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意蕴、内涵与路径

2023-09-07成卓异周阳玲

知识文库 2023年15期
关键词:中国式高质量现代化

成卓异 周阳玲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具有创新、开放、协调、绿色与共享五重含意。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应坚持党的领导,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坚持类型定位,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的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的内生力量。新时代,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现代化来助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是我们当前必须回答好的命题。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为遵循,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把握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独特内涵和实践路径。

1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1.1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十年来,职业院校每年为社会培养了千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培养人才的规模和质量影响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关重要的内生力量。现代化的本质——人的现代化,即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现代化包括个人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正是依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体系的现代化来满足个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促进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此外,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做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中国的经济现代化集中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等领域,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职业的分类、人才的培养、专业的设定等环节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有效衔接产业、大众和社会的需求,为上述领域输送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统筹推进、贯彻中央地方联动的治理体制过程中,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优化、结构的完善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促进了政治现代化的实现。

1.2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举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要跻身世界前列,建成技能型社会,这进一步为我国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的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因此,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职业现代化的一种应然之态,也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做到职业教育“量”的合理增长,又要保证“质”的有效提升,即从以往的规模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从我国职业教育内外部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在构建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体系,提升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有效衔接社会需求等方面发力,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1.3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升级转型产业结构的有效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需要职业院校持续提供保质保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仍存在着“招工难”和高技能人才大量短缺的矛盾。在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中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导向,有利于填补社会“招工难”和技能人才短缺的缺口。另一方面,为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职业院校在积极主动解决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对称等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人才结构的调整升级,形成了紧扣产业链的人才链,加快了技能社会的建成。人才结构的优化,使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需求、产业布局特色相契合,同频共振,从而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独特内涵

二十大报告中在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中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要实现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发展还必须继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引领下的现代化。只有创新才能把握和引领时代。

2.1 创新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首重内涵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职业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创新得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格局,对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新时代,我国对职业教育所做出的指示就独具中国特色,富有原创性,例如,“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等,这些都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地位相同、类型不同的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两手抓;构建了普职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些都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化和现代化。在制度创新方面,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相关政策、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如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创建了“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依法受教的职业教育法治格局”,建立职业教育制度,如确立以“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目标的“双高计划”,为我国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

2.2 开放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第二重内涵

开放是指职业教育和外界各种元素持续联系、互动、向上发展的过程。开放性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对外交流的不断开放。从近代以来我国学习外国职业教育所积累的经验中得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固定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单一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面对国外职业教育经验,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按照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同时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我国职业教育也体现了我国的制度和文化优势,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例如,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对外交流能力;以“中文+职业技能”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助推了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以“鲁班工坊”为契机打造了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基地等,这些都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其次,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参与主体的不断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鼓励有关行业主管部門、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设。这是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的法律保障。最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办学资源不断开放。例如,中国大学(慕课)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高品质的在线课程和公开课,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依托职业学校建立教育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和企业等开放。

2.3 协调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第三重内涵

从宏观层面来看,协调是指职业教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须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相协调,并与社会的各个子系统间建立协调关系。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需要社会各个子系统的支持,反过来,它又为这些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从微观层面来看,协调是指职业教育纵向和横向的协调发展,即纵向贯通、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横向融通。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现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通畅的人才培养体系上,也体现在学生可按照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发展路径的不同类型教育的横向融通上。另外,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除了注重人的能力的提升外,还要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

2.4 绿色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第四重内涵

绿色要求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具备参与世界环境治理能力的技能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并对学生进行绿色价值观的熏陶和绿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绿色职业教育应包含以下层面:绿色理念是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现出来;依托各类课程、竞赛、社团、实习实训等载体,逐步培养学生绿色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紧密对接产业绿色发展需求,开设绿色紧缺专业,促进传统专业绿色升级,实现绿色发展需求与专业设置的有效衔接。

2.5 共享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第五重内涵

共享既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为谁共享”,中国式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以不同方式享有社会发展成果 ;二是“共享什么”,中国式职业教育共享内容各种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使不同的社会成员可以享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发展机会。共享理念描绘下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状态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多种类型,学历职业教育、岗位技能提升教育、自我可持续职业成长教育等不同需求”,着力建立一个涵盖人群广、结构优、框架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3 中国职业教育的多重向度

3.1 历史向度:“传统—近代—现代”的三阶段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现代化进程也受到自身发展规律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从历史向度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中国职业教育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传统—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其中,“传统—近代”阶段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起步阶段,而“现代”阶段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历史向度来看,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社会发展及时代需求三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三者共同作用于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之中,并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不断向前推进。

3.2 目标向度: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历史进程深刻影响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给职业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机遇。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作为基本导向,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3 实践向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时期,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要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做出更大贡献。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治理方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现代化是重要构成要素。

3.4 质量向度:基于“三全育人”的内涵拓展

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要注重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坚持“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基础、终身有保障”的导向,切实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3.5 体系向度:形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够鲜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职业院校,二是职业培训机构,三是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着类型特色不够鲜明、体系结构不够合理、普职沟通机制不够顺畅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健全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以职教高考为基础、职教中考为主体、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相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

3.6 文化向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体系

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不能脱离其文化属性,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是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凝练与总结,更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明确指向,对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4.1 坚持党的领导,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走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的首要前提。在实践中,我国职业教育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但在办学规模上位居世界之首,而且优质的办学质量给国家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要继续坚持党对职业教育全方位、全过程的领导。不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还是教育体系的现代化都需要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如今,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在理论层面和现实运行间依旧存在极大悬殊。为此,要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尤为关键。首先,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和企业等职业教育主体的参与,促进有活力、更开放、更公平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二,坚持“中央统筹,地方负责”的治理体制,通过推进管理、办理、评价相分离和转变政府职能,调动职业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中央与地方积极参与办学,以此促进职业教育构建科学、系统、有效的治理体系。第三,通过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评价,促进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完善。

4.2 坚持类型定位,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有利于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展开来说:首先,职业院校要在专业设置上主动有效衔接发展需求,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要紧追前沿技术和服务人民;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部门、行业和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其次,推动职普教育融通和谐发展。加强横向融通,加快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的构建,促进各类教育学习成果的转换。在课程设置方面,职业教育应开设相关专业的通识知识,普通教育开设劳动技术课程,进行职业教育熏陶,加强纵向贯通职教本科的建设需要出台引领、规范和推进职教本科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从中职、职业专科、职业本科到职业研究生的纵向培养体系的形成。第三,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落实职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培训并重的法定职责,将职业培训向在校学生与全体社会成员开放。扩大1+X证书制度试点,激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前提下,争取获取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4.3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的统一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所以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也要紧紧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要任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水平也总体达到中等偏上水平,这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职业教育单纯注重规模的增长明显不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也不能满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在规模扩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将重心转移到高质量发展上来。重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在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受教育需要,掌握好规模与质量的动态关系,并處理好规模与质量协同发展的问题。为此,在人才培养标准、专业结构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同时健全职业教育高考制度、职业本科制度,深入推进“三教”改革,让数字化转型赋予职业教育新能量,以上是我国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焦点。

5 结束语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向度是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包括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发展动力、实现目标等方面。近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传统—近代—现代”三个历史阶段,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其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职业教育步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职业教育实现了从“封闭的传统教育”到“开放的现代教育”的历史性转变。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通过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做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维度实践进行把握。

(作者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式高质量现代化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