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实际上,若是同学们能对德育知识学习产生较强兴趣,其心中会出现一种内驱力,在这种力量的引导下,大学生将更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学习中,他们的学习质量也会有很大程度提升。因此,在展开德育教学工作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将一些信息化视频、热点内容、图片等引入课堂,以此进一步提升德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引发他们对德育知识的探究欲望。

另外,教师间应加强联动,通力配合、学科优势互补,实现对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优化。针对德育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展开交流。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对问题进行更为深入、详细的分析,提升育人成效。

5.2 转变育人理念,重视思想引导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若想更好地发挥自身教育辅导者、思想引领者的作用,必须从育人理念入手,将其向着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在日常实践中,针对同学们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展开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喜欢的事物、关注的热点,并以此为基准开展授课设计,革新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另外,我们要结合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对新的德育教育工作路径展开探究,在课堂中增添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内容。

5.3 提升教师素养,夯实德育根基

教师要立足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发挥德育课程应有的教育作用。主动顺应信息化背景下的育人新趋势,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新架构德育教育新方式,利用平台特点,通过空间、微信、短视频等形式与同学们开展互动,讲解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对于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依靠信息化平台将知识音频化、视频化,通过视觉、听觉震撼力的作用使德育教育更加地具体生动,容易接收,由此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纯理论的灌输向知识的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身份进行转变,与同学们共同成长。

5.4 提升辨识能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在有效开展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时,我们应重视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培养,不断强化同学们对互联网信息的辨识能力,使其能够更为主动地投身到知识学习中,成长为一个守法奉公的好公民、好网民。另外,我们要保证授课网络环境清洁,选拔一些思想觉悟高、政治素养强的大学生作为榜样,树立典型,使其能够内生自主过滤不良信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网络观,让德育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高校要重视对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授课实践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入适合本校实际的电子设备,有效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为授课改革提供充足动力。同时,积极开展专项培训,打造一个更高水平的信息化德育教育师资队伍,使其能够高效地应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展开教育教学。定期开展专家讲座、座谈研讨会,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储备。

5.5 提高信息化平台传播的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系统中的校心概念,指一个系统的外界物质能量结合在一起会产生动态平衡的过程。在动态平衡过程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让系统从失衡状态走向重新平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四个全面的战略,在传播中要不断调整教育方式,以达到相互配合,实现系统整体功能倍增的效果。电视、广播、报纸等通常被称为传统媒体。但在互联网、手机等网络媒体载体中,对原有的传统媒体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普通民众如何提高教育的效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原有传统媒体的意识形态教育影响日渐式微。新兴媒体的传播突如其来,如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信息传播协同效应,应成为各类媒体的主旨,更是主管部门的业务内容。在利用新兴媒体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传统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共同用力,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相互配合才能做到传播效果最大化。主管部门、各级党委宣传部应当注意从宏观角度做好管理,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系统的协同。信息化是一个内容集成平臺,供人们千百次访问同一个信息来源,而广播电视受自身特点的制约,平面媒体上反复传播的效果也有限,那么加强网络上传播的频次就极为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处理好一元与多元、一维与多维、单向与多向的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关系,处理好思想的开放、借鉴、碰撞、吸收以及批判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凝聚大学生信息化空间的思想共识。在新旧媒体联动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传播力,为舆情的安全底线做出贡献。

创新大环境下的德育生态模式,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拓展德育内涵,杜绝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增强德育内容的趣味性,引领价值导向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使教育更贴合实际,从而使新时代下的大学生群体能自觉发挥能动性,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做到入心入脑。做到强化信息化建设引领,占据网络阵地,引领與情导向,挖掘网络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积极效应,能让学生在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中坚定信念,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自律意识,增强学生对有害负面信息的辨认和抵制。

本文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21年校级科研项目《“人文社科-语言文字专项”语言文化学习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通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dkt2021-022。

(作者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信息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